温延丽 张振武
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温延丽 张振武
目的 探讨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102例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 以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顺产组(72例)和剖宫产组(30例), 比较两组产妇骨盆肌力评分。结果 阴道顺产组中肌力≤3分者51例, 占70.8%;肌力≥4分者21例, 占29.2%;平均肌力评分为(3.4±1.3)分;剖宫产组产妇肌力≤3分者13例, 占43.3%;肌力≥4分者17例, 占56.7%;平均肌力评分为(4.2±1.3)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产及剖宫产均会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产生影响, 但阴道顺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 因而, 分娩后应及早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锻炼, 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
顺产;剖宫产;早期盆底功能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生和产妇分娩方式有较大关系。因而为探讨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本院对选取的102例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的骨盆肌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门诊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102例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以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顺产组(72例)和剖宫产组(30例), 顺产组产妇年龄最小21岁, 最大35岁, 平均年龄(26.5±3.4)岁;孕周最短36周, 最长41周, 平均孕周(39.2±1.3)周;剖宫产组产妇年龄最小22岁, 最大34岁,平均年龄(27.2±3.6)岁;孕周最短37周, 最长42周, 平均孕周(39.5±1.5)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02例产妇均行阴道指诊法检测, 检查时间为产后6~8周, 并以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为依据, 由专业人员对产妇骨盆底肌力情况进行检测,并以测定的阴道收缩力、回缩力等为依据对其骨盆底肌力情况评定。
1.3 判定标准 以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为依据可经产妇肌力分为六个等级, 0分:阴道无收缩力;1分:检查阴道显示仅有抽动;2分:可感觉轻微力量, 并伴有微弱收缩, 然而无压迫感或内缩上提感;3分:阴道肌肉轻微收缩,有轻度压迫感或内缩上提感;4分:阴道收缩力正常, 且指诊手指向下压迫阴道有阴道收缩感及抵抗力;5分:阴道肌肉有较强的收缩力, 且指诊手指向下压迫阴道时有较强的收缩感。以4~5分为正常, 0~3分则表示肌力下降[1]。
1.4 统计学方法 本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阴道顺产组72例产妇中51例产妇肌力评分≤3分,占70.8%, 21例产妇肌力评分≥4分, 占29.2%, 本组患者平均肌力评分为(3.4±1.3)分;剖宫产组30例产妇中13例产妇肌力≤3分, 占43.3%, 17例产妇肌力≥4分, 占56.7%,平均肌力评分为(4.2±1.3)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叫盆底缺陷, 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生率约为30.9%左右, 且其发病率往往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大[2]。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分娩及多次妊娠、长时间慢性腹压增加性疾病、盆腔手术、先天性盆底肌肉发育不良、肥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而妊娠及分娩因素则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因而, 及时明确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娩方式及多次妊娠被认为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①胶原纤维不仅是组成筋膜及韧带的重要成分, 同时也是连接尿道和肛提肌的重要组织, 产妇妊娠期机体的激素水平通常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而受激素的影响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组成则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从而导致其支撑重力的能力降低。②随着妊娠时间的增长, 重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盆底韧带、肌肉、筋膜等产生牵拉作用, 进而极易导致上述组织发生慢性损伤现象。③分娩期随着分娩的启动, 产力逐渐增强, 胎儿先露部位通常会对盆底产生持续的挤压作用, 使得盆底肌肉及筋膜等组织张力显著增加, 甚至会导致结缔组织断裂、分离等现象发生。因此, 分娩、多次妊娠必然会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上述损伤现象在阴道分娩中的发生率更大, 但在剖宫产中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因而,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阴道顺产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分与剖宫产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顺产及剖宫产均会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产生影响, 阴道顺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然而临床上也不可为保护盆底功能而选择剖宫产, 这是不提倡的。
综上所述, 阴道顺产及剖宫产均可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产生影响, 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在阴道顺产中下降程度更为严重。然而, 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下降后是不可逆的, 有研究表明产后及时采用生物反馈技术、电刺激、合理训练等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产妇盆底肌肉力量, 并可减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 且随着盆底肌肉锻炼时间的增加, 还可有效的增强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因此, 为有效的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 应在产后及早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
[1] 张艳, 易念华, 吴兰,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3):351-355.
[2] 于迎春, 宋俊华, 于凤.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2):88-91.
[3] 宋俊华, 于迎春.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的临床意义.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26):18-2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197
2014-12-12]
130061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