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2015-02-02 02:24:00余锁霖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囊基底节脑血管病

余锁霖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余锁霖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21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病史者约占90.5%;单发病灶9例(42.9%), 多发病灶12例(42.9%), 病灶直径5~15 mm者17例(81.0%), 直径>15 mm者4例(19.0%), 病灶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丘脑、脑干、颞叶、枕叶皮质及小脑;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者17例, 4例无自觉症状;给予二级脑血管病预防, 随访8~15个月未见有症状脑卒中发生。 结论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不明显, 经治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及早诊治并予以二级脑血管病预防, 可有效避免症状性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无症状性脑梗死;老年人;诊治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SCI)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易被忽视, 可发展为有症状脑卒中或血管性痴呆, 多因CT、MRI检查发现, 早期防治十分重要。2009年10月~2013年3月间本院诊治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21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男15例, 女6例, 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5.5岁, 主要表现为头昏、单侧肢体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一过性言语不清等, 4例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行走正常, 无明显神经系统表现, 体检无局灶定位体征,颅脑CT、MRI检查明确梗死病灶, 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既往无脑卒中病史。

1.2 CT或MRI表现特点 梗死灶单发9例, ≥2个病灶者12例, 呈片状、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态, 病灶直径5~15 mm 者17例, 直径>15 mm者4例, 腔隙性脑梗死19例, 小梗死2例,病灶分别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丘脑、脑干、颞叶、枕叶皮质及小脑, 未见直径>3 cm的梗死灶。

1.3 病危险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烟酒史、家族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器质性心脏病等。本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病史者19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 其中头疼、头昏、头沉者7例, 笨拙、注意力不集中、健忘6例, 抑郁、焦虑、性格改变等4例, 无明显自觉症状者4例;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病史者约90.5%(19/21)。

2.2 21例中单发病灶占42.9%, 多发病灶占57.1%;病灶直径5~15 mm者81.0%, 直径>15 mm者19.0%;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1个(26.8%), 放射冠9个(22.0%), 内囊5个(12.2%), 丘脑4个(9.8%), 脑干4例(9.8%), 颞叶及枕叶皮质3个(7.3%),小脑5个(12.2%)。

2.3 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心律失常, 营养神经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病情缓解, 口服阿斯匹林等药物二级脑血管病预防, 随访8~15个月, 未见有症状脑卒中发生。

3 讨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为有症状脑卒中或隐匿性脑损害的早期表现, 可使后续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2倍, 增加痴呆发病率,患者无相应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经CT或MRI发现颅内低密度梗死灶, 高血压、糖尿病、高龄、高脂血症为其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发病因素[1]。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硬化,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致管壁变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引发脑梗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多引发病灶较小的腔隙性梗死, 冠心病伴心房颤动多引起病灶较大的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2], 本组患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病史者约90.5%。本病影响患者认知和神经心理功能, 积极防治对预防血管性痴呆有重要意义[3]。

无症状性梗死病灶多位于皮层下白质, 以基底节区或内囊区者多见, 其次为放射冠区,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膝部;非腔隙性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位于皮质下、丘脑、桥脑区, 因病灶较深, 直径多<15 mm, 未累及躯体运动、感觉、特殊感觉功能区和传导束, 或局限于大脑静区, 未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受累症状和定位损害体征, 易被忽视[4], 部分患者一过性非特异性症状较为轻微, 常被忽视, 造成误、漏诊。对有无症状性脑梗死高危因素, 临床出现相应非特异性症状者, 应及时影像学检查, 早期诊治。

老年无症状性梗死患者常因颅脑CT或MRI检查发现,影像学特点为[5]:①腔隙性梗死灶部位较深, 病灶直径<1.5 cm, 累及内囊前肢、放射冠、基底节、丘脑、脑干等部位,以基底节最为多见;②非腔隙性无症状脑梗死多累及大脑皮质, 病灶常较大, 多由房颤等心律失常心源性栓子栓塞所致;③交界性梗死多位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区, 多见于大动脉狭窄。本组患者单发病灶9例(42.9%), 多发病灶12例(57.1%);病灶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丘脑、脑干、颞叶、枕叶皮质及小脑, 病灶直径5~15 mm者17例(81.0%), >15 mm者4例(19.0%)。

老年无症状性梗死可引发或加剧认知及智能障碍, 为有症状脑卒中或隐匿性脑损害的早期表现, 临床对本病认识不足为误诊最常见的原因, 治疗不及时可反复发作, 引发有症状性脑梗死, 经治医师应详询病史, 注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时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 按脑血管病二级或三级预防措施, 加强肢体功能及智能训练, 避免症状性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本组随访8~15个月, 未见有症状脑卒中的发生。

[1] Lim JS, Kwon HM.Risk of ‘silent stroke’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risk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Clin Interv Aging, 2010, 7(5):239-251.

[2] 苏长海,陈金波,刘庆新,等.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影像学研究.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1):19-21.

[3] 孔令峰,卢艳丽,魏俊岭,等.老年无症状性脑便死临床特征与远期认知障碍的随访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10):1273-1275.

[4] 吴沁.62例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江苏预防医学, 2010, 21(2):20-21.

[5] 王亦兵,范洪声.无症状性脑卒中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14):1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52

2014-11-28]

450008 河南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医务室

猜你喜欢
内囊基底节脑血管病
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外医疗(2023年29期)2024-01-09 09:37:00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完整摘除肺包虫病内囊外科治疗体会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探讨吞咽困难与急性脑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