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良
(江南大学 人 文学院,江苏 无 锡214122)
“90后”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又是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那么这样一个群体的素质的发展就值得倍加关注。对于这个群体的素质可以参考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来分析——素质生态。
“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是指“90后”大学生基于个人的背景因素,包括个人特性、入学前的准备、性别以及民族因素,通过主动地塑造大学人际环境影响大学和社会环境,并且在此环境中获取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的主体性品质。“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的形成与“90后”大学生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最终形成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大学教育实践的过程中[1]。基于素质生态的概念,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获得的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素质差异显著。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差异也非常明显,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涯规划认识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内部需求。
“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等一些关于大学生的负面的社会评论也并非空穴来风,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慢慢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有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的诠释了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担任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也有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
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高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已经被普遍认可。那么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校需要承担较重的传统知识的传授任务,所以生涯规划教育实现需要慢慢的调整和不断加强,难以迅速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生涯规划能力。但是面对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社会,大学生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应对更多的职场变化因素,所以若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将难以找到准确的职场定位和目标,也就难以在岗位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面对更高的社会要求和更多社会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着实成为“90后”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客观需求。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但是对自我认知还普遍存在不准确的现象。首先,由于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自我工作能力的认知和对岗位要求的认知都相对较弱,故而难以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转型设计在生涯规划中。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对于相关专业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在选择专业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一定感兴趣,但是又不具备转专业的条件,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就陷入迷茫中,难以在专业内取得理想成绩。从而,在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认知也就比较困惑,难以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
大学开学报到时,父母陪同办理入学手续或者父母代为办理入学手续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这只是现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反应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有太多的事情是由父母代劳的,从而他们就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依赖父母为其作决定,依赖家人为其处理事务,依赖他人为其解决困难等等。由于这样长期养成的依赖性,就让他们在面对抉择时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
“90后”一代出生在一个整体社会生活水平较高的时代,他们从小享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的宠爱,所以难免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过多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是否能有理想的职位、是否可以获得较高的个人收入等因素。而对于社会的需求,工作的性质、职位的要求等方面关注度低,了解少,对职业没有合理的认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性,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的冷静、自控等品质,表现不安,最常见的就是焦虑、急躁和抑郁[3]。而这些情绪的出现必将造成其自我和环境认知的不足,难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那么也就难以设计合理的生涯规划。
对于大学生来说,整个大学生活都涉及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生涯选择是一系列阶段所构成的。而不是一个定点[4]。
4.1.1 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兴趣,那么学校做再多的努力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较高的兴趣,那么就可以主动的,快速的掌握生涯规划的要领,从而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要提高“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必须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入手,用符合这个群体心理的方式去促进他们提高生涯规划的意识。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一些名人效应,热点话题,新的沟通渠道等在这个年轻群体中比较流行的元素,以提高他们对于生涯规划的兴趣,从而奠定一个良好学习基础。
4.1.2 树立正确观念
就业过程中,学生选择单位,单位也在选择学生,只有在双方都达到预期值时,才能完成较为理想的就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目标,也要客观深入的了解单位的需求和期望。另外,面对复杂的环境,就业难以一蹴而就,那么就需要既要做好预定的规划,也要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将生涯规划逐步完善。
4.1.3 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客观的认识自我,培养创新精神,正确面对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可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容面对压力,顺利融入团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4.2.1 建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扯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难以通过几门课程或者某个时间段的就业教育来完成,需要根据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及生理、心理的特点适时的引导其了解就业压力,认识专业发展以及相关职业情况,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和理论支持和能力训练。
4.2.2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虽然高校已经对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并在逐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教育队伍,但还需要不断完善。首先需要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就业的形势有很好的把握。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牵涉到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内容,还有更多的职业工作的内容,所以在教育队伍中不能仅仅有校内的老师,也要有校外的老师,例如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参与到这支教育队伍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
4.2.3 注意技能的培养
在经过前期的大量积累和准备之后,实际的考核、面试中的表现就成为了就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各项技能的应用非常重要。
(1)自荐材料的设计。自荐方式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最基本的方式[5]。自荐材料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的第一份有效资料,能否成功获得单位的认可,进而获得进一步发展机会非常重要,所以自荐材料的设计不容忽视。
(2)获取就业信息。任何策略的制定都需要足够的信息支持,所以在就业环节,获取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合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的前提,否则一切的规划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3)学习礼仪,掌握技巧。在就业过程中免不了面试环节。面试是双方第一次真实的人与人的交流,在双方互相了解信息的同时,各种气质、着装、礼仪等非直接语言表达的信息也在快速的传递。一个气质良好,举止得体,礼貌大方的毕业生形象必然会给面试增色不少。
4.2.4 强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高校为生涯规划课程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但是说到底来学习和执行生涯规划的主体还是学生自己。没有主体的主动参与,只是被动的传授和学习那么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主体的能动性至关重要,必须积极的鼓励、促进学生主体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将生涯规划有效的落到实处。
学习的反馈不仅仅是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是要促进学生将生涯规划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较为偏重理论操作的“个人职业性格测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等考核难以形成有效的反馈,对学生能否合理的应用相关知识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在这些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需求市场调查,实习实践心得报告等反馈方式。另外,可以从大学生能否主动有效地“参与专业性教学和社会性活动”、“促进与教师或同学朋辈的互动”等方面来反馈和评估。这是一种教育性评估,它包含前瞻性评估、目标和标准、自我评估和反馈四个要素,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6]。
总之,“90后”大学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群体,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是从其自身内部需求还是社会的客观需求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工作。高校面对这样个性差异显著的群体,全面提高生涯规划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完成个人生涯规划,有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黄 艳,田辉玉.中国“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2]邓 周.浅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15).
[3]李 萍.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瓶颈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230.
[4]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5]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巧念.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现[J].江苏高教,2013(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