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工 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北京100846)
老工业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1]。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面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以及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老工业基地传统粗放式的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新工业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加快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建立老工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工业体系,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老工业城市120个,涵盖国土面积140万km2,涉及人口3.9亿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约为24.6%,工业固定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达29.8%。老工业基地拥有军工、能源、装备制造、原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集中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冶金、石化、重大装备等行业的众多骨干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做好老工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对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老工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带动力强,能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可成为长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和潜力源泉。
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因素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对保持未来经济健康发展形成重大挑战。同时,很多老工业基地是资源型城市,矿产等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部分老工业基地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必须减少老工业基地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把实现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推动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和大项目带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保证老工业基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多数老工业基地工业构成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大,尽管这些产业曾经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近几年,我国老工业基地在资源节约、能效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老工业基地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速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我国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很低,阻碍了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超过60%的老工业城市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部老工业基地总体能源消费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1.3倍,全部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我国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的发展明显粗放,重化工业中相当多的落后产能导致我国工业总体的能源效率难以提高,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投入。与之相对应,重化工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还使得环境状况严重恶化。由于重化工业对非清洁能源依赖性较大,这使得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染物。虽然国家积极推动环保技改,但重化工业增长与环境消耗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变,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仍是当前我国老工业经济发展中极为严重的问题。
根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统计,我国90%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废气和粉尘排放强度,60%的老工业基地污染水排放强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CO2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可见,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工业附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载体,这是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后果。且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原因,老工业基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未引起地方政府足够重视,主要耗能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导致一些老工业基地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和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在老工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中,大多数把老工业区布局到市中心,生产和生活区交错混杂,一些倒闭企业的成片厂区较长时间闲置,这制约着老工业基地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因此,老工业基地亟待优化工业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形成“外工内商”的工业空间发展新格局,进而改善城区环境,实现老工业城市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的新型绿色城市转变。一些老工业基地由于国企改革不到位,企业办社会、社保费拖欠、厂办大集体等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也严重制约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传统工业区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的现实问题。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由于国情不同,他们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摸索出衰退工业区振兴的思路和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均充分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业区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例如:法国洛林工业区在其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其中,梅斯市建立了汽车、电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烟草加工等工业,南锡发展化学、服装、食品等工业[2]。日本九州工业区通过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九州地区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空气质量良好、航空运输设施发达,具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优势,因此,九州的一个重要的接替产业是集成电路产业[3]。德国鲁尔工业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新兴企业予以资金补贴,逐步发展新兴产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先进技术应用,促进鲁尔工业区发展接替产业。
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并充分发挥工业区的集聚效应,重组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例如:法国洛林工业区转型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传统的钢材、机械、化工、电力等行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其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生产过程逐步实现自动化。其中,钢铁行业重点发展市场短缺的汽车板材、镀锌板等;电力行业广泛采用了硫装置,既可利用洗煤剩下的煤泥发电,又减少环境污染,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国外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坚决放弃那些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并且成本高的产业和产品。例如:法国洛林虽有煤炭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远高于当时世界市场煤炭价格,因此,洛林地区在转型中采取逐步放弃弱竞争力的产业的政策,煤炭产量逐步下降为转型前1/3,从业人员减少到转型前2/5。同时,尽管法国洛林的铁矿资源丰富,但当时其国内的吨钢销售价格比进口的高457法郎,因此,洛林关闭了全部采矿、炼铁、炼钢企业。
加强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广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例如:日本九州地区制定了比日本全国更为严格的地方环保法律,包括:北九州市“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关于废弃物减量和妥善处理的条例和规则、大型垃圾、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定、防止乱扔废罐等物品的条例和实施规则、生态工业园条例等。同时,日本九州工业区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发挥机械、造船等地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强化循环再生利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九州的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污染最为严重的北九州市现已成为日本乃至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和“循环型城市”。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环境改善,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针对传统产业退出后的土地污染治理困难问题,政府设立了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和消毒,治理完毕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鲁尔区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进行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质量。
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创造良好的区域软环境。例如:美国“锈带”地区推出了包括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健全的市场体系、完善法律制度、良好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软环境提升等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4]。此外,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为该地区制定了从税收优惠到金融创新等多方面政策,鼓励外部资本流向“锈带”地区。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联邦政府给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多方面的税收豁免权、州政府采用减免税收的办法吸引外部投资等。在金融方面,经过联邦政府批准,在“锈带”地区建立的项目,可以向社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准许部分大型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对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进出口信贷等。法国洛林地区通过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包括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均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美国“锈带”地区在经济结构性转型中,大力发展金融、通讯、旅游、医疗等服务业,解决了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成效显著。德国鲁尔工业区将许多报废的矿井进行重新修整,使其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为传统行业的产业工人向第三产业转移奠定条件,并成功地发展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加大调整改造力度,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延伸补充产业链,利用老工业基地当地资源能源优势,实现原材料行业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提高传统工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程度,增强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制造和开发能力。三是推动传统工业及其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生产出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5]。例如:在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老工业基地中,钒钛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钒钛产业链逐步向下游延伸,钒产业重点发展高速重轨、抗震钢筋、汽车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钛产业重点发展高档专用钛白、优质特种钛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1)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以老工业基地现有优势企业为依托,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延伸,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和系统化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2)在新兴产业努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加快战略重组和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大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和飞跃发展。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位热能回收、尾气余热回收、工业用能系统优化等节能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的用能水平。推进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环保核查、环境保护评估认证等咨询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教育与培训、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境服务业,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力度。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烟尘等污染物产生量为目标,围绕钢铁、化工等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工业行业,针对污染物减排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老工业基地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
(2)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支持老工业基地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且通过审核评估的企业,在安排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各项专项资金时,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加快制定中小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机制并组织实施。
(3)严格控制燃煤污染,优化用能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开展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提高工业锅炉窑炉能源利用效率。
(1)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山企业兼并重组,压缩小型矿山比例,形成布局合理的供矿基地。提升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例如:对铁矿开采要围绕钢铁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利用资源,提升炼铁原料自给率。
(2)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对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废物尾矿,因地制宜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用尾矿制造高附加值的微晶玻璃、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陶瓷、工美和日用陶瓷、铸石和水泥等,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通过在矿浆中分离、水洗、筛分等工序,生产出符合国家建筑用砂标准的建筑替代砂。
(3)打造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核心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社会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等构成的综合循环经济体系[6]。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依靠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3.
[2]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借鉴法国洛林经验加快辽宁工业转型[J].中国软科学,1998(10):99~103.
[3]杨振凯.日本九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6):14~17.
[4]任华东,黄子惺.从美国“锈带”复兴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J].城市,2008(7):25~27.
[5]刘志中.再工业化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93~97.
[6]赵立红.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J].科技与企业,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