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嘉
政府作为一个大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职责,它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与控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但政府部门在化解舆情危机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当前各地政府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十分陌生,政法及宣传部门非常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舆情监控系统落后,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三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是政府出面对网上一些舆论进行引导时,必然会产生一种“老王卖瓜”的心理,认为是政府在替自己说话,从而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面对在舆情危机监控与引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处理舆情事件过程中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和有效手段。
第一,要敢于面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被称为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或第四影响力,它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但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情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够,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二是重视不够,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三是直面不够,内心怕网络、主观躲网络,“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不求有福,但求无祸”,有意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四是反应不够,敷衍塞责,一方面是不好说而不想说,另一方面是不屑一说,虽有所回应,但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凡是种种。所以,领导干部应自觉学会使用网络,勇敢面对网络舆情,并使之成为必备素养。
第二,要善于应对网络舆情。网络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影响广、覆盖面宽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摒弃封堵思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加强与网络的沟通,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要抢占舆论先机。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要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引导网络舆论,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再次,要回应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真假难辨,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
第三,要乐于关注网络舆情。网络既是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快车道,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把握真实情况、了解政之所失;通过网络舆情,可以看到干部工作和作风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是否乐于关注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一个领导干部坚定的党性,更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能力。回避或抵抗网络是浪费宣传资料和错失展示形象的机会。关注网络舆情,要建立信息收集制度。
第四,设置专门、统一的机构部门及人员,建议由有关宣传部门牵头组织,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全面负责处理涉及政府公信力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
第五,建设并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手段,做到对潜在矛盾话题的实时监管与社会敏感舆论信息的动态监测,并组织有关媒体及公关智囊团筹划多种应急预案,有效引导舆论信息在公众中的正向传播与扩散。
第六,针对网络管理的严格,迫切需要借助一些专注于社会焦点话题、突发事件以及热门网络流行语资讯汇总的SNS社区网络平台,充分引导和利用这些网络媒体以正面的热词评论,对公众进行引导或者利用水军将争议的事物加以正面着重强调,来达到进一步稳控社会舆论情绪的目的。此外实施专业化的危机公关智囊外包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及企业资源优势,选取专业化危机公关筹划团队,利用其积累沉淀的多年品牌公关丰富经验与知识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共同做好对突发争议事件及热门焦点话题的应急方案。
(作者单位:长治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