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勇
VAD方案和P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分析
高继勇
目的 对比长春新碱、阿霉素以及地塞米松(VAD方案)和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P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采用VAD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PCD方案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髓瘤细胞、血红蛋白、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P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提高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改善各项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多发性骨髓瘤;VAD方案;PCD方案;临床疗效
为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本院选取35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1],经X线和骨髓检查明确诊断;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57.6±4.3)岁,病程分期:Ⅰ期11例,Ⅱ期5例,Ⅲ期3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7.2±4.4)岁,病程分期:Ⅰ期10例,Ⅱ期4例,Ⅲ期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VAD方案治疗:第1~4天给予患者0.4 mg/d长春新碱、15 mg/(m2·d)阿霉素均持续性静脉泵入,同时于第1~4、9~12、17~20天口服20 mg/(m2·d)地塞米松。观察组采用PCD方案治疗:于第1、4、8、11天给予患者1.1~1.3 mg/(m2·d)硼替佐米行皮下注射,400 mg/(m2·d)环磷酰胺行静脉注射,同时于第1、2、4、5、8、9、11、12天给予患者40 mg/d地塞米松行静脉注射,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主要临床指标包括:骨髓瘤细胞、血红蛋白、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CR):血清和尿M蛋白免疫固定电泳显示阴性,软组织浆细胞消失,骨病变范围和数量无增加;部分缓解(PR):血清M蛋白水平下降≥50%,病变范围和数量无增加,软组织浆细胞瘤缩小≥50%;稳定(SD):血清M蛋白水平下降25%~49%,软组织浆细胞瘤缩小25%~49%;进展(PD):血清M蛋白水平上升>25%基线水平,软组织浆细胞瘤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病灶。治疗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CR 9例,PR 6例,SD 1例,PD 0例,治疗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中CR 8例,PR 6例,SD 4例,PD 1例,治疗有效率为73.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骨髓瘤细胞为(35.2± 10.8)×10-2μg/ml,血红蛋白为(67.7±12.2)g/L,M蛋白为(52.1± 13.3)×10-2μg/ml,β2-微球蛋白(8499±810.2)μg/L;对照组患者骨髓瘤细胞为(35.4±11.3)×10-2μg/ml,血红蛋白为(67.5± 11.4)g/L,M蛋白为(52.7±13.0)×10-2μg/ml,β2-微球蛋白(8516±814.5)μg/L;两组患者骨髓瘤细胞、血红蛋白、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各项临床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髓瘤细胞为(12.8±5.1)×10-2μg/ml,血红蛋白为(113.4±16.7)g/L,M蛋白为(22.1±8.7)×10-2μg/ml,β2-微球蛋白(2341.5±674.2)μg/L;对照组患者骨髓瘤细胞为(24.9±6.8)×10-2μg/ml,血红蛋白为(86.3±14.2)g/L,M蛋白为(31.6±7.7)×10-2μg/ml,β2-微球蛋白(4415.3±859.7)μg/L;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发性骨髓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而浆细胞则属于B淋巴细胞发育至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故可将其归入B淋巴细胞淋巴瘤范围[2],也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浆细胞瘤等;多发性骨髓瘤起病较缓慢,一般可表现为骨骼变形、贫血、出血、骨痛、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症状以及高钙血症等症状,且患者常伴发高钙血症、贫血、多发性溶骨性损害以及肾脏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临床中多发性骨髓瘤多采用化疗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有VAD和PCD两种,VAD方案中包括长春新碱、阿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长春新碱抗肿瘤作用良好,用于临床化疗与其他化疗药物同时服用,可提升免疫,同时刺激骨髓,恢复骨髓造血功能。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抗瘤谱较广,可抑制RNA和DNA合成,对RNA抑制作用最强,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都具有杀灭作用;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对垂体-肾上腺抑制作用较强,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等效用。PCD方案中包括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等药物,经多项体外试验证明硼替佐米对多种类型的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能够延迟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在内的肿瘤生长,治疗有效率高;环磷酰胺是一种双功能烷化剂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DNA和RNA功能,且本品可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本院选取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VAD方案和PCD方案治疗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骨髓瘤细胞、血红蛋白、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各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采用PCD方案,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各项临床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1] 孙照勇,张海波,李烁,等.多发性骨髓瘤多种磁共振成像序列图像质量的比较.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37(1):50-54.
[2] 王婷,刘辉,李江涛,等.30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评价.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24-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125
2015-05-25]
110013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