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菊
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
杨春菊
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其防范途径。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 统计分析儿科病房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并将防范措施运用到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2例患儿护理中, 将其作为观察组, 比较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纠纷发生率7.14%与对照组23.81%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0,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2, P<0.05)。结论 儿科病房护理中操作不规范、与患儿家属沟通不当等均容易导致护理纠纷, 需要护理人员增强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做好与患儿家属间的沟通交流。
儿科病房;护理纠纷;原因;防范途径
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当前临床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 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应当构建起较强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增强预见问题的能力, 以有效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本文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84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15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6.23±5.85)岁。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6例, 女16例, 年龄1.5~11.0岁, 平均年龄(6.10±4.6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统一护理人员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收录、统计及分析, 并对两组患儿护理纠纷发生原因进行总结,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纠纷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护理纠纷发生率7.14%(3/42)明显低于对照组23.81%(10/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0,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62%(41/42),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81%(31/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2, P<0.05)。
3.1 儿科病房护理纠纷发生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一针见血”。儿科患儿多数血管细小、隐匿, 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时存在较大难度, 加上患儿的哭闹声、家长的焦急情绪都均在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部分护理人员则由于穿刺技术不熟练, 而发生了静脉穿刺一次不成功,从而导致失去信任感, 产生抱怨或者不满情绪。②护理人员治疗护理不及时。我国医疗资源本身紧张, 加上儿科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可能正忙着抢救其他患儿或者处置新患儿, 无法立刻为某位患儿处置, 而引发家属的不满。尤其是8 h以外的时间, 护理人员普遍不足, 分身乏术, 更容易导致护理纠纷。③液体外渗或者针头脱落出血。患儿在行头皮针穿刺后固定不良, 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未能够及时巡视病房, 或者在发现输液注射部位出现药液外渗问题时未能够及时处理, 加重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 患儿皮肤娇嫩,如果液体外渗, 还极易造成局部红肿水疱, 一旦护理人员解释工作做不好, 家属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极易导致护理纠纷。④处置、操作未能够及时告知家属。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够高度重视到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问题, 对患者须知的内容没有充分、完全的进行告知, 极易导致部分家属对某些操作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从而引起纠纷。
3.2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防范途径
3.2.1 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力度 针对护理风险发生原因中的人员因素, 医院应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定期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通过奖惩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道德素质的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道德修养, 要求在护理工作中应细心、耐心地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1]。
3.2.2 加强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 详细讲解各项护理项目实施的目的、效果,取得患儿及家属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及护患儿家属的关系[2]。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随时随地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疏导, 消除患儿家属顾虑, 促使其在面对产生中的各种不适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促使患儿积极配合,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2.3 强化服务及法律意识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视患儿为亲人的理念, 并根据队伍年轻化, 其服务意识较差,老护士应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 并讲清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新护士能够从理念上及行动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3], 进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鼓励护理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护理过程中实现自我保护, 可在院内举办相关法律的讲座, 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增强责任心, 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护患纠纷。
3.2.4 实行风险管理 ①加强质量监控。坚持定期对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评价、考核, 注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方式与方法, 降低临床护理风险。②改进风险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汇报临床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 将风险事件从绩效考核中去除, 以改变以往因怕影响自身绩效而瞒报的现象, 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要求当事人提供风险详细的记录, 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1] 陈艾香.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纠纷及防范措施.医学信息, 2013(25):602.
[2] 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等.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 2014(3):198-199.
[3] 吴美华.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2):34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85
2014-09-03]
471500 河南省栾川县人民医院儿科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