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先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华先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90例妇产科就诊孕妇的羊水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其中对45例羊水样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直接对间期核细胞进行13、18、X、Y等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结果 90例羊水样本有88例样本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 诊断成功的几率为97.78%, 其中2例患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情况, 占2.22%, 报告的时间平均为(23.49±5.11)d。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45例样本中, 诊断成功的几率为100.00%, 其中有8例患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情况, 占8.89%, 其中, 结构异常5例,数目异常3例。另外, 在染色体数目的诊断上,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诊断结果一致,平均报告的时间为(2.78±4.13)d。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中具有成功率、准确性高的特点, 能够有效缩短报告的时间, 但是对于某些情况特殊的患者来说, 单纯地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则有可能造成漏诊的现象发生, 因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在必要时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产前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为了探讨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孕妇90例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7岁, 平均年龄(32.74±5.87)岁, 高龄孕妇(年龄≥52岁)18例、血清学筛查异常20例、Down’s高风险16例、胎儿畸形17例、不良孕产史19例。
1.2 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系统、荧光显微镜、杂交仪、电热恒温水浴箱、普通低速离心机、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微量加样器等。
抽取所有孕妇的羊水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其中对45例羊水样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B超定位的引导下, 经腹部性羊膜腔刺穿术, 抽取羊水35 ml, 其中30 ml羊水用于细胞培养, 5 ml羊水准备FISH实验, 羊水细胞离心后放置在无菌玻璃试管内备用。以下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相关步骤。
1.2.1 制备样本玻片 取2~5 ml羊水, 2000 r/min , 离心10 min,去上清制成细胞悬液, 留沉淀0.2 ml。在离心管中加入5 ml预温的0.075 mol/L KCl, 并且在37℃水浴中低渗30 min。离心10 min后去上清, 加入用甲醇和冰醋酸新配制的固定液两者的比例为3∶1, 进行10 min的预固定, 重复上述离心步骤,重复固定2次, 10 min/次。让滴片自然干燥后放置在-20℃冰箱进行保存。
1.2.2 进行变性杂交 主要的过程为:选择13号、18号、21号、X、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将按照上述步骤制备好的羊水、绒毛玻片自冰柜中取出, 依次放入70%、85%、100%乙醇中进行脱水处理。用10 μl橘红色的探针在玻片的杂交区域滴加混合物, 并且在靶区域盖上盖玻片, 避免产生气泡。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在暗室中操作。最后用橡胶泥将盖玻片封好, 放置在37℃的暗湿盒中杂交16 h[1]。
1.2.3 进行玻片的洗涤工作 去掉盖玻片, 用SSC溶液进行漂洗、乙醇漂洗。另外需要在暗室中将其进行自然风干,并且加6 μl DAPⅡ复染。在靶区域加盖玻片。
1.2.4 对结果进行观察 应用荧光显微镜, 激发光滤片、图像分析系统在镜下观察杂交效果。细胞杂交率在80%以上为有效标本。另外, 在判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胞核膜是否完整。在细胞核内可见清晰明亮的桔红色荧光信号, 需要根据荧光点直接的大小来记录数量。例如, 出现2个或3个荧光点, 并且2个位点之间距离>单个信号的直径以上, 荧光强度相近, 计为含有2 条或3 条染色体。两个信号之间的距离<1个信号的直径则计数为1 条染色体。记录杂交信号数目并录入图像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13、18、X、Y等染色体数目、报告平均时间和诊断的成功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的成功几率 90例羊水样本有88例样本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 诊断成功的几率为97.78%。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45例样本中, 诊断成功的几率为100.00%。
2.2 异常核型出现情况 染色体核型分析中2例患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情况, 所占的比例为2.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8例患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情况, 所占的比例为8.89%, 结构异常的有5例, 数目异常的有3例。
2.3 报告的时间比较 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的时间平均为(23.49±5.11)d,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均报告的时间为(2.78± 4.13)d。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简称为FISH, 是近几年根据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诊断新方式, 主要的原理是利用其特殊的探针进行DNA杂交, 经免疫荧光显色后检测细胞内特异DNA是否存在[2], 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 但主要应用于检测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和未培养细胞间期核是否异常。这一方式能够在产前对孕妇进行快速诊断, 能在孕早期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 诊断的情况主要为高龄孕妇、血清学筛查异常、Down’s高风险、胎儿畸形、不良孕产史等[3]。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传统的产前诊断方式, 也是临床中应用最多、效果最为稳定、准确率较高的方式之一, 既能够检测染色体是否出现数目异常的现象, 又能够达到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目标, 被医学界称为“金标准”[4]。但是由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建立在羊水细胞体外培养的基础上, 体外培养耗时较多, 成为了主要弊端[5]。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这种新方式的出现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 真正实现了对DNA片段的定量和定位分析。本次研究中, 本院采用了荧光标记探针对13、18、X、Y等染色体的数目进行了检测, 平均报告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染色体核型分析。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了此种技术的缺陷, 即高龄产妇在应用FISH技术时具有较大的风险, 漏诊的几率将会达到0.5%。
综上所述,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这一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1] 赵炜, 俞冬熠, 张凯.羊水细胞培养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 21(4):57-59.
[2] 柳宛璐, 乔福元, 唐红菊, 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29(3):197-199.
[3] 姜淑芳, 卢彦平, 付玉荣, 等.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 34(8):808-810, 813.
[4] 黎青.DMD基因诊断体系建立、应用和羊水iPSCs构建.南方医科大学, 2013.
[5] 朱义保, 刘艳秋, 李宇中, 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未培养羊水细胞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1): 46-4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57
2014-12-22]
514089 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