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对照分析

2015-02-01 07:33高翠娴范治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肌瘤开腹腹腔镜

高翠娴 范治军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对照分析

高翠娴 范治军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价值。方.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设为腹腔镜组.52例开腹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设为开腹组, 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术式手术时间、出血量、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79.47±10.60)min, 开腹组(77.31±8.20)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出血量(58.35±20.87)ml, 开腹组(60.78±25.23)m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2±3.7)h明显短于开腹组的(27.6±5.3)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1.2)d明显短于开腹组的(9.3±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相比有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是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子宫肌瘤;腹腔镜;肌瘤剥除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很多疾病均呈现出多发的趋势, 其中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子宫肌瘤剥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 经开腹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是经典的手术方式。近年来, 随着外科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手术也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而且创伤小, 患者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比较少, 适应范围广, 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本文针对本院2013年1~6月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60例, 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作为腹腔镜组, 年龄20~48岁, 中位年龄36.4岁, 多发子宫肌瘤22例(直径0.5~5.0 cm.2~5个), 单发子宫肌瘤38例(直径3~6 cm);同时期内选择开腹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52例作为开腹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 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X光平片、探测宫腔、子宫输卵管造影、MRI、CT、超声、宫颈TCT、和(或)阴道镜检查以及诊断性刮宫等检查, 排除宫颈、子宫恶性肿瘤患者。如患者有阴道炎症, 则治愈后再对其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常规准备工作, 使用碘伏棉球对阴道进行擦洗.2次/d, 共擦洗3 d, 并放置甲硝唑栓。术前常规禁食水、灌肠、备皮等准备。

1.2.1 开腹组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开腹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方法进行操作。仰卧位, 取下腹纵或横切口6~8 cm, 暴露子宫, 于肌瘤所在部位作纵形或梭形切口提出肌瘤并缝合瘤腔, 逐层关腹。术后常规应用预防性单联广谱抗生素3 d, 术后缩宫素10 U静脉滴注, 米索前列醇400 mg肛塞, 手术日晚10:00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 术后第1、2天缩宫素10 U隔12 h肌内注射。

1.2.2 腹腔镜组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留置导尿及合适型号杯状子宫操纵器。切开脐孔下缘皮肤1 cm, 气腹针穿刺形成气腹, 气腹压力10~12 mm Hg (1 mm Hg=0.133 kPa), 置入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在下腹部两侧避开血管区域分别做切口, 右侧0.5 cm, 左侧1.5 cm,脐孔与左下腹1.5 cm切口间另做一0.5 cm切口, 置入Trocar作为操作孔。根据肌瘤的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带蒂的浆膜下肌瘤, 套扎后切下肌瘤, 双极电凝烧灼止血;无蒂的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 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 U稀释液, 用单极电钩于肌瘤所在处正中纵行切开浆膜层、肌层至瘤体, 钝性分离完整剥除肌瘤, 剪除多余组织, 自瘤巢、肌层、浆肌层分层连续缝合, 大肌瘤由粉碎器旋切后取出。术后处理方法同开腹组。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远期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79.47±10.6)min, 开腹组为(77.31.8.2)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出血量(58.35±20.87)ml, 开腹组(60.78±25.23)m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2±3.7)h明显短于开腹组的(27.6±5.3)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1.2)d明显短于开腹组的(9.3±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2例发生并发症, 明显少于开腹组的8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者中仅有1例因多发肌瘤且瘤体较大中转开腹外, 其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 无严重并发症, 单发肌瘤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 表浅肌瘤较少, 但与术式无相关性。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 常见于育龄妇女[1]。子宫肌瘤是否手术取决于患者出现的症状、患者的状态及肌瘤的生长速度。一般在临床上对于临床变化明显、直径>4 cm的采取手术治疗。以往对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在手术进行过程中, 通过手指触摸找出手术开始前未发现的小肌瘤、深部肌瘤, 且患者在进行手术时, 身体姿势更便于缝合。随着医学技术以及对子宫肌瘤了解的不断完善深入,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保留子宫, 选择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因其对子宫形状的破坏比较小, 不但将患者的生育力保留下来且不会过分的破坏子宫本身生理功能, 让生殖器官完整保留。因此该手术方式在不断增加。

本文中, 通过对本院经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与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得出如下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0.05), 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相比, 有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同时腹腔镜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是值得推广的术式, 也是保留子宫的理想方式[2,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效果确定, 术野免于暴露于空气中, 借助摄影辅助系统, 手术野比较广, 局部放大, 盆腹腔受到干扰少, 内环境相对稳定, 肠功能恢复较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但是由于医生的操作技能不熟练、设备不完善、适应证选择不合适等因素, 则可导致较多并发症。减少或避免并发症, 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多发子宫浆膜下肌瘤, 最大径≤10 cm, 带蒂肌瘤最为合适;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 直径≤10 cm、≥4 cm, 肌瘤数≤10个, 术前除外肌瘤恶变可能;手术医生操作技能应非常娴熟, 尤其镜下止血及缝合技术;常规置子宫操纵器, 避免电凝损伤输尿管及子宫动静脉[4]。

总之, 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具备良好的手术技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是安全有效的, 能够极大程度保障患者身体健康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1] 丰有吉. 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2.

[2] 连丽娟, 林巧稚.妇产肿瘤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7.

[3] 刘彦.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38.

[4] 刘健, 杜丹丽, 崔艳艳, 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6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677-67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76

2015-07-03]

116033 大连市妇幼保健院(高翠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治军)

猜你喜欢
肌瘤开腹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