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舌尖安全”的新时代

2015-01-31 01:51孙林余向东蒋文龙施维房宁朱海洋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浙江农产品农业

孙林+余向东+蒋文龙+施维+房宁+朱海洋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不单强化“产出来”和“管出来”,而且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闯出了一条致力于标本兼治、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之路。

山水江南,鱼米之乡,物阜民丰。

在“七山一水两分地”的浙江,自古就以其优渥的自然禀赋,出产美味,犒赏舌尖。如今,正在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强省的浙江,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创造出诸多“率先”:

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全覆盖;率先探索出了“五个一”的监管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率先提出“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

一项项“率先”不仅体现在工作力度上,体现在整体发展环境上,更体现在渐趋明朗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中。浙江守卫舌尖安全靠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提供的思想支撑,靠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打下的产业基础,靠的是市场机制提供的充足动力,靠的是义利兼顾文化提供的精神内核。

在这一场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过程中,浙江在实践中先行探索,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改善,更是一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大变革;不仅是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完善,更是一场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能力体系提升的大考验。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民生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让老百姓吃饱、吃好,不仅关乎经济,而且关乎民生、关乎政治。随着农产品贸易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还关系到国际交往和国家形象。

正因为如此,中央在新阶段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从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监管任务等6大方面,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整体部署。

而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更早、更严峻;感触更敏锐、更直接。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浙江特色产品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点明显,然而户均经营规模小,农业收入副业化、劳力兼业化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困难,安全问题隐患多。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浙江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超过34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衣食住行,而向享受型、安全型、发展型快速转变。这意味着老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关注。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农产品贸易的大进大出,都大大增加了质量安全问题的压力。

在2014年年初全省“两会”上,浙江省省长李强代表省政府作出承诺,把保障“舌尖安全”,作为当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他强调,政府工作有三个底线: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如果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无法确保,经济发展成就再大,都将失去意义。

浙江省农业厅的干部还清楚地记得,副省长黄旭明2013年1月上任后,第一次到省农业厅视察,便去了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当听到浙江这几年农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并呈上升趋势,这才放心。

回顾历程,笔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部署相适相承,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的:从“两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再到“两美”(美丽浙江、美好生活);浙江农业从高效走向生态高效,尤其是浙江提出“两美”之后,浙江农业系统找准定位,提出通过“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和“产管并举促提质、安全放心美生活”,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强省,其中就蕴含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既体现了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局意识、民生理念,同时也是其从省情、农情出发的发展智慧。农业资源弱省要蝶变成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大省,一个农业只占GDP5%的省份要成长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一个要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的经济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其绕不开的一道坎,更是其更好发展的一级阶梯。

“产出来”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

“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慢不得,也急不得。”在谈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出了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实。

“慢不得”是基于严峻的现实压力——在浙江省现代农业总体快速发展中,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小规模、兼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农业投入品错用、违禁使用等现象,任何地方、任何环节、任何品种、任何生产经营主体,都可能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全方位监管的难度和任务可想而知。

“急不得”是因为必须遵循规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更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相适应,这些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出,说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必须要由发展来解决。

两个“不得”,道出了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难。千家万户,如何监管?千头万绪,从何下手?千方百计,如何实施?

浙江的认识是,在“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格局之下,只有先提高生产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力,以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支撑,贯之以市场导向和激励作用,发挥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能动性,使之有意愿、有能力担当质量安全的第一“把关人”,从“产出来”的首要环节,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环境生态化,为安全生产守护青山绿水

2014年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各地轰轰烈烈展开。浙江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限期关闭违规的养殖场,重新整治大量污臭不堪的河港、沟渠、池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还生产、生活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早在2005年,浙江就发布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标准,以土壤、灌溉水和环境空气质量作为主要指标。近年来,从“两美浙江”的提出,到“五水共治”的推进,都是政府在大手笔谋划,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系统工作。

“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农业生产中秉承生态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既保护了产地环境,也大大降低了源头风险。”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嫔珺说。

2014年6月,浙江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试点省份,生态循环已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生产标准化,以市场主体带动“整齐划一”

浙江全面推行农业生产“五个一”标准化模式:这就是“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就有7500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4万多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的土地流转率高达47%,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在主体带动下,已经迈进了标准化生产的大门。

——营销品牌化,靠利益驱动激发内在动力

浙江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化进一步促进标准化,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标准化、进而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他们的做法之一就是致力于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由产业协会出面注册商标,打造由产业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而生产主体如要“借光”,享受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则必须符合要求、符合标准,保证质量安全。现在,浙江几乎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有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等。

生态化解决了生产环境的安全问题,为标准化生产“清场”;标准化确保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为品牌化提供品质保障;品牌化则为生态化、标准化解决了动力机制问题,“三化”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管出来”根本在于将“管理”转变为“治理”

用市场化的“灵丹妙药”解决“产出来”的动力机制,但市场化不能“包治百病”。浙江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农产品安全“管出来”。

如今,浙江上下已形成一把手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工作举措上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向全程风险管理、社会共治转变。

——奖罚分明,真刀真枪动真格

在部门监管责任上,浙江省农业厅明确了全厅所有处室、单位的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了抓行业必抓安全,抓生产必抓安全的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省里每年与各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上,浙江将质量安全监管与产业扶持联动,一旦出现不合格或不良记录,生产主体就被划入“黑名单”,3年内将与任何项目扶持“绝缘”……

深谙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浙江,坚持用法治净化农产品市场环境,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3年来,整个浙江在专项检查行动中立案查处的案件就达3000起。

罚,起到的是震慑教育作用;而奖,则发挥正向的引领鼓励作用。

在正向引领上,湖州市有一个创新——每年评选一次农产品质量奖,每次不超过5个农产品,对获奖的产品,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设立奖项的重点不在于10万元奖金,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昭示政府在鼓励什么、支持什么,有利于全社会形成重视质量安全的氛围。”湖州农业局副局长沈红星说。

——全力投入,让监管回归服务的本质

浙江省1165个涉农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不管是农民自己种的菜要上市,或是消费者对买的菜有疑虑,都可到此免费检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在基层。从2007年开始,浙江投入逾两亿元资金,建成市县两级农产品质监站55个,基本覆盖了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区。浙江率先在全国建立省有总队、市有支队、县有大队的完整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真情沟通,激励全社会参与治理

为增加信息透明度,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近年来,浙江省把信息宣传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提出注重与媒体、与公众的沟通。农业厅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直通车、市民果蔬基地体验等活动,与省内主流媒体合作推出“农业厅长请你来提问”等节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来。

2011年,“爆炸西瓜”波及浙江,农业厅迅速组织专家,通过媒体释疑解惑,告诉消费者,这并非膨大剂引起,而是新品种遭遇连日阴雨所致;2012年,微博爆料“宁波余慈杨梅喷洒膨大剂”后,农业厅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注,消除不实传言对杨梅产业的影响。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主动说”“适时说”“引导说”“多种形式说”,传达出的开放、真诚,不仅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维护农业产业稳定,更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

猜你喜欢
浙江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