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构建中国听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张国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创办至今,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应用技术人才,在听力助残、服务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浙江中医药大学建立听力学专业人才体系过程中的改革方法和体现出的改革效果进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听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听力学;人才培养
据2006年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同时每年新增3万新生聋儿,居全国残疾之首。在美国,每2790人中就有一名听力师,其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听力学教育[1]。我国13亿人口仅有不到万名听力学专业人员,其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不足千人,可见听力学专业教育的普及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加快培养听力学专业人才突显重要、急迫。本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听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作的探索和实践做一阐述。
(一)改革的方法。
1.我校听力学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为解决我国听力人才匮乏之难题做出了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康复了第一批聋哑儿童,由此开启了建立中国听力学专业的探索之门。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2001年我校正式创办了全国首个听力学本科专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听力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精湛、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师团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听力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本职岗位且德才兼备的听力学人才,再一次实现了“从有到强”的飞跃。
2.通过改革理论及实践课程设计来完善听力学本科教学体系,填补国内听力学教育空白。
(1)理论课程改革方面。①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程设置,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听力学本科理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四大模块进行。其中公共课含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及部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听觉生理学、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耳鼻咽喉科学、助听器学等,集中实践部分包含实践课程、开放实践、毕业实践考核三部分。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并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贯通。②遵循聋哑儿康复规律及最新发展,及时制定调整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在教学改革中时刻遵循聋哑儿童康复规律,瞄准国内外对听力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例如以往听力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人工耳蜗内容不足10学时,自2006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聋哑儿童推进抢救性“人工耳蜗”植入计划,同时在各省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因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人工耳蜗课时数增至30学时,并于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设立专门的人工耳蜗课程予以加强。通过这种方式补充理论课程设置中遗漏的空缺,不断充实教学体系。③加强新颖化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听力学本科教学体系:针对听力学专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组织编写出版《实用耳鼻喉科学》、《实用助听器学》、《实用听力学基础》等五部教材,每部教材均在三年内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及听障残疾儿童康复的需要加以修订与再版。通过采用新颖化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听力学教育教学体系。
(2)实践课程改革方面。①独立实践课程,加大实验教学课时量:实验课程大胆创新,单独设立专业实践课程:基础听力学实践、临床听力学实践、助听器学实践等。所有实验课程都为自行设计,实验课程一方面体现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贯通,一方面体现了在听力学的实际应用价值。②课上课下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中心全天候开放,年开放时间从最初的仅156学时增至1182学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③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与国际最大的听力设备公司丹麦尔听美以及最大的定制式助听器公司美国斯达克共建听力技术实验室,与实践接轨,国际接轨[2];与国内外著名的医院、听力公司共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已有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解放军301医院等实习基地20多家,保证了人才岗位胜任力目标的实现。④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与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立国家助听器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基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技能;同时以专业为依托,成立了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以督促教学与职业需求的并轨。
3.依托专业建设及社会需求,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应用型听力学人才培养标准。
(1)通过构建“科研孵化系统”,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学生科研“孵化”系统——在实验中心内,以“科林科研项目”为基础,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及新苗计划项目,并在科技作品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科研项目“孵化”成创业项目,继续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自2010年系统成型以来,我校听力学专业学生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听力学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2)通过“三早教育”,提高学生专业使命感,激发创业热情:①尽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生们还在为自己考入大学以后不知要干什么而疑惑时,老师会带领他们去附属听力门诊、聋儿康复中心参观,了解聋人特别是聋儿的生活、现状。聋儿期待早日康复而求助的目光,都会深深地打动这些听力学的新生们,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的效果。②尽早进入社会实践:学业的课程安排中,采取前紧后松课程设置,把必修课集中安排在前5个学期,在以后3个学期基本不安排必修课,而集中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同时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工作,利用节假日、爱耳日、助残日等时间,给听障人士提供帮助。③尽早培养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近年来,本专业邀请了国外专家30多名,其中德国、丹麦、美国等外企专业人士亲自为学生上课,并连续推荐优秀学生去外企进行暑假见习,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对外企最新听力学技术不陌生、对外企管理与环境不生疏、能较快地适应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通过分模块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的岗位分类,对学生进行分模块培养:自主创业培养模块;医院、听力中心、聋儿康复中心(聋校)、残联工作培养模块;出国、考研、公务员考试培养模块;外企工作培养模块;电子耳蜗培养模块;语言治疗师培养模块等,根据不同培养模块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这种模块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明确了个人的职业方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应聘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一)人才培养质量高。
十四年来,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率连续达到100%[3],其中86%毕业后在各大医院、听力中心及外资助听企业从事一线康复听障患者,其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三甲医院已录用多名我校听力学专业毕业生,这在医学类本科学生中并不多见;7%通过出国、考研等方式继续进修听力学相关研究生学位,其中包括被香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攻读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 5%自主创业,在全国各地开办自己的听力中心;1%本科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及考入当地残联成为公务员。
同时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2011卫生部主办了全国首届听力康复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颁出的15个奖项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从2010年开始本专业学生科研在浙江省挑战杯、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浙江省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中已经连续2年获得可喜成绩,本专业学生获得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资助15项,获得浙江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浙江省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二)加强院校之间交流,为全国兄弟院校开办听力学专业树立模范。
近年来先后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温州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等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先后来学校调研,宁波专科学校借鉴我校经验开办了听力学专科,体现了较强的辐射示范作用。
(三)获得较高社会评价。
2008年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到我院进行专项工作检查时,肯定了我校听力学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肯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由于我院毕业生的表现优秀,曾多次得到电视台、报纸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学院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本专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足和遇到了困难。如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参照国外高校听力学现成经验来设置专业课程,今后仍需以培养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合格听力师为标准,广泛听取用人单位需求来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另外,仍需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符合听力学学科及行业发展特点,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经过努力,我校在我国听力学本科教育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取得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听力学行业的发展,有普遍推广价值,也为全国兄弟院校听力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范例。
[1]冯定香,苏 俊.国外听力学教育现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178-179.
[2]张国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182-183.
[3]张国军.产学研结合培养听力学专业人才[J].新校园,2013(8): 35.
G642.0
A
1002-1701(2015)11-0037-02
2014-12
张国军,男,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耳聋防治的研究。
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支持项目(100310W)。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