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5-01-31 18:07陈烈强张志霞金传伟唐新宇
职教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订单式订单校企

□陈烈强 张志霞 金传伟 唐新宇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

□陈烈强张志霞金传伟唐新宇

“订单式”培养是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已成为目前比较活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但是,由于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与合作各方利益明显不均衡,该模式不具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分析该模式的利弊,强调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将“订单班”办成教育与职业共融体的三大发展策略:学校通过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填实“订单班”的载体;以地区或地域性行业或产业为合作对象,做大合作联合体;由有较强实力的本科大学、企业和高职学院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利益共同体举办“订单班”。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高职教育

作者介绍:陈烈强(1945-),男,广东梅州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原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张志霞(1979-),女,山西原平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金传伟(1949-),男,江西永新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唐新宇(1980-),女,湖南怀化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一、案例概述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重效应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已感到一般性的校内实训与校外课程性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追求。因此,2010年该系在数个寻求合作的企业中选定广东顺达电脑厂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期间所建立的合作形式主要有:1.在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合作共建2个电子焊接实训室;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广东顺达电脑厂合作举办“订单式”培养班;3.共同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生产实务》等3部教材。最重要的合作成果就是举办了三届“订单班”,现在已经有一批“订单班”的毕业生留在广东顺达电脑厂,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与岗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公司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比如测试工程师、技术工程师、质量品质工程师等。这些校企合作的成果,不仅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学生的成才教育摸索积累了经验,还为该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的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起到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并由此形成若干可借鉴的共性经验:1.以有利于人才培养为原则挑选合作企业广东顺达电脑厂是一间生产技术先进,企业管理科学严谨,职工群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台商计算机制造专业厂。该厂长期坚持以技术研发与现代企业制度为不竭动力,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不断推动企业进步。很显然,企业与学校在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方面有共同语言与愿望,这是校企双方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要基础。2.以双方协同方式实行多方位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班的稳定有序发展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师队伍,共同编写建设教材,共同领导与管理“订单班”。在“订单班”运行中企业方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到校方讲课,校方同样每年派出教师到企业方轮岗锻炼,最多的一次是2011年暑假中8位骨干教师到该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一个月。双方所做出的这些努力,既夯实了“订单班”的运行基础,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进而促进了“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巩固与发展。3.以灵活的思维方式处理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无论何种类型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的学生均会面对许多学习或生活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开班之初,学生与工人之间有明显的岗位能力之差,一些学生会因为岗位能力弱而对“订单班”产生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因此,合作双方便商定在校方共同建立实训室,既能让学生进入企业前比较熟练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缩小学生在企业岗位的技术操作能力差距,又能减少或取消学生到企业时的岗位技能培训安排,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效率。又例如,学生离开了校园环境,开始接受企业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适应企业的生活规律。对不熟悉的生活新环境,有的学生会因此感到精神沮丧,情绪不稳定。为了防止与克服这些消极因素,“订单班”领导与管理小组研究决定实行与校园管理相衔接的学生活动。企业还设定“订单班”奖学金,奖励优秀的“订单班”学生,提前安排优秀“订单班”学生进入基层技术或行政管理岗位,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与广东顺达电脑厂均取得多重效益。首先,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使用直接接轨,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益,学生成为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其次,对学校来说,减少了学生就业的圧力,扩大了办学资源,增强了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能力;而对企业来说,则增加了高素质员工的稳定来源,增强了提升生产力的潜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通过较长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达成校企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友谊,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产学研”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总结与广东顺达电脑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近四年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探讨“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又先后与广东光宏电子有限公司、广东TCL集团等企业建立了不同专业的“订单班”[1]。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三方(学校、企业与学生)责、权、利及其困境

虽然“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给高职办学和学生就业改善带来一些生机,但其存在与发展的道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三方(学校、企业与学生)责、权、利设计安排。高为群等对职教发达和职教改革活跃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部分企业进行有关校企合作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63%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最适合形式是顶岗实习,而“与学校联合举办‘订单班’”的仅占33%。企业普遍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企业的直接受益不多,而付出却不少,因而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2]。从对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等举办的一些“订单班”调查状况看,目前的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确普遍存在某些突出的问题,如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重视学生短期就业效率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对“订单班”均无长期打算等。从本质上说,校企双方在对“订单班”人才培养追求上仍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这种状况也在根本上动揺了学生的核心利益。当深入探索中国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首先必须从法制思维基础上研究解决其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明确界定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者的责、权、利。这里有几点是常被人们忽视却往往容易出问题的事情。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尝试,是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绝对不应当是为解决企业劳动力来源而采用的权宜之计

校企双方在举办高职“订单班”时应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严格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保证学生以学为主,既不能将高职变为“中职化”教育,也不能将学历类型的高职变为技能训练类型的“培训班”教育。在“订单班”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安排学生到企岗位劳动,应属于教学计划的合理规定并纳入规范的教学管理过程。

(二)“订单班”的学生虽有某种程度的职工色彩,但其身份仍属学生,校企双方都应切实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权益

学生在读期间,无论在校园与否,学校都应关注他们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当学生到企业岗位劳动或学习时,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均应按规定办理相关保险并以契约方式切实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当然,学校与企业还应根据学生在劳动过程的实际表现,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体活动,让学生接受到正常的且全面的教育。

(三)正确认识与处理技术实习与劳动锻炼的关系,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思想磨炼与专业技能双丰收

强调学生到企业岗位劳动,应属合理的教学计划所规定,不能把学生纯粹视为劳动力,但并不排斥学生在企业参加劳动(包括顶岗实习)有思想锻炼,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恰恰相反,校企双方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劳动时,应努力向一线员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成长。学生应珍惜在企业参加劳动的机会,自觉开展思想革命,虚心学习,有不怕苦、不怕累和敢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努力培养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和求实向上的优良作风。学生应当明白,这样的精神和作风往往成为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和就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四)合作企业应有灵活的思维和宽阔的胸怀,允许“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脱离合作企业而另谋就业门路

就目前大多“订单班”来说,仍属校企资源分享类型,是基于校企各方的利益叠加而成的产物,是承载着双方不对等利益的合作体或联合体而不是共同利益的共同体。况且学生仍交费上学,参加“订单班”。在这种各别利益为主导背景下,学生择业与企业用人仍然需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只要企业的用工条件与发展前景确能吸引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的确符合企业的要求,“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便不成问题。然而,由于某种原因,部分“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脱离合作企业而另谋就业门路亦为自然现象,合作企业应当有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在举办“订单班”,合作企业会有一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目前有的合作企业因此对“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脱离合作企业而另谋就业门路有些想不通,往往在双方或三方协议中对学生毕业后的去留问题做了某种限制,在客观上影响了“订单班”的健康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建构策略

十年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3]如今从目前实际状况看,“订单式”培养模式虽然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成为比较活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但是这种模式生存与发展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其最普遍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与合作各方利益明显处于不一致或不均衡,使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不具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那么,一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呢?这里有三种发展策略可以考虑。

策略一:学校应通过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的路径,填实“订单班”的载体。目前的“订单班”几乎出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初衷,视“订单班”为校企合作的“双元”办学模式,期望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学生。然而,对企业而言,这未必是其真正急需的,况且在当前就业市场状况下,企业招聘人才的渠道还是相对宽广的。很显然,无论从人才需求的空间看,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成本看以人才输送为载体的“订单班”是很难真正成为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的。唯有解决了校企双方共同建设某种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论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4]这说明,若以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某一真实项目为“订单班”的载体,所建立起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富于利益共同体的要求,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学校应通过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的路径,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根据重庆市电子与信息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活动项目化,项目成果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产教对接模式,全程贯穿五“互嵌”(管理、课程、师资、厂校和工学),灵活举办“订单班”。该院由此创建了效果极佳与可持续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5]。

策略二:以地区或地域性行业或产业为合作对象,将联合体结构做大,形成联合体“订单式”办学目前的“订单班”多属于单一学校与单一企业合作即“1+1”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很难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单一企业所需的人才数量易于饱和。为克服这种局限性,有两个基本应对办法。一是寻找体量足够大的集团公司合作,二是与地区或地域性行业或产业合作。这些年来,广东、江浙、山东等经济活跃地区的一些以行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学院,坚持与这些行业或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举办“订单班”已经取得很成功的经验。如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车辆工程系与镇江市公交总公司联合办学,以“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举办“订单班”,学生毕业后90%以上在镇江市公交总公司就业[2]。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来说,高职院校以地区或地域性行业或产业为合作对象更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如此合作更有利校企合作的“双元”长远发展。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可持续发展的鮮明优势。

策略三:以大学—高职院校—企业各方的实力和利益为基础,构筑“股份制利益共同体”,实现长期举办“订单班”。前面所述两种策略固然可以较好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或扩张校企合作的空间,但并没有使合作各方的利益固化与最大化。况且从目前的办学状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或从非全日制学校转轨或从中等学校升格而产生的高职院校,既达不到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实力,也不具备较大规模的校企合作能力。正处于办学发展初级阶段的高职院校,实在难与企业共同举办高水平的“订单班”。回顾近十多年高职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有一大批依托有强大教学与科技实力的公办高校实行管理的民办高职院校,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也有一大批由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举办的民办高职学院,发展比较迅速,比较健康。是否可以借鉴这一宝贵经验,把这两种类型的高职学院融通为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平台呢?比如,由高水平或者有较强实力的本科大学、高职学院和企业三方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建”股份制利益共同体”,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所启示那样,“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4]董仁忠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与可能性[6]。按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互接轨的理念,实现校企双方实质性对接与融合,紧贴企业发展需要办学,这种利益共同体理所当然可以成为“订单式”办学物理平台,并籍此平台便可举办充分满足企业用人需要,满足学生稳定就业愿望和满足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的多种类型“订单班”。这种平台既可以创造拥有充实合作内涵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又能催生多方长期合作的充分保证条件。这种让大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起切实的利益共同体,将“订单班”办成教育与职业的共融体,便可使“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变得牢靠并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出路在于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应是一种办学理念的突破,参与协同创新各方应以自身优势作为贡献,共同构筑强—强联合体。在大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起切实的利益共同体中,大学方应以自身的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坚持对企业服务能力为动力源,高职院校方应以广泛与优良的企业关系和实践专业技能为基础,企业方应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实践平台为条件。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凭借自主的大学科技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了基本模型。该院科技园按 “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主导”建制,充分保证学院对科技园建设与运行的话语权,发挥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建制下,该院将科技园建设成为“产、学、研、创”多功能、一体化的政产教三方合作模式,充分保证了育人功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最有利条件[7]。

[1]陈烈强.跨越——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选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91-95.

[2]高为群,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1-54.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

[5]陈鸿.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4(8):63-65.

[6]董仁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职教论坛,2014(33):4-9.

[7]鮑桂南.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责任编辑殷新红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为例”(编号:GDJY-2013-B-a001),主持人:陈烈强。

G710

A

1001-7518(2015)24-0009-04

猜你喜欢
订单式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订单式”培养绩效评价的构建及改进研究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