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2015-01-31 15:06毛炎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氨茶碱纳洛酮效果观察

毛炎华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毛炎华

【摘要】目的 探究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呼吸衰竭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行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对照组行东莨菪碱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16例有显著疗效,13例有疗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10例有显著疗效,8例有疗效,14例无效,有效率为5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关键词】纳洛酮;氨茶碱;小儿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作者单位:457600河南省台前县人民医院

Observation Effect of Naloxone Combine With Aminophyllin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

MAO Yanhua Taiq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Taiqian 457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aloxone combined with aminophyl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Selected 64 case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32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with naloxone plus aminophyllin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scopolamine in the treatment,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6 cas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13 cases improved and 3 cases no significant efficacy, efficiency was 90.63%, and the control group 10 cas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8 cases improved, 14 cases without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the effective rate was 56.25%, P<0.05, had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Naloxone plus aminophylli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ediatric respiratory failure.

[Key words]Naloxone, Aminophyllin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 Observation effect

呼吸衰竭是一种儿童多发病,属于常见的急重症,容易导致患儿脑部缺氧,进而破坏脑组织,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猝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上普遍采用机械通气疗法[1]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机械疗法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治疗费用较高,治疗效果不理想[2]。因此,减小治疗创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势在必行。采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呼吸衰竭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3天~5岁,平均年龄(23.87±4.85)月;8例感染性病毒性脑炎,7例ICH,8化脓性脑膜炎,5例病毒性脑炎,4例中毒;25例患儿存在呼吸困难。对照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天~5岁,平均年龄(24.12±5.14)月;9例感染性病毒性脑炎,8例ICH,7化脓性脑膜炎,5例病毒性脑炎,3例中毒;24例患儿存在呼吸困难。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暖、吸氧预控惊厥并维持酸碱平衡。此外,还需做好各种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东莨菪碱,将0.01~0.03 mg/(kg·d)的东莨菪碱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推注,每隔1 h进行1次,在患儿症状减缓后改为静脉滴注。试验组行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将0.01~0.04 mg/(kg/次)的纳洛酮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每隔4 h进行1次,在患儿症状减缓后,改为0.2 mg静脉滴注;并将3~5 mg/(kg·次)氨茶碱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隔8 h进行1次,直到患儿无明显症状。

1.3 评定标准

疗效显著:在24 h治疗后,患儿呼吸逐渐平稳,呼吸节律正常,可以安静入睡。有疗效:在48 h治疗后,患儿呼吸困难和节律改变症状基本消除,且神志逐渐清醒。无效:在48 h治疗后,患儿呼吸节律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呼吸困难症状有明显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中16例有显著疗效,13例有疗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中10例有显著疗效,8例有疗效,14例无效,有效率为5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呼吸衰竭主要是由肺部换气功能衰竭所造成[3-5]。一般情况下,患儿常伴有CO2潴留和缺氧等症状,且多数患儿生理和代谢功能紊乱。在呼吸衰竭患儿体内,β-EP增加比较明显,造成心脏和肺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此外,小儿呼吸衰竭对心肌和脑血管有着严重的影响。纳洛酮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常用药,能够将患儿体内的β内啡肽抑制剂清除,增加心输出量,刺激心肌兴奋,从而实现对呼吸功能的改善。纳洛酮可以不受患儿血脑屏障的影响,有效地防止吗啡状的物质与患儿体内受体结合,对吗啡起到抑制作用,对细胞的ATP代谢有改善作用,有效减少血液中的乳酸含量,增加CAMP[6]。纳洛酮能够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素,使其产生兴奋,同时增加儿茶酚胺的作用,使细胞功能得以稳定,有效降低自由基的作用效果,从而减少对患儿的损伤。氨茶碱不仅具有提高体内CAMP、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抑制磷酸二酯的功效,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此外,能够对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使其产生兴奋,进而改善心肌功能,有效控制气道炎性症状的发生,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将纳洛酮和氨茶碱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刺激呼吸作用,对各类呼吸肌痉挛有缓解作用[7-8]。此外,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减少由于呼吸衰竭所导致的心肌和脑部损伤,使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有着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徐轶俊.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1-262.

[2] 李洪丽.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用于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9):210.

[3] 余涛. 小儿呼吸衰竭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3):187-188.

[4] 钟志远,丁蓉芳.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对患儿 CRP 的影响观察[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5):431-432.

[5] 陈祥平.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10):146.

[6] 王朋朋,谢鹤,吴淑庄,等.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570-5571.

[7] 岳菊侠,高阿宁. 纳洛酮与氨茶碱配伍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102例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9):1149-1150.

[8] 韩超.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31-3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9.127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9-0167-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25.6

猜你喜欢
氨茶碱纳洛酮效果观察
加服氨茶碱可致中毒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