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 让学生“任性”一点
“任性”,顾名思义,即任由性子之意。指人任由个性驱使,听凭秉性行事,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无所顾忌地为达成自己的欲望和目的执拗妄为、一意孤行。可见,它是一个贬义居多、挟裹很大负能量的词。然而,笔者却积极主张把“任性”一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为和评价准则。因为我们的课堂实在管得太死、收得太紧、压得太狠,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学生学得压抑无趣,毫无意兴挥洒、个性绽放,课堂成为教师讲经布道的场所,学生成为唯言是听、虔诚领受的信众。这样的课堂太缺乏率性不拘的表达、任性无忌的表现和活跃民主的氛围。因此,需要宽松一点、民主一点、自由一点,需要“任性”的力量颠覆我们的观念,翻转我们的课堂,以解放学生的天性,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1.矫正教学偏弊。当下的课堂教学偏弊就是太缺乏任性,太过循规蹈矩,教师倾心于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机械线性地执行预设方案并严格控制学生与预设方案的目标并轨。这种基于“灌输”和“控制”的刻板教学,使教师毫无任性与发挥、创新和智慧,有的只是对教案的忠实执行、对教学任务的机械完成和对教学对象的冷漠无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权力被剥夺,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能被“屏蔽”,成为依附于知识权威的、被动的无知者,成为等待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哪里还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哪里还有一点任性和解放。应然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任性精神的,它是活泛的、生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教师在这里不拘泥于书本,充满智慧和任性地挥洒才情,学生在教师创生的具有“引爆”属性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思想涌流、争相表达,师生共同沉浸在这种完全打开、毫无拘束、自然涌现的教学氛围中,美妙而享受,幸福而沉醉。
2.培养学生个性。“任性”一词的解释,如果说有积极意义,那就是有鼓励和展现人的率真不做作的真诚天然、率性不拘的一面,也就是具有顺应人的放达、表现的天性,培养人的个性之意。杜威曾经指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蔡元培先生说:“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因此,能够做到展现人的本真、释放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而不是打压、扭曲、窒息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都是好的教育。比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由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新之能力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此外,培养学生的个性还应针对学生个性上的缺陷、不足,比如对于性格怯懦、过于内向、缺乏主见、太过依顺的孩子,或对性情过于刚烈、鲁莽急躁、胆大妄为的孩子,就要补偏矫正,以长善救失,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在这方面,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子路曾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我就要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一听到就去做呢?”后来冉由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答:“听到了就应该立即去做起来。”孔子的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孔子: “为什么他们问同样的问题,您却给出相反的答案呢?”孔子解释道:“冉由平时做事犹豫不决、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给他壮壮胆;子路的胆量比谁都大,敢做敢为,但有点轻率,所以我得压一压他,让他谨慎行事,以免一时冲动。”这恐怕是我国因材施教、任性化个性培养最早的典型案例了。
3.解放学生思想。德国文化教育学学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应当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教育中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压迫者“用一种源自外部的、上层的力量控制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的自由心灵,使之就范于既定的权力关系和文化秩序”。在这种压迫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犹如“碾盘”,学生成为碾盘上的“米”,注定要接受碾压碎身,失去自我。而这是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和解放学生思想的培养目标的。所以,我们需要呼吁“任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动性、自觉性充分彰显。任性的、解放思想的教学,教师须放下“身段”、转换“角色”,成为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善于衬托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机会的“绿叶”;任性的、解放思想的教学,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成为一名倾听者。教师通过“思想学生的思想,体验学生的体验”,催化学生精彩思想的诞生,自己也将从中分享,成为教学相长的受益者。
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民主,多一点任性,让任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