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含挚爱,离居有忧伤
——《涉江采芙蓉》的形象与情感探究

2015-01-31 14:45陈远燕
中学语文 2015年36期
关键词:幸福美好涉江所思

陈远燕

芙蓉含挚爱,离居有忧伤
——《涉江采芙蓉》的形象与情感探究

陈远燕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意在表现女子与丈夫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苦的古诗。这首诗篇幅不长,初看起来,在内容上难度不大,似乎无需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表现相思、离别之愁,但细细揣摩,字里行间却潜藏着女子那深挚笃厚的爱以及黯然忧伤的痛。下面结合诗中词句对此作探究性鉴赏分析。

一、涉江采芙蓉之挚爱

诗中一二句写女子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女子“涉江采芙蓉”,采芙蓉(荷花)为什么是涉江而不是涉河或涉(水)呢?可见“涉江”“芙蓉”二词不简单。先看“涉江”。“江”一般指大河,比较湍急的河才称之为“江”,“涉”的本义是徒步过河,即使解释为引申义——“乘船渡过”,对象却是“江”,连“江”都敢“涉”,可见采摘之艰难,采摘者勇气之大。在湍流的江水中为了心中那个所思之人,女子不顾一切独自前去采摘,这不正说明所思之人在采摘者心目中的份量吗!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但她仍旧不顾危险也要前去采摘,更进一步说明了她心中所思之人是值得她去冒险的。要采就采最好的,这才显得情深意重,爱之真挚。再看“芙蓉”。芙蓉出尘离染,清洁无瑕,因此芙蓉自古就是清白、高洁的象征。由此,“芙蓉”在诗中象征二人爱情的坚贞与高洁。再者,古诗常用“芙蓉”的谐音双关来含蓄地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南朝民歌《子夜歌》)”芙蓉即荷花,这里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可见,本诗中也应是用“芙蓉”谐音“夫容”,让花与心上人的俗称谐音,可见女子移情于物,见物如见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而且女子只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连兰花(“多芳草”)也不采,就认定荷花,可见女子感情专一。

二、所思在远道之凄美

诗中三至六句写女子采荷花想要送给所思念的爱人,可爱人却在那无边无际的远方。诗句“所思在远道”中的“思”谐音“私”“丝”。“私”,偏爱。在所有花中,“我”就偏爱“芙蓉”;在所有人中,“我”就偏爱你!这种“心灵的密码”,在民歌中常见。而“丝”者,细线也,善“牵挂”者也,隐喻思绪绵长,可见女子爱并痛着,但是虽长时间思念却又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足见这种爱充满理智,因为还有别的事情必须去做,比如种田纺纱,侍奉老人,关爱弟妹等,这叫责任大于爱情;还能体现“羞羞答答”的意味,让人感觉到女子具有一种古典之凄美。而“道”虽是名词,但“动”感较强,因为“道”是不能“停留”更不能居住的;不像“处”“所”“方”等词,给人的感觉总与“房子”“村庄”“城市”有关。所以“远道”有较好的审美效果:说的是不仅距离远,而且对方仿佛还一直“在路上”,也就是漂泊不定、居无定所,这更让“思”者放心不下,更能准确地表现女子对爱人的真情实爱。明明相爱的夫妻,却被一条无情的大道远隔,就仿佛牛郎织女一样,被一条清且浅的银河相隔。然而,不同的是,牛郎织女还能用一年的时间去等候一刻的相聚,而本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却只能生离作死别。所以,诗中男女主人公虽爱得真,爱得深,但又爱得何其凄苦。

三、同心而离居之忧伤

诗中最后两句写女子与丈夫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能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从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中的“同心”“离居”这两个词我们感受到了相爱的两人爱之真,爱之纯,爱之坚,也看到了他们团圆的希望与失望同在。“同心”,可见女子爱得不盲目,不一相情愿,很“草根”(朴实无华)。“离居”,即分离而居,“离”,仿佛永远没有团聚的希望;而“居”,至少“我”还有地方落脚,还有个“家”,也就还有团圆的希望。而所思之人(丈夫)却在“远道”,无所定居,也就没有团圆的希望。因此,“离居”一词,实际是说诗中人物希望与失望交织。又因二人被远道永隔,只能生离作死别,也只能是失望多而希望少,甚至没有希望。女子内心何其黯然忧伤,备受煎熬;但即使备受煎熬,她也还等着,哪怕“忧伤以终老”!可见他们彼此深挚笃厚的爱情,然而这背后那份凄楚、忧伤又是何其苦涩难耐啊!

综上分析,《涉江采芙蓉》塑造了这个勇敢、专一、理智而又备受离别煎熬的纯情女子形象。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状况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女子形象其实是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的:这个形象,以小见大、以个别带一般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南北朝,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经济发展有所停滞,十六国攻伐不断,中原之地混战不断,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民族生存状态,深深流露出的是人们对幸福美好(和平宁静,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家人能团聚在一起)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人们虽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因南北朝异常动乱不安,人们对这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只能变成一种喟叹,一种可思而不可得的悲凉。这个形象,也蕴涵了诸多值得玩味的民族特性,比如朴实厚道,内敛而不事张扬,感情丰富炽烈而又充满理智,生活再憋屈也熄灭不了精神追求的热情等。这个形象,还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比如对真善美的不遗余力的宣讲(这么动乱的年代,居然还有心思写诗,而且应该是“集体创作”),对弱势群体的普遍关注与讴歌,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一致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等等。也正因为这些,这个形象和这首诗,将永远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上闪耀光芒,令人仰望。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昭平中学。

猜你喜欢
幸福美好涉江所思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成都市郫都区: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贡献人社力量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观“非遗所思”展所思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哈尔滨
红色平台
“你想真正了解农民工,就要去体验他们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均瑶董事长王均金“转行”“搬砖”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