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途径研究

2015-01-31 14:42□黄
职教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往复式技能型人才

□黄 芳

一、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界定

所谓创新人才,实质是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在即有知识与专业技术基础上,能够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找出问题或不足,并进行提升、改造、革新的人才。创新人才有不同层次,也存在于不同领域,比如处于高、精、尖端层面的创新人才,在技术引领层面的创新人才,以技术为基础、在技能型岗位上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技能型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由各教育阶段共同参与,因为我们不能说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这单一的教育类型就可以“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所谓成材,可能是其在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就种下了创新的“种子”,而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或某一个点上,这个创新的“种子”就成熟了,他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被激发了。因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并不能直接培养出技能型创新人才,但可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为完善的综合素养,有良好的心智和人文素质,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对问题比较敏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愿意探讨“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职业协作能力;善于观察、比较、反思、分析,能根据工作需要革新工具,改良技术,通过工艺改良提高劳动效率。

实质上,相比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要求,除了技能,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即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技能”与“素养”的组合。

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要拥有基本的心理品质:自主独立、耐挫抗压、积极阳光、人格尊严;要拥有人文精神:质疑精神、自由精神、宽恕仁厚、尊重生命;要拥有基本的道德素养:明理诚信、守责自律、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及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权利义务、遵纪守法、公平正义。

技能型创新人才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天才”,而是扎根于实践的具有较为全面素养的人,我们更加注重基础面的宽度,给予学生相对公平的机会,让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相对于其他类型创新人才而言,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创新”可以定位于“工艺改良”更为合适,而不要求这样的创新人才一定要进行技术的革新、产品的研发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变,甚至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改善,都可以认为是创新。

二、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入攻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重要支撑。上海历来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全市经济发展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良好,并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城市,在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在全市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的转换阶段,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还要居于前列,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队伍,稳固人才结构的基座。上海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动力在于创新,在于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发展的新优势。2014年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中央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因此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作为重要支撑。

2.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本课题组通过对学校及企业的调查发现,相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硬技能”,当前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基本素养等“软技能”,很多企业关注的用人标准是:认真负责、敬业诚信、团结合作、适应能力等。有些企业甚至认为:“学生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没有技能没关系,我们可以培养”。但目前的状况显示,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很多企业认为毕业生在开拓创新、钻研思考、敬业诚信、团结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由此可见,拥有基本的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是企业选择未来员工的重要标准,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企业需求的努力方向。

3.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创造更多人才红利,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国家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鲁部长还提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对接现代产业需求”,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时代精神和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因此,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

4.培养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是未来几年上海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济政治将处于深刻变化之中,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上海将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建立在发挥人才优势这个核心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建设,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可行途径的探索

通过对上海6所职业院校进行的实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职业教育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实践资源与实践项目的运用,通过项目、基地等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技能水平。通过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理念的革新、教改力度的加大、人文素养的关注、实训资源的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等,来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氛围的营造与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选修课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及“第二课堂”功能还需提升等。

基于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以及其职业性特点,我们认为,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应当要以企业、以实践为基本着力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有效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切实需求。

以下,我们对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途径进行探讨,一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色,深入探讨更为适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在更为开放的办学体制假设下,探讨一种非连续的、往复式的培养模式,期望能为技能型创新人才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也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坚持工学结合,遵循的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向,它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一直坚持的重要举措。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有益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它对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来说是一个根本立足点。

那么,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推进工学结合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积极的对话。在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人才的供给互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或错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人才供需的“通道”。在这一“通道”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在过滤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正面沟通与协调,实际积极的对话。这种积极的对话可以进行制度化的规范,例如规定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对话,以便于双方之间实时地沟通有关于市场、就业、用人、技术创新、人才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这种沟通在形成制度的同时,要求双方自觉遵守,并可以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监督。

2.信息化平台。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积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为了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当要在传统信息载体,如报刊、媒体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平台,该平台可以以“校企协作网络平台”的形式来完成。该平台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它以网站为基本媒介,为企业与学校间开展交流提供便利,它会实时地公布行业、企业、学校的相关改革与发展信息。当然,该平台也应当要由专门的专业部门或机构进行管理与维护,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与实时性。

3.全过程的共同参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当是一种深入的合作过程,企业也要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要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订、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考核与评价标准的制订、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要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具体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其中。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也要积极地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便利,如企业要为学校学生的参观、见习、实习等提供方便和条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都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让学生树立起“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理念,在学习阶段逐步融入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和素养要求。

4.双方资源有序流动。基于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比如企业有实践环境、实训设备、行业企业专家、生产技术、科技转化等优势,学校则有人力资源、教学与培训基础等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业双方实质上有着长远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中,要充分利用好双方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优势互补,推动双方间的资源流动,包括师资流动、设备流动、资金流动、文化流动、项目流动等等,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可以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利于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5.第三方组织的完善。市场的协调和调节功能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环境基础。基于学校与企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督调控功能,建立市场化的协作机制,把市场中各种有益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吸收进来,同时,还可以以第三方相对公正的立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要素,如市场需求判断、职业能力分析等,给出相对客观的研判和建议。我们认为,诸如社会团体、行业组织,或者是其他市场化组织都可以作为第三方组织来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更好推进。比如,行业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职能如:就业需求预测与职业分析、职业能力标准制订、监控管理、评估、毕业生跟踪等)、有行业企业代表参与的校董事会等。对于行业协会,要不断完善其职能,积极发挥它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6.友好的管理保障体系。要构建更为人性化的管理与保障体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正向的熏陶。例如,逐步推行学分制;可由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校部门或院系的副职;建立与供需市场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校内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改革;保障学校运行经费、学生实习津贴和教师课时要求;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诸如成立产学合作教育领导小组、联合教研室、学生工作小组、“合作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紧密市场、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联系。

(二)“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

1.对“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的理解。所谓的“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即学生的学习历程可能是非连续的、中断的,它的经历在学习与工作之间有所往复,达到螺旋提升。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中职学校学习之后,可以结束阶段性的学习,进入工作岗位,当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锻炼若干年后,由于在工作中的感触和启发,以及对现有技术、工艺的不满,他们想回到学校继续深造,以解开岗位上积累的困惑,那么,他们可以到高一级的学校——高职院校参加高等教育,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与升华,并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寻找答案。结束高职的学习,他们可以继续步入工作岗位,此时,他们的工作平台可能更高了,如此一来,他们也许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发现问题,基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逐步开放办学,以及未来研究生层面向职业教育的开放,他们可以不断往复式地在学校与企业内连续学习,实现理论、技能的不断提升,实现对技术、工艺的改良与创新,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模式来探讨,还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在实践中,我们也见到过这样的做法,诸如在李斌等案例的身上,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是“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的典型模版。但是,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培训过程,作为一种模式来推广,我们可以在寻求政策支撑的前提下进行尝试。

“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可以给予在职人员等多群体更多成才机会,即毕业后、职后,都可以有机会回职业院校继续学习与培训,且可以反复交替,达到理论与实践更为有效的融合和紧密的结合。该模式适应当前及未来更为开放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产业实践(工作世界)深度融合的一种制度性探索。

2.如何开展“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1)寻求政策支持。由于对“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要想在实践中实施,必须首先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和认可,并协同相关部门,如人保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该模式的试点。比如,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制度,支持学校与企业参与;有关学校与企业间合作的相关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有关学籍管理、岗位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关培养模式、教学与评价的相关具体制度;职业资格鉴定的对应制度等等。

(2)健全职教体系。“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必须要求职业教育体系要有上升的通道和空间。这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今年国家提出,今后,中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健全,将使“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的推行具备现实基础。

(3)改革办学模式。“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模式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办学方式,由于要面向成人、面向职后,那么,在职业院校办学上,能否有所突破,比如学校间可以转学、学校间可以自由选课,以使学生有更多的、灵活的选择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职业院校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进行改革,比如,要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界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要编写相适应的教材;安排相适应的实习岗位;改革考核与评价标准,是否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学分累积,可以作为其未来职业资格鉴定的基础。

(4)打开培训通道。作为学校,是否能够从容地接受各群体的成人,作为企业,是否愿意给员工如此便利的培训渠道,其实是需要学校与企业在观念上逐步成熟的。企业普遍是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考虑因素的,企业能否支持员工的“脱岗”或“半脱岗”培训,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员工必须通过辞职来实现继续培训,则失去了该模式的设计意义。因此,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媒体引导、社会支撑等手段,让学校与企业在观念上突破、在思想上逐步接受,这是该模式推行的重要基础。

[1]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钱国英.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何晓文.德育引领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往复式技能型人才
人才云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往复式压缩机维修方法探讨
海洋平台往复式压缩机橇振动分析边界选取的探讨
往复式压缩机气缸异响原因分析及处理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加强往复式压缩机维护管理的几点经验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