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孙仁鹏,李红岩,何淼
摘要:在对企业和毕业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原因,深入总结和剖析了创新能力不足的内在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求对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表现;原因;对策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孙仁鹏,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教育;李红岩,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何淼,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如何培养高职实用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探求制约高职软件实用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是高职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细化,也是高职软件实用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核心课题。[1-2]
一、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创新能力是一种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能力,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关键是要能胜任软件开发类的工作岗位,满足企业软件项目的研发需求,创造性的解决项目研发、实施、更新中实际问题。虽然,部分学生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但由于教学和实际软件开发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难以快速进入或无法胜任岗位角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但是创新成果难以体现。
根据对若干家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在从事计算机类专业工作时,创新能力不足的集中表现为:缺乏分析问题、分解问题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业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难以跟上企业研发团队的进度,难以适应新技术和企业业务的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顾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方法单一,团队合作意识弱,对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太少。
二、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根据调研反馈,主要的具体原因有: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仅仅着眼于对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应用性学习;项目实战性程度仅仅停留于完成作业层面,没有从公司产品实用性和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新技术不够大胆尝试,做事缺乏自信,社交圈子窄小;学生在进入企业前,甚至没有完整的中小型软件项目案例学习或研发经历;学生对于人文沟通、团队合作、公司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意识淡薄;创新环境和氛围的正能量不足,没有从本质上鼓励学生创新。通过对企业、学生调研反馈分析和多年教育经验研究,拟总结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不良的学习特点
不良的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1)缺乏自律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亲人顺从自己已成习惯,情绪化强,受挫易放弃,难以严格要求自己,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自控力弱。学生在软件开发类课程学习中,常常遇到各种挫折和问题,也不主动请教和解决,久而久之跟不上学习进度;(2)自卑心强易排斥。如果老师课堂上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玩手机等,学生往往嫌烦或不吱声软抵抗;如果请学生在电脑上动手编程,常常装装样子或借口机器环境不行;(3)缺乏学习意识。许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上时间不珍惜课后不巩固,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这种现象和状况还逐步影响了其他同学,产生了群体效应;(4)缺乏思考意识。在实践类课程中,学生往往埋头做,或者跟着老师做,更多关注的是出来结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隐藏的知识是什么、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为什么这么解决、知识是如何应用的,不愿意更多的去思考。
多年教学经验表明,还是因为高职学生成就感低导致了学习习惯差、情绪低落,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的蔓延,如果不重视高职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就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
高职教师的双师比例不少,但却没有多少双师能独立承担软件项目经理的角色。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与书本打交道、与学生管理打交道、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材料打交道、与论文教科研课题打交道,与事务性琐碎工作打交道,有多少时间在与企业软件项目打交道?要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的创新能力,教师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应该是如何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应用传授给学生,与其说上课,不如说上知识到应用的转化。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软件项目研发能力,更需要教师不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来提升这一转化能力。如果教师欠缺驾驭这一转化能力,自然会导致课堂活力不足、学生学习没有激情,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体系的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都构建了自己的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体系,但往往受条件和管理等因素制约而存在许多不足。[3-4](1)创新实践的综合度不足。虽然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是学生毕业前对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没有概念和认识,显然没有以典型项目案例融入教学,把典型项目案例的中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分解到日常课程教学中,没有把若干门课程的知识、技术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序化和衔接起来;(2)创新实践平台不足。缺乏和企业共同打造的以项目研发和实战为土壤的创新实践平台,很难孵化出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软件创新人才;(3)创新实践体系的活力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创新实践体制和机制,导致体系的活力不足。
(四)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即要兼顾学生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这种课程设置容易导致教师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与本科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必然削弱对学生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实践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更多关注企业项目研发主要所需(80%的时间在使用20%的技术需求)和学生所需,这也进一步削弱课程体系调整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以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而言,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软件开发能力,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必然制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
(一)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提炼专业核心技术,加大专业核心技术的学习力度,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思维。不同软件项目的开发都需要程序设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这两门核心技术的支撑,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南信院)把常用算法、进程同步与互斥、网络编程、数据库和xml访问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核心应用部分以技术案例的形式融入到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中来学习;把客户端SQL编程、服务器端SQL编程、SQL调优、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等核心应用部分以技术案例的形式融入到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来学习,同时开设周期增至3~4个学期。通过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核心知识,强化专业核心技术,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好转,对应证书的通过率也由原来的30%提升到80%。既培养了学生专业兴趣,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思维,增强了成就感,同时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学生理论知识需求。
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成果的培养,以实践成果的完成进一步逐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有实操内容的课程进入课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需求。同时,增加综合实践性课程的分量,以综合实践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在学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构建,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面对所有学生,为每位学生排错解决问题,所以不但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构建思考习惯,还需要培养学生沟通、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体系首先要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兼顾社会需求。[5-6]由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发展迅速,所以既要适度融入新技术学习,也要注重根本性核心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和锤炼,注重其在企业项目研发中的根本性地位、迁移和转换作用,防止课程体系偏离学生或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客观实际情况。
(二)以完整的项目案例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从程序设计类课程开始,融入项目案例模块,结合主流技术及其企业实际应用,逐步向综合实践课程延伸,直至让学生完成完整的项目案例,分级培养学生软件项目的全局观和软件工程素养。项目实践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考核标准也以项目完成程度、用户体验、相互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代码严谨性、问题回答等方面考虑,以项目的完成作为实践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南信院近几年在不断探索随学生的年级、技术水平和成熟度来升级项目的规范度,培养学生逐步接近或超过企业的实战水平,递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企业协同,完善创新机制和构建创新孵化平台。南信院于2006年成立“校企联合项目研发中心”,以商业项目为载体,引入企业项目经理,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研发中,或开展主流技术的项目培训,在项目研发和实战环境中锻炼师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减少企业研发成本和培训成本。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和项目维护整个过程的学习和锻炼,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软件开发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企业应用有一定的复杂度和时间限制,对学生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驱动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创新实践平台近几年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探索了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赢”的创新实践体系;分析了企业各职能的特点和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之间的联系,落实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了适应创新型软件实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打造了一个校企共建的孵化创新型人才平台。[7-8]
(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高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在资金和政策上分门别类给出具体明确详尽的可操作激励措施,吸引师生参与,特别是校企联合项目研发方面的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否积极有效投入到校企联合项目研发中去,是否在项目研发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否带领学生配合企业顺利交付企业研发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
关键因素。南信院一直不断完善和细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分别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利益成果分配、联合项目研发中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核算、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教师的课题扶持、指导软件大赛的奖励等方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近年来,成立了南信软件园、江苏仙云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软件杯和蓝桥杯等软件大赛中获得了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成绩,麦可思数据也表明,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领先省内同类专业,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1]郑先彬.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43-44.
[2]刘广孚,刘润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二三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7):66-70.
[3]傅伟,岳金芳.高职教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9):90-92.
[4]邓光,傅伟.高职职教育“33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9):156-157.
[5]强伟纲,战学秋.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8):26-29.
[6]曹建林,周桂瑾.高职院校M3P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6-28.
[7]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3-5.
[8]范黎明,李敏秀.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研[J].教育与职业,2011(27):154-155.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