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宇,段志军*,贺高红,褚芮,莫光泉,杨冬,,王丽霞,,张志峰,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116011;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信息共享对医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孙晓宇1,段志军1*,贺高红2,褚芮1,莫光泉1,杨冬1,2,王丽霞1,2,张志峰1,2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116011;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医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医学生、理工科学生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信息共享是实现该培养方式的重要手段及方法,现可通过实现基础物力、人力资源共享;优化“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共享程度;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共享形式获得广泛的国内外信息资源,充分达到研究生培养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使教学及科研成果最优化。
医科;理工科;联合培养;信息共享
联合培养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双方或多方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着眼于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等多方面创新。该模式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拓宽学生视野,且积极探索国际联合及校企合作的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1]。联合培养下的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是联系各学科发展的枢纽,能够有效解决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日益增长的复杂问题[2]。
医科与理工科教育结合,使两学科发展相辅相成,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能够更好地指导医学及理工科相应学科发展及应用[3]。医工联合培养的具体操作机制为采用分别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模式;理工科院校或科研院所相对独立地行使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我们既往通过对医科与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研究发现,该联合培养方式具有极大成效,利于培养多元化的医科及理工科创新型人才[4-6],并从理论、实践中发现信息共享是实现有效联合培养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对研究生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信息共享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把重要资源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7]。
医工科具有多方面交叉研究方向,理工科院校信息系统技术和传输技术完备,信息共享的效率显著。医工科联合培养,可使高校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也可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如此以来高校可共同承担某些大型且有难度的课题,学生亦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习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达到信息共享具有广阔的教育发展前景及多种实现形式。
(一)共享基础资源。
医学、理工科联合培养多为高校—高校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该培养模式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必备的软(师资、资讯等)、硬(实验室、图书馆、生活设施等)环境,以获得丰富的基础信息资源,达到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共同培养研究生目的。
此外,联合培养双方可通过构建共同信息数据库形式,使基础信息资源得到便捷且全方位的整合,但目前合作院校因投入资金不足、联合培养机制尚不完善、成果归属体制不健全等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库的全面构建。
(二)优化“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共享程度。
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每位研究生可同时充分享有医科和理工科两位导师及教授、青中年中级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的培养与指导,利用教师双方的人力、信息资源,即享有“双师型”培养方式,此外,在医工科院校中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及优势,积极聘请其他高端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训与专题讲座,并可通过定期举办论坛等形式,不断加大研究生知识信息量及提高其专业技能,加强人才多元化培养。联合培养双方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及成果反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双师型”培养模式进行不断优化、总结,逐步形成规范化“双师型”培养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共享程度,从而更好服务于教学。
(三)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医工科联合培养涉及医学、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各个领域,包含国内最高水平研发方向,科研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单独研发难度大,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双方导师、院校科研资源,联合设置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联合实验室承担来自国家、省市级科研攻关任务,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断提高双方院校科研能力。
(四)牵引项目,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
过去医学院校或理工科院校仅基于本专业知识及创新思想来申请相关专业基金项目,因难以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缺乏多样化创新思维及形式,故难以申请涉及多学科的重大项目,对研究生的培养影响有限。而实现医工联合培养,使双方基础理论及科研创新思维更好地信息互通,达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现重大项目合作奠定基础。且重大科技攻关合作项目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合作实现,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构建了难得的平台和载体。如我院消化内科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利用双方信息、科研资源,共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2项,辽宁省自然基金2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5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科研科技成果,联合培养成绩显著。毕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在教学、国内外科研、临床医疗、医疗制备等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充分利用双方海外教育资源,常见培养模式包括开展国际学术会议、交换生、海外实习、国外短期访学等。这些模式运用可快速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起点,改善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让其更好融入到世界学术领域进行国际化竞争[8]。
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具备工程学、生物学及医学相关知识,该培养方式可以达到医工结合,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具有深远教育意义。信息共享是良好实现该培养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信息共享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最大化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对联合培养的教学成果取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医工科联合培养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形式较为单一,信息交流平台设施不完善,缺乏健全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方面均制约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资源获取程度,今后联合培养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讨问题,积极创新培养模式,深入探索多样化信息共享形式,初步形成具有医工特色的“医工结合”培养体系。
[1]吴玉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48-51.
[2]刘润进,原永兵.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68-70.
[3]段志军,张春乐,李晓宁,等.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优势[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621-623.
[4]段志军,于愫,李丽,等.医科与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5):769-771.
[5]段志军,张春乐,李晓宁.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621-623.
[6]段志军,王爱红,贺高红,等.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2):3516-3518.
[7]赵曙明,高素英,耿春杰.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1):28-35.
[8]黄颖斌.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756(8):17-19.
The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collaborated training of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Sun Xiaoyu1,Duan Zhijun1,He Gaohong2,et al
(1.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11,Liaoning,China; 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Liaoning,China)
the collaborated training of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s a new approach to fostering students'long term development.Sharing information has a vital role in this approach.Teachers shall be trained to acquire double credentials in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Collaborated efforts shall be channeled into founding training centers and research centers.Major collaboration projects,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hall also be used to maximiz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eaching results.
medicine,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llaborated training,information sharing
G643
A
1002-1701(2015)04-0111-02
2014-05
孙晓宇,女,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诊断学教学。
2012年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科研课题“校际协作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研究”;2006年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国家“十一五”教育课题“临床医学与理工科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优势的研究”(编号06AIJ0200015);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医科与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研究”(编号辽教函(2006)8号:58-25)。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