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中画”浸润课堂
——谈初中诗歌中的“诗中画”的作用

2015-01-31 11:10汪凌宇
中学语文 2015年24期
关键词:气氛古诗文赏析

汪凌宇

早在北宋年间苏轼就将“诗中画”作为论诗的一种标准。而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诗歌内容的本位教学而对“诗中画”却常常忽略。那么,“诗中画”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诗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举足轻重,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环境描写对诗歌的重要作用及赏析的方法。

一、主体作用

诗歌中的“诗中画”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在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中更是主体。针对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绘画创作、关键字解读、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能够更深更透地理解古诗的内涵,领悟诗歌的魅力。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和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文学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一绝,全词总计五句二十八字,就用了一种表达方式——描写,而正是这九个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展现了游子的羁旅情愁。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份凄凉,我特意为本课选择了一段背景音乐——阿炳的《二泉映月》,凄清惨淡,萧瑟冷寂的氛围就在教室里弥漫……学生的思绪和情感也随着荡漾起来。

此外,我还将美术创作融入到我的课堂中。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同样也是全篇描写,为了使学生能领略这番幽静、和谐之景,我让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将诗歌所写描绘出来。茂密的树林、古老的寺院、弯曲的小路、静谧的潭水……当这一切跃然纸上之后,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极静极美,更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

二、渲染气氛

古诗的意境美一直是我们在赏析古诗时回味无穷的,而诗中的环境描写却可以为这独特的意境增色不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为夜间的山村渲染出宁静、安详的气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庭院中明月和竹柏的影子,渲染出当时月光的皎洁,水草的摇曳和承天寺的幽静。由此可见,好的环境描写对诗歌意境的渲染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篇幅不长却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因为语言高度凝练,所以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对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后的描写,如何从这短短十个字中体会到国都的破败,诗人内心的伤感。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国都吗?(2)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当时国都的情形描绘出来,房屋怎样,百姓的衣着、神情怎样,草木如何?对开篇环境描写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感受当时满目疮痍的惨败景象。

对于这类的环境描写,我们也可用抓关键字的方法。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两句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光,渲染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赏析这一联时,我主要让学生抓住“满”和“凝”二字进行赏析,体会阴寒惨切的战斗气氛。

三、烘托人物

“颂其诗贵知其人”,诗歌是诗人精神和思想的体现,无论什么样的诗歌创作,归根究底都是诗人情愫的一种表达,好的环境描写对于诗人形象的凸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正直青春年少,意气奋发,正确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取向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年少的杜甫朝气蓬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岳》,而此诗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对泰山美景的描绘,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对于这两句如此气势磅礴诗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有效体会到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呢?我主要让学生背诵解释,将它转化为白话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诵原文,让学生加深印象,感受杜甫的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环境描写对古诗文的影响确实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让“诗中画”浸润课堂,用恰当的方法感悟“诗中画”的魅力,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积淀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

猜你喜欢
气氛古诗文赏析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Creating an Atmosphere
CREATINGAN ATMOSPHERE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写出画面的气氛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