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徐 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是否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标准,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然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分别从学校和个人两方面阐述了青年教师发展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良好发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制约因素;个人;高职院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青年教师越来越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我国高职教育事业长青。
近年来,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同时,为满足人才输出的需求,高职院校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然而,教师资源的欠缺使高职院校的这一政策捉襟见肘。为使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顺利进行,许多院校降低了教师的入职标准,使一些行业上的技能教练进入高职校园,担任老师职务。尽管这些青年教师具有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思想活跃和社会行业技能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一毕业就一直处在行业,其弱势也非常的明显。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资料并不熟悉,而在教书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又不甚了解,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的心理也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有些青年教师难以胜任教师岗位,更别提自身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个人因素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有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激情的干劲儿,但实际的教学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轻松和简单。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制约和限制着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情绪,极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这种因素的原因有五个方面。
1.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工作的积极性较高。除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外,还参与了许多具体的管理性工作。这样使青年教师在职业角色的转变中,面临很多实质性的考验。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扩招后,降低了入学的条件限制,造成学生良莠不齐,致使无经验的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易于受到挑战,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
2.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专业改革也不断加深。如专业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使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产生更多的压力。同时,很多工作体制仍不健全,需要
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摸索,而摸索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费时伤神不说还很难见到成效,这就会使青年教师产生挫败感,一度否定自身的能力。由此而带来消极情绪。[2]
3.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与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并没有在一条跑道上。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有的有自己具体的职业规划,有的则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高职院校在将青年教师聘到学校工作后,并没有及时的宣传自己学校的理念,对学校的科研、教务和培养目标的宣传也不到位,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也没有很好的说明。因此,当青年教师面对工作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时间久后就会造成工作的动力不足,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青年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那些没有职业规划的青年教师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境,这会让在工作中会产生心理失衡。
4.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致使其在管理方面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会感到一种回报和付出之间的不平衡。在加上年轻气盛的的影响,心中的压力不想对他人倾诉,时间久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衡或者压抑感。这种表现会让其在工作中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教学质量。[3]同时,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薪资结构不完善,使青年教师难有工作的动力,导致工作不积极。
5.产生职业倦怠。由于青年教师入职时,对学校工作过高的理想化。但当教育的现实状况与理想主义相互碰撞时,其满腔的教学热血被现实泼下一盆冷水。曾经的雄心抱负开始衰落。在加上目前社会上对待高职院校的不认可态度,使其低落的情绪很快就表现出来。这样就很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的连续扩张,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关于教学的相关问题和薪酬方面的问题,也未及时向青年教师进行讲解。这就容易使青年教师在不了解教学情况的前提下,就开始任教,使青年教师产生倦怠、消极等不良情绪。
1.岗前培训难以符合青年教师的个性需求。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岗前培训的主要对象的是新参加工作的学校教师,目的是使青年教师认识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掌握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岗前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内容多是为满足部分人的要求和设定,重点却是培训的规模与效益,忽略了教师个人的不同点、学科发展的不同和时代的发展需求。限制了岗前培训的多样化,使其仅仅成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个过场。
2.专业培训的片面性。从学校的角度去考虑,教育经费缺失,使学校更加注重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能否能够培养出足够量的技术人员,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的培训,认为这是一种耗时费钱的行为。并且,由于高职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部分学校甚至认为,培养后的青年教师会出现跳槽的情况,给自己造成较大的损失。[4]
3.高职教育以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和服务型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岗前培训中,对老师的要求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不仅要注重学术的探索和研究,还要注意社会实践。而传统的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还是注重学术的专研和探索,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方面的培养,使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学术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特别是对生产实践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
如何解决好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关乎高职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能否顺利实现百年目标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一)个人因素解决方法
创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注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到达事业巅峰的理想。[5]所以,要很好的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避免在执行时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1)对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在开始教学的第一年里,弄清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打好自己在这一行业的基础,虚心学习;(2)在下一发展阶段中,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备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条件。骨干教师发展阶段:在进入教师队伍的
7~15年的时间里,这一阶段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已经臻于成熟,开始对工作的独自探索和摸索阶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师队伍中树立了很好的威望。专家教师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师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水平,开始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已成为其他年轻教师的榜样。
因此,青年教师要根据各个时期的特色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对此不断的总结、细化及修订。这样才会使自己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迷茫和退缩,时常保持自己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1.学校应该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会从潜意识中,去影响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才有可能激发青年教师持久的工作热情与战胜困难的勇气。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保持高职院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形成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完善自己的薪酬标准和奖罚机制,使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
2.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调整自己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以职院校组织和每一个成员间相互心理预期为前提的。心理预期在构建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学校、青年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共同点,增强学校和青年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励青年教师最终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校之间共同的发展愿景。[6]心理契约不仅能够提高青年教师对自己角色和责任的认识,还能够使青年教师的身心状态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确保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目标能够稳步向前推进,促进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3.青年教师心灵契约的构建,应该以沟通和信任为前提,不断维护已有的成果。心理契约是复杂的心理程序,它具有主观性和不断的变化性。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并不等同与实际过程中达成的某种协议,其主观性表现在易于受到学校和教师之间矛盾的影响,也是各种矛盾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出现矛盾时,要注意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与青年教师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在不断参与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达到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不利于心理契约养成的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有效的修复和维护心理契约,使之朝着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降低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率,减少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4.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自己的院校定位、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自己的不断发展和办学理念的完善来巩固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在教学和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不断的激发青年教师之一教师队伍主力军的斗志,保持其攻克难关的热情,使青年教师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其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使之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交流,促进教师体会到自己事业的成功和学生的尊重。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应该充分发挥中心契约的动态性,对青年教师职业心理的养成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助于强化青年教师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感,理性的看待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心理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
5.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符合教师个性的岗前培训。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岗前培训。校内岗前的岗前培训可以采用教学观摩、实践训练和基础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涉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学校的规章制度、关于教师自己的职业规划、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学评价和科研工作等要求。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开展人生价值的探索的相关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提高教学技巧和技能。通过实践与学习的相互结合,不断积累经验,加快自身的成长。
6.增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高职院校不应
该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应该从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制定出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培训的相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鼓励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加强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结果的考核。(1)要加强青年教师所任专业的教学培训,青年教师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功底。但是,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为了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和有规律的安排青年教师进行听课,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开展青年教师的讨论和研究工作,使其在相互讨论中,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提升自己。
7.高职院校应该邀请相应领域的技术人员、专家、科研院校的骨干教师、企业单位的工程师,对青年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不断充实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青年教师把新知识带入课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青年教师谋求学业上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有助于青年教师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科研能力的提高。[7]鼓励青年教师寻找兼职工作,这样既保证了青年教师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使教师接触到社会的实际生产状况,让自己得到锻炼,还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水平。
8.把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要要求教师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和过硬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更是应该增加相应的培训经历,定期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学习,了解当今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的技术设备。[8]还可以鼓励青年教师把实际的教学课题带到企业中去,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准。
综上,高职院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必须抓紧教学质量,而这一条件的实现前提是,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及教育实践工作,做好本学校教学理念和改革办法的宣传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注意与青年教师保持沟通交流,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变化,帮助其对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准,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辛磊.高职院校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契合[J].成人教育,2010(3):58-59.
[2]左彩云,宋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4):94.
[3]邵癸,陈宏武.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研究[J].职业时空,2011(3):4.
[4]叶治斌.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55.
[5]赵忠亮.关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120.
[6]徐宁宁,汪卫.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以某学院某系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3(12):34-35.
[7]黄水香.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7):97.
[8]宋雯燕.浅谈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J].价值工程,2014(21):261.
[责任编辑 李 漪]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职校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XHXS2015010)
徐燕,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国家二级营销师/跨境电子商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G715
A
1674-7747(2015)32-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