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亮
最近,在网上热播的关于中美两国中学教师教学《灰姑娘》一文的实录,引起了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中美教学案例对比的启示意义
看了这两则课堂实录,掩卷沉思。我们估且不论这两堂课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如何,或许很夸张,或许是对中国语文教学方式进行讽刺漫画式处理了;但是,对于美国教师,我们大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样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堂会这样索然无味?细细想来,无非有这样几种原因:
在教育部门制定的一套僵化的考试要求下,长期以来,“教本教本,以教本为本”的观念在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脱离教本,脱离考试要求,就意味着你教的学生考试成绩要落后,你就无法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求得生存。
我们的语文老师也都知道僵化呆板地分段、分析字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当无趣,但考试要考,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只好硬着头皮来做这样的分析讲解。
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根本没什么时间给孩子读书,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很简单化、公式化:课文解读——学生做练习——老师讲解练习,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真正语文水平可以很差,但经过练习的反复磨炼,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可以考得很高。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存在,就注定语文教学要围绕考试来进行,因此,误尽苍生的语文教学,根源是官方的考试要求,改革,首先应该呼吁上级有关部门改变考试模式。
虽然教育部门口头上把“减负”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天天喊“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主要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和重点率。
这种教育评价的“紧箍咒”,让学校的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都只重视分数。能拿出分数来的老师,评优评先、评名师、评职称、提拔等等方面都有优先权。那么,为了分数,老师常常把这些关乎人性、人格成长的教育“泛政治化”,一本正经地板着脸说教,讲什么都跟考试挂钩起来,空洞说教,学生索然无味。
美国这位老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来呵护、来尊重,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间才会真正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
在应试教育不变这个前提下,新课改恰似戴着镣铐跳舞的小丑,岂有精彩可言?考试只是换汤不换药,新课改说穿了也就只是一块掩人耳目的“遮羞布”而已:近十年来,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语文课越上越复杂、老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苦就是铁证。
以课堂讨论为例。现在老师们轻易不敢说出结论,总是千方百计绕着弯子“诱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否则,就会落下“灌输”的恶名。在美国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师生在平等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结论都是老师说出来的,但这又有何妨呢?我们从文末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就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已经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这就够了!至于这个结论究竟是由谁的口表达出来,又有什么要紧呢?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不管我们的教育课改“专家”理想多么宏伟远大,我还是想劝告一下他们:课改当然有必要,但少提一些新颖美妙的理论,就少一点折磨一线语文教师,少一点折磨我们的孩子,自然,也就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