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的产品意识刍议
裴云
摘要:现行高职教育尚未树立起产品意识,从而导致校企之间、产学之间缺乏实质性关联,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落后的重要症结。高职教育包括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过程等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围绕教育产品理念衍生出围绕产品进行设计、提升产品价值、优化师生关系、树立经营理念等四个重要观点。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产品;理念;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2012年度改革项目“现代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0101002)
作者简介:裴云,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关键性问题在于校企之间、产学之间未能达成实质性关联。校企、产学合作的浅层与表面化,导致高职教育发展的整体性低效与平庸。从表面上看,原因有二:一是企业缺乏合作的深层次动力;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所以,解决方式主要集中于呼吁政府介入,通过立法和政策等机制创新激励企业加大参与度;同时,院校本身也通过打造职教集团等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内因决定外因的哲学原理,当问题解决的方式总是集中于外部而缺乏对内部要素的审视时,问题往往难以得到解决。对高职教育而言,当高职教育主要的服务对象——产业早已身处高度市场化,而高职院校自身最基本的教育产品理念尚未树立,二者难以对接也就不足为奇。因此,本文拟从树立高职教育产品理念入手,阐述高职教育的产品性及生产过程,探讨高职教育的产品意识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等。
一、高职教育发展中树立产品意识的必要性
在国际领域,教育产业化的论争早已尘埃落地。“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早已流行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日本、韩国、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办“以客户为导向”的教育。[1]而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基本的理念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按照这种理念建构起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的更少,只能见之于一些民办院校。现行高职教育总体上依然属于一种计划式、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远远谈不上产品、质量、经营、服务、成本、效率、效益,以及品牌。就是说,虽然教育早已被认定为一种(服务)产品,属第三产业,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仍超越教育的效率置于首要的位置。教育的非产品理念是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身处前现代化阶段的重要表征,也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体制获得突破的重大症结所在。现行高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都可从中找到由头。而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却最有可能率先突破观念和体制的桎梏,真正建立起公平有效的机制及模式,践行教育产品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学会经营、打造教育品牌,真正焕发出高职教育应用的超凡吸引力。
二、高职教育中的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及生产过程
如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那么,这种生产必然包括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过程等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高职教育生产的构成,既体现出教育产品的共性,也体现出高职教育产品的特性。
(一)产品
教育产品并非一个简单的话题。关于何谓教育产品,当前至少存在三种说法:(1)是指学校所提供的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养等智慧性要素。教师把这些要素传授给学生,就如同商家把产品出售给消费者,体现出教育产品的价值。(2)是指学生。院校培养出何种质量、层次、规格、类型的学生,体现出该院校的教育成果;就正如企业锻造出何种质地的产品,决定了该企业的成效。(3)是指学生身心所发生的变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离校这段时期身心必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教育的成果,也就是教育产品。三种说法,各有其合理性。其中,第三种是第二种说法的精确化表述,可以合而为一。这样,就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产品观,代表不同的价值取向:(1)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质传授的过程,但不关注教育结果;(2)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教育过程,也关注教育成果。相比之下,第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主要基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时代强调数量忽略质量标准;第二种则体现出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和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的期待。在现实中,由于教师的服务质量,或者学生的天生禀赋等诸多原因,教师的投入与效果之间有时并不等同,甚至差距较大。这就体现出教育服务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即教育服务产品的优劣。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氛围中,教育责任更容易归咎于学生和学生家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中,教育责任则更倾向于归结为教师、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后者正在逐渐获得认同,并占据社会的主流认知。
(二)生产者(经营者)
教育产品的生产机构是院校,主要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教师与管理者围绕教育目标,共同促进教育产品生产的顺利施行,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1)教师属于生产者。教师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凭借学识(学历、学位、资格证书、职称)和人格特质(人文素养),进行专业设计、课程编制、教学、科研等教育活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使之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征在于其双师特质,人员涵盖院校与企业。生产者主要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依照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从不同渠道汲取知识、技术、技能,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以课程的形式面向学生,向消费者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以科技成果的形式面向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2)管理人员属于经营者。亦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他们按照院校发展规律,确定发展方向、设计发展路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在寻求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中实现效益。高职院校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处理与企业的关系,体现出特殊性。随着现代院校结构与功能进一步复杂,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其中,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影响与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属于微观层面,此处不予赘述。
(三)消费者
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生。学生通过院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养等服务,使自己的身心获得预期的成长。这种成长具有重大价值,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获取相应的社会职位,获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2)家长。家长付费购买这种服务,作为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这种服务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人生。(3)政府。政府一方面,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运行;另一方面,也必须积极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优秀的社会公民,推动社会发展整体向前。这是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双重推动使然。教育有助于实现这种预期。因此,国家拨款办学,既是教育产品的最大投资者,也是教育产品的最大消费者。(4)企业。企业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企业运行,同时,需要技术的开发与转化推动促使企业完成升级转轨、更新换代。在现行四种消费者中,企业获利最直接、收益最高,但投入最少,并缺乏相关法律制约;政府投入也远远不足。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不顺畅的重要的外在原因。
(四)生产过程
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产品生产的主要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综合。通过教育教学,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社会职业奠定基础。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能力,成为合格、优秀的社会公民。其他工作均围绕这个中心任务,起配合的作用。高职教育的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该过程是一个与产业紧密相连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到目前为止各国职业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历经检验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路径。其内容主要并非来自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而是来自产业链的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知识。该体系应依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这种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选择、编排、整合,最终形成适应产业链需要、符合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教学体系。(2)该过程是一个与终身教育相连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个性、健康的心理,进入社会后成为合格、优秀的社会公民。该特性使高职教育超越专业教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凸显高职教育之“高等性”。
三、产品意识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树立起上述教育产品的意识,可对高职教育发展产生若干重要启示。
(一)确定产品主体地位
教学与学生构成院校体系最核心的关系之一。作为生产者和加工对象,二者关系的合理性对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和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与垄断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不对称和单向联系阻碍双方有效的沟通,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把他们看作消费者,对教育将产生震撼性影响。比如,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简单视为教育的对象,应认识到他们更是服务的对象;教师再也不能无视消费者——学生、企业的需要而自行制定教学内容,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把教育、教学的低效和失败归咎于学生本人。同时,作为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了相应的主动权:可以质询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是否充满趣味性;可以质疑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可以对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质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契约关系,而非传统的情感关系。双方据此形成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责任不再是简单灌输知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而应围绕社会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达此目的,教师需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建构教育教学体系。如,教师需考虑招生,希望招收到优质的学生;教师要考虑专业设置,因为不符社会需求的专业将导致产品滞销;教师还要考虑课程和教学,因为二者与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息息相关;最后,教师还要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因为该路径是经过检验的、被普遍采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等等。以上种种均属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缺失。而优化师生关系,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围绕产品进行设计
既然教育是一种产品,那么,对这种产品进行设计就是应有之义。设计是产品的开端,对产品的塑造和最终形成关系重大。设计的重大意义在于其体现出一种创造性思维,体现出对资源的规划、整理、创新,使生产者摒弃传统思维,对普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或者转换加工方向,从而在原有的普通产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大提升原有产品的价值,使之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说,领先的设计往往蕴含着很高的附加值;而缺乏卓越的设计,就不会有高效益的产品。成功企业往往投入甚多、花费甚巨成立专门部门,用于产品各种设计。[2]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模式普遍较为粗疏,集中体现为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顶层设计,满足于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平稳运行,同时,也必然是缓慢运行。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个至关重要问题上始终保持模糊状态,未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体现高职特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他要素也同样如此。这充分表明,当前高职教育尚未真正形成教育产品的市场理念,缺乏竞争的市场推动;同时,也表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三)树立价值意识,打造产品质量标准
既然教育是一种产品,产品价值就是推动产品发展、运行的核心要素。在市场机制下,产品价值是实现生产目标、持续再生产的关键所在。产品缺乏价值,企业就无从参与市场竞争,无法获得市场利润,难以可持续再生产,最终被市场淘汰。这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产品价值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终端和起点,是实现市场交换、实现市场利润的根本途径。任何企业的生产均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终极目标,一切资源均围绕产品价值进行生产体系的建构。
当前,高职教育在产品价值问题上存在两个重大缺失。(1)产品价值尚未成为主流意识。传统教育一直处于垄断经营,人才产品处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毋需关注产品价值和市场需要。这种传统心态正是高职教育甘于培养平庸人才的主要动因。伴随着市场经济机制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竞争在加剧,不同质量、等级、类型、规格的教育产品价值差异进一步凸显。这必然越来越促进产品生产者对产品价值的高度关注。(2)缺乏精细的产品的质量标准。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比较含糊,主要通过院校考试等方式得以检验。而这种质量标准往往与市场标准存在显著差距,极大阻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方面,应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入市场标准,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在评价方面,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把这种评价与校内评价相结合,从而对院校教育教学绩效做出准确、完整、精细的判定。
总之,既然高职教育的产品体现在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成为应有之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是把提升学生质量放在中心位置,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均围绕该目标而运作。这必然极大地改变现行院校运行生态与资源配置,摒弃行政导向,与市场形成对接。
(四)树立经营理念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高职教育就是一个人才生产的过程,高职院校就是实施该过程的社会机构。因此,树立经营理念,对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经营,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然途径。概括地说,经营院校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属于学校的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提高学校资源、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类高职院校的市场化趋向将是大势所趋。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资产关系看大体可分为三类:(1)由政府投资,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公立、正规院校。(2)行业办学。由于全国各地、各行业情况不一,高职院校的资产关系也比较复杂。(3)民办院校。这类院校的投资主体明确,已经做到了人格化或多元化。此外,即使是公立、正规的高职院校,政府投入所占份额大都不足全部支出的三分之一,必须依靠学费收入和负债。负债就是一种投资,投资要求回报,投资者要求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由此而看,高职院校的资产经营将是一种趋势。除资本经营外,还有人才经营和规模经营。人才经营包括用人标准企业化、用人机制市场化。规模经营要求关注成本与收益、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选择、质量与特色。这些都是经营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其核心在于依据市场需要,建构高效运转的现代高职院校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与企业分离,形成了自身的运作逻辑。这种分离与现代院校制度的目标相背离。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为市场提供人才的过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这点与其他机构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对这种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都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最好的资源配置。这就是经营的本意。
以上从产品的视角简要地论证了高职教育产品理念的意义、价值及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把教育视为一种产品的理念适应了市场机制下教育提升效率和效益的根本要求。市场机制的意义就在于以市场需要为支点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寻求在获取更高市场利润的同时,能够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于其面对的加工对象并非简单、单向的物质性原料,而是具有丰富意识和能动性的人,具有高度的独特性与反作用;同时,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知识体系,亟需依据实践性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制,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高度匹配。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产品,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教育是一种服务[EB/OL].[2001-11-19].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60323/t20060323_19553.shtml.
[2]杨宝三.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3):250-253.
[责任编辑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