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选择与发展进程
——《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评介

2015-01-31 05:31陈雪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妇女学术学科

陈雪

路径选择与发展进程
——《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评介

陈雪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评估指标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妇女学(Woman’s Study)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校。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于1970年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妇女学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个妇女学系。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与妇女学的诞生、发展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诞生的。学者们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并由此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妇女/社会性别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与妇女问题研究相关的课程才逐渐引入高校。但不得不承认,妇女/性别社会学是对这门学科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描述。“妇女”强调和限制的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概括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两个关键词的并列表明了这门学科始终坚持关注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学术初衷及学术立场。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党的施政纲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特别强调,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良性循环,也是切实提高我国妇女地位,发挥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在当下中国,如何全面评价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建设,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未来的前进方向又在何处?学科的蓬勃发展,妇女自身的发展需要对这门学科的系统梳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亟待建立关于学科的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由王金玲教授主编的《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正是对这一追问地回应。

《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详细梳理了30余年来,尤其是,’95世妇会后20年来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学科建设之路的经验,并厘清了当前形势下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挑战,对于认清学科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科建设的主体能动性,把握学科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土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的创立

开展学科评估是为了推动学科建设,它不仅能够全面分析一门学科的现状、优势与不足,而且对学科内涵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自2002年起,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了整体评估,至今已分三轮完成了针对951个单位的7970个学科的评估。同时,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还“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2]在《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报告里,王金玲指出:“总结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梳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具有充分的条件,也是势在必行的。”[3]1

通过30多年的向国外学习和本土化探索,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在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具备了明显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不仅吸引了人文社会诸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等学科的主导研究,更影响着包括中西医学、农学、管理学、生态学,甚至是军事学等学科的关注。多学科交叉参与是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一条特色路径。但是不得不承认,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在中国当下仍处于边缘与主流间徘徊的境地,进入体制主流化是所有妇女/社会性别学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王珺认为,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主流化进程要靠三个“合法化”争取,即“学术合法化、行政合法化以及社会合法化”。[4]王金玲尝试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进行科学评估,进一步呼吁教育权威机构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关注与认可。因此,整个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学科学术合法化和行政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王金玲教授仔细参考了教育部“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相结合、以客观评估为主”的学科评估原则,并在费孝通先生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构件、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国际上主流的学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进行评估的。整个评估共设有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共有8项,分别为学术组织、专业研究与教学机构、信息资料中心和媒体、学术队伍、学术研究、课程开设、人才培养,以及学术声誉与社会贡献。在这8项基础指标中,除学术声誉与社会贡献兼具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外,其余7项为客观指标。在一级指标之下,又分设了28项二级指标、88项三级指标。

所有评估指标是根据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特有的“知识的行动化和行动的知识化”的特质,并基于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而设计的,体现了跨学科、多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本土特征。指标中的“学术组织”和“专业研究与教学机构”用于评估学科的组织资源,“信息资料中心和媒体”评估的是学科的资料和信息资源,“学术队伍”评估的是人才资源,“学术研究”、“课程开设”和“人才培养”评估的是学科教学、科研和学科力量的培育,“学术声誉和社会贡献”评估的是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整个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总结这门正处于成长期的新兴学科的发展经验,对学科发展的自身地位和发展方向也有着明晰的指导作用。

在构建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王金玲教授还参照相关研究资料,按照一级指标中的8项指标,对当前学科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估,涵盖了学科发展各个方面、各个历史阶段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对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做了全面的学科化、个性化及社会化的评估与评价。整个评估体系可以伴随学科自身发展进行优化和完善,成为研究学科发展进程和效用的重要工具。

该评估报告显示:妇女/社会性别科学已经走过了“前学科”的阶段,脱离了以往那种作为传统学科附属、构建的身份,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诚然,这门学科的学科化特征还有待强化,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门“以全面建设新的性别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性别平等、性别公正、性别合作为认识论基础,重视妇女及其他弱势性别群体”[3]40,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学科,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学科前景,学科发展将更加主流、规范和可持续。

二、学科发展路径及进程

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的深化、普及和本土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中,性别视角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其他主流学科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影响,有利于主流学科理论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该书的第二部分,共收录了五篇文章:《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制度与建制建设》《妇女/社会性别学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开拓与进展》《妇女/社会性别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推进》,以及《妇女/社会性别美术学/体育学的学科建设》。

《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一文系统分析了1995至2011年间妇女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内容,并通过高校中妇女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现状的分析,评估了中国妇女学研究的发展态势。文章根据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组织特征学术地位”课程与教学等因素,检视了妇女学在中国推进知识发展的三个时期,即准备期(1995年至1999年),发展的起飞期(2000年至2005年),以及加速成长期(2006年至今),并论述了这三个时期中国妇女学在理论、组织、研究与实践三个维度上的本土化过程与成就。[3]44

《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制度与建制建设》一文指出,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从学科制度和学科建制两个必要条件去解读,学科制度是学科发展的精神保障,学科建制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就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建设而言,其当前的问题主要为:一方面尚未建立起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独特的学科范式;另一方面尚未成为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问题成为制约女性学的发展瓶颈,未来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科制度上阐明女性学独特的学科范式;与此同时,在社会建制上为妇女/性别社会学争取应有的学科发展地位,力争进入高等教育体制。

《妇女/社会性别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推进》一文则在两个层面上肯定了近20年来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取得的成就:一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广泛纳入了社会性别理念,提高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敏感度,从而以添加、修正、弥补、重构等方法对原有学科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明确;另一方面则是在学科领域内进一步强调了学科特点,明晰了学科的科学范畴,以特有的概念、理论及研究和教学方法表明了作为学科性的存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两个进步”是在学科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学科发展特点,也是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做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学科发展建议,拓展了研究领域,构建了一个关于妇女/社会性别学全新而又系统的理论范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

三、聚焦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在各分支领域的特色成果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广泛关注,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细化和拓展。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从构建之初就吸引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这是这门学科的特色之一。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聚焦透视与妇女相关的选题,不仅再次强化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跨学科倾向,还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使更多的学科围绕着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展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形成了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理论体系。该书的第三部分就着重探讨了妇女/社会性别学与社会学、人口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健康学、文学、史学、教育学、哲学、美术学和体育学等学科交融发展的历程、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详尽勾勒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综合发展版图。

妇女/社会性别学在过去15年里立足于本土经验,融合各学科优势,开创了独特的理论视野,形成了鲜明的学科意识,并且汇聚了消除性别压迫、挑战性别歧视、创造两性和谐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人口学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找到了许多研究切入点,例如:特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人口问题,包括了女工失业、女大学生就业、贫困地区女童生存权与教育权、老年女性生活质量、计划生育中的男性参与等选题。这些选题不仅与女性相关,更与男性人口密切相关,涵盖了人口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自1995年以来,妇女/社会性别法学产生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并且进入大学课堂。一些社会行动在引发社会反响的同时,更促进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尽管妇女/社会性别法学在中国法学界更多的是一种思潮和研究方法,但在强调法治建设的今天,它对于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建立性别平等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性别视角进入经济学领域后,在家庭经济分析法,全球化、照护与情感劳动领域,就业歧视分析,以及人力资本研究领域四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大量女性经济学领域新观点的产生和发展,使经济学在关注自由和理性的同时,也关注归属与情感的经济学意义。

在中国,社会性别视角与政治学领域的交融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领域:(1)女权主义政治哲学;(2)妇女的政治参与;(3)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虽然这一视角对政治学的学术生产带来了积极的挑战和修正,但政治学科本身对妇女/社会性别学还保持着一定的学术距离,妇女/社会性别学要想真正迈进政治学领域,既需要学者的努力,更离不开整个妇女群体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在各分支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学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道义上的求索。这些跨学科、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符合妇女/社会性别学一直倡导并为之奋斗的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社会风尚,也希望通过学科的繁荣发展,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妇女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改善。

在附录部分,该书收录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中的部分重要文献资料,包括邓伟志的《最早提出妇女学的人》与《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刘宁、刘晓丽对李小江教授的访谈《从妇女研究到性别研究》等重要文章。此外,还收录了近年来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取得的优秀成果一览表。这些整理与收录是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成果的阶段性、系统性总结,也为积极参与这门学科研究的学者、学生提供了全景式的资料索引查询指南。

这是一本承载着妇女/社会性别学学者集体智慧的创作集。主编王金玲教授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社会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积累了丰富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教学经验和培训经验,还是全国妇女/性别学领域唯一的NGO——“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的理事长。作为一名几十年研究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专家,王金玲教授心中始终怀着推进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本土发展的使命,这本书的出版饱含着她多年的心愿。

副主编杨国才、畅引婷及张健也都是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领军人物。其他参与该书创作的学者在促使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主流化,以及与其他多学科的跨界融合方面也都付出了积极的劳动,这本书凝结着学者们对学科建设未来发展之路的信心和期待。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个学科的全部特点,拥有了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学者、研究与教学机构、学术期刊等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未来的发展,除了不断地使这门学科更加主流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学科之基更加坚固、更加独立于学术之林之外,更为重要的学术使命是如何履行学科构建初衷,为女性群体服务,超越其他学科履行肩负于学科之上的社会使命。这本书正是所有从事妇女/社会性别学研究的学者的一次集体发声,也为新征程吹响了号角。

[1]新华社.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01/c_132850709.htm, 2013-11-01.

[2]王娟,赵慧辉,王伟.关于学科评估促进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

[3]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5: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杜芳琴.从研究到学科化并通向行动主义:中国妇女学30年反观与理论化[J].中华女子学院报,2013,(2).

责任编辑:杨春

Path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Reviewon Report On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 No 5, Disciplin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Gender Study

CHENXue

women/gender study;discipline construction;evaluation ofsystems

10.13277 /j.cnki.jcwu.2015.02.018

2014-12-03

C913.68

A

1007-3698(2015)02-0110-04

陈雪,女,云南民族大学2014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650031

猜你喜欢
妇女学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