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 新阶段 新作为
——对推进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思考

2015-01-31 05:31金沙曼马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纲要妇女发展

金沙曼 马帆

新目标 新阶段 新作为
——对推进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思考

金沙曼 马帆

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已由追求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进入追求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平等的新阶段。要实现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性别平等,远比实现受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更为艰巨和复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凸显了对“妇女与教育”领域的重视,要适应新阶段,实现新目标,应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新作为,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提供智库,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社会性别主流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来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是发挥国家机制作用、促进妇女发展的成功经验。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是指导和推动我国妇女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国家行动纲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必须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落实妇女与教育领域新目标全局中进行思考,并放到性别平等教育新阶段中开展研究,不断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发挥新作为。

一、新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颁布实施了三轮妇女发展纲要。其中1995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是关于我国妇女发展的首部纲要,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妇女事业与社会进步的系统规划和协调发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老《纲要》)根据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提出的妇女发展重要领域和我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了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现在正在实施的是2011年7 月30日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与前两轮纲要相比,新《纲要》着眼于未来十年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我国到2020年的历史使命,着力于进一步解决妇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提出了七个发展领域和57项主要目标。

新《纲要》凸显对“妇女与教育”领域的重视,不仅将“妇女与教育”领域排位提前,而且明确了“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的总目标,并设置了十个主要目标(老《纲要》是五个主要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并首次将高等学校开展女性教育设定为主要目标。

一是排位顺序提前。新《纲要》按照人的生命起点,将“妇女与健康”放在第一领域位置。“妇女与教育”由老《纲要》第三位次提升为第二位,覆盖女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一步体现了缩小男女受教育差距、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妇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提出发展妇女教育关乎民生问题,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新《纲要》还增设了“妇女与社会保障”领域,将“妇女与法律”放在七大领域之末,作为促进妇女发展、推进两性平等的法律保护屏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是与国际妇女发展趋势相衔接。新《纲要》“妇女与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同时在第十项主要目标中提出,“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核心目标的设定,不仅为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是我国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是北京《行动纲领》、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和文件的主要内容,以及2011年联合国第55届妇女地位委员会的优先主题和重要决议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推进教育领域性别平等方面的坚定决心。

三是明确了高等学校开展女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新《纲要》在“妇女与教育”领域设置的十项主要目标,涵盖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所有阶段,也覆盖了女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其中第六项主要目标是: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这一目标的确立,突出了高等学校在女性/性别教育中的责任与路径,使加强女性学理论研究、普及女性学课程、推动女性学学科建设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突破口,适应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向高水平发展、性别平等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的新要求。

四是策略措施具体。新《纲要》七个领域共提出了88条策略措施,其中“妇女与教育”领域有策略措施14条。第1条策略措施是,“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同时第11、12、13条对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主要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和保证。

二、新阶段

妇女发展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其中“妇女与教育”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对妇女与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20年前’95世妇会上,由189个国家所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非歧视性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受益,因而终将使妇女与男子的关系更平等。”“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培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高,已证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的经济增长的最佳手段之一。”[1]29为了促进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展望与行动》,其中第八条为:增强妇女的认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与性别平等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整阐述了性别平等教育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明确参与的对象是男女两性,强调两性间平等与和谐的教育发展,通过在教育各个领域、全过程中均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体现教育的广泛性和公平性。该组织在《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教育领域内,性别完全平等除了教育机会的平等,还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平等。[2]56

笔者认为,性别平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性别平等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通过性别视角实现教育的广泛性和公平性。狭义的性别平等教育,是指具体的性别平等教育实践活动,是在追求性别平等教育三个阶段中的具体体现。性别平等教育的三个阶段,是实践和深化性别平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发展的不同水平。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水平不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不同。

机会平等,或称起点平等,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上学”。即要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接受教育,也就是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没有性别歧视,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

过程平等,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上好学”。它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男女两性受到相同的对待和关注,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诸方面免受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影响,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果平等,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得上”。保证受教育人的学习结果、受教育年限、学术资格和文凭不因性别而产生不同,并且男女两性的工作机会平等、晋升机会平等,有相同资格和经历的男性和女性所取得的报酬相等。

(二)我国妇女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出现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女性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以陕西省为例,陕西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高等学校132所,在校生人数130多万人,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量居西部省份第一位。2000年,陕西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比例为37.53%;2004年女生比例为40.6%;2009年在校女生人数达44.7万人,占总数的50.03%,超过了男性大学生数量。而《2012年陕西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西安高校在校女生已达学生总数的49.2%,其中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45.8%,普通高等教育中女生占全部学生的51.1%。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果,同时对在高等院校又快又好地推进女性/性别教育,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这表明,我国妇女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已经从追求起点上的平等,或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转向了追求教育方式和内容等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平等。[2]57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教育中缺乏已纳入性别平等理念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教育决策和管理体制中高层次女性人员比例偏低。教育结果中的性别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就业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妇女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就对高等院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从“无性别意识的教育”转变到“有性别意识的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巩固和发展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而且要实现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性别平等,而后者远比前者更为艰巨和复杂。

具有性别意识的教育要进入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制度不适应,国家教育法规政策与妇女教育目标对接不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不适应,女性/性别教育应以男女兼收的综合型大学为主开展,但基本处于边缘地位;教学不适应,缺少系统的基础建设和基本规范;队伍不适应,具备社会性别视角的师资匮乏;男女两性双方不适应,性别意识教育成了在“女人圈里讨论女人的问题”,男女共同参与不够。因此,不仅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在高等院校中存在的轻视、忽视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状况,使性别平等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而且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性别平等的共同推进。

三、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为促进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适应新阶段,实现新目标,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只有勇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发挥新的作为,才能实现有“位”有“为”。

(一)发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先锋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女性/性别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学者研究女性课题提供了“社会性别”、“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新的视角。[3]11“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译过来的,是提高两性平等的一项全球性政策,旨在通过一些政策策略和方法实现男女双方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质上的平等。经过20年的理论研究和本土化实践,众多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范畴对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早在1987年,我国第一所高校妇女研究机构——郑州大学妇女研究中心成立;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把女性学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纳入研究生招生目录;2006年,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新设的本科专业;2011年,新《纲要》进一步明确以“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为“妇女与教育”领域的一项主要目标。女性学学科在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奠定了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学术性基础。在妇女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女性/性别教育需要更加“接地气”,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我国对国际妇女运动的研究经历了从“妇女参与发展”到“社会性别与发展”的演变,这种发展思路的转换,影响着高等教育从单纯的“女性教育”向“性别平等教育”的转变。在我国妇女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已经从追求教育起点平等转向追求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平等的新阶段,从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形成“中国女性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教育”,并向“性别平等教育”转型,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基础作用的重要课题。

(二)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提供高端智库

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不断完善的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是判断其是否真正重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实现了重大突破[4],奠定了依法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方式和途径,但同时存在着教育机制建设薄弱、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足等问题。

国家机制建设要推动从“妇女问题”到“社会问题”的转变。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国际妇女运动从“妇女参与发展”向“社会性别与发展”思路的演变,更充分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经验。在政府主导上,要侧重将社会性别视角贯穿于整个政策方案和所有项目的制定、实施、监察和评估的全过程。在专家学者倡导上,也应产生相应的策略转换,努力实现超越,争取社会支持。要使妇女教育目标与国家教育法规全面对接,形成法律制度保障、政府教育部门履职、妇女组织推动、各类院校积极作为的合力,将教育公平原则具体化。

国家机制建设需要开发、整合资源。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研究队伍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既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传播者,又是中国本土研究的主力军。我国现有女性/性别研究专门机构百余所,为更深入地开展女性/性别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践中显现出,这些资源整合不够,导致难以有权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开发、研修培训、调查研究、国际合作,高校专家学者的智慧和作用也未得到有效发挥,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加以改变。

(三)为以人为本建设强国打牢思想基础

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应当从性别视角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男女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思想基础。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学历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地提升高校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象牙塔中的生活反而使得高校学生不能够充分认识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状;高校学生虽然对性别关系有更多思考,但在对一些性别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上却显现出某种价值分离和矛盾现象。[5]因此,必须实施构建、倡导先进性别文化的国家行动计划,形成男女共同构建、认同、推进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先进性别文化。在这一进程中,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性别平等的迫切追求

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女性教育研究所于近期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进行了一项“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基线调查(西安地区)”,问卷调查覆盖西安地区17所高等院校。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是好的,但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了解不够,仅有25.45%的学生知道“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42.08%的学生认为是“一项重要举措”,29.6%的学生认为是“一项公共政策”。此外,高校学生对社会性别含义的理解存在模糊认识,对推进妇女发展国家机制普遍感到陌生,对妇女权益保护的认识存在差异,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开设女性/性别教育相关课程。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女性/性别教育寄予了比较高的期望,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但男女学生关心的侧重点不同,需求呈现多元化。

青年是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解,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人生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另一方面,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性别平等原则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真正的传承。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因人的性别而受到区别对待,教学的内容和结果不是在复制和强化现存的性别不平等,而是促进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教育贯穿于争取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的全过程中。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实现新的目标,高校就要从性别视角帮助大学生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6]高校女性/性别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领域来深化对女性/性别问题的认识,强化尊重、平等、包容、共赢等现代意识和行为能力,从而使今天的学生、明天的建设者,努力成长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生力军,使男女两性都能在发展中获益,共同去追求幸福的人生。

[1]全国妇联国际部.联合国妇女儿童重要文件汇编[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2]宋秀岩.《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3]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张黎明.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EB/OL].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fnwhz/2007-07/05/content_8484412. htm,2007-07-05.

[5]魏国英,庞丹丹.北京高校学生与居民性别平等意识比较[N].中国妇女报,2014-07-15.

[6]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 c_126477806.htm,2014-05-08.

责任编辑:董力婕

New Targets, New Stages and New Contributions: Improving Gend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JINShaman,MAFan

The keyissue Chinese women face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is acquiring equality in processes and outcomes. Changing inequality in the processes and outcom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s far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han merelyacquiringeducation opportunities.“The Development Outline of Chinese Women(2011- 2020)”has highlighted the great focus on“Women and Education”. To provide intelligent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women, to improve the output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intelligent support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gender mainstream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ignificance of offering gend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to be made more widelyknown.

university; gender education; gender mainstreaming

10.13277 /j.cnki.jcwu.2015.02.005

2015-03-12

G776

A

1007-3698(2015)02-0032-05

金沙曼,女,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责任与社会性别主流化、女性/性别教育;马帆,女,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女性/性别教育。710125

本文系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西安培华专项重点课题“高校女性教育的特点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PH06。

猜你喜欢
纲要妇女发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代妇女的工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