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功利性倾向不丢人
柴福洪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但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对其有不同解答。在当代中国,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齐头共进的新时期,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被社会广泛诟病,到底教育功利性是好是坏?教育适度功利性倾向是否可行?
从古代科举制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读书人的价值观。诸如此类的古代名句高度赞赏了读书的价值,诱惑人们为了名利而努力读书。历史上的科举有三大好处:(1)给下层社会看到希望;(2)给官僚阶层补充血液;(3)高层统治平衡控制的权术工具。古人读书对国家和个人都是有利益诱惑的。
从宗教角度看,教育是人的本能需求。佛说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所谓段食等于我们通常的吃饭行为,人的最低需求是谋生需要;所谓触食类似于我们看电视、听音乐、旅行、观光等行为,人的第二需求是精神需要;所谓思食类似于我们的思考、研究等行为,人的第三需求是创造需要;所谓识食类似于感悟、高雅艺术欣赏等行为,人的最高需求是人格修养需要。佛教的四食只有通过教育获得。
从近现代角度看,改革开放前期高考类似于科举:选拔的人才有限,考大学是多人中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确实受到重用,至少也是享受国家干部身份;考试是公平严格的,虚假作弊很少。低比例的高考通过率、激烈的竞争、社会也优先提供了较高岗位和待遇。大学生尽管没有古代状元、举人的地位高,但头上笼罩着天之骄子的光环。
从当代角度看,21世纪前一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教步入大众化,正向普及阶段迈进,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步消散,甚至还有负面的光环。光荣和梦想不再属于大学生,大多数人梦想破灭,并伴随着失业和失落,教育的吸引力在下降。于是,当代具有明显功利性倾向的高职教育显得特行独异,再不以知识传授为要义,而是以学习劳动技能为中心,以吸引普通大众的子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
高职教育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七个对接上。即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教学团对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甚至有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要的订单式教学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的教育教学形式。
中国社会诟病的是“教育过分功利化”与“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并不否认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倾向,更不诟病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并将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即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对这种强调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和看重适用性的职教,被批判为“唯智主义倾向”,认为是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
“唯智主义”是错误的教育观,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观;专业教学推行实用性没有错,但强调“实用主义”肯定是错误的,但认为“唯智主义倾向”就是“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这就不太正确。
目前,高职教育提出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教学,是为了提高中国生产一线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这是因为,中国的劳动者存在大量不专业现象,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时,农民工可以上生产线,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必须提高。结合中国劳动者的客观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观点,是合适的,有用的,可行的,不是什么“唯智主义倾向”,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
认为高职教育在德育方面存在不足,这倒是事实。尤其是以“思政课”取代做人的教育,在人才的“高素质”方面育人没有花力气、动脑筋,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也没有严重到“急功近利”的程度。其实,在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有高职教育是这样。
所以,高职教育没有必要为自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工人的技术技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以就业为导向”更不丢人,反而是人口城市化、生产工业化过程的必经阶段,是高职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准确的,就业导向虽有“鼠目寸光”之嫌(高职教育实行跨专业通识教育,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一句口号而已,实际上,它反衬出大量的本科高校都想成为研究型高教的浮躁现象。
高职教育是中国新生的高教类型,正在倒逼高教分类,高高在上的普本教育已经有了危机感。但高职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教育资源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只要在“高素质、高技能”上均衡用力,人才培养强调适用性,不会有错,即使事实上存在功利性倾向,也不丢人。只要能长期坚持下去,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能发挥教育的有效作用,不会是错的,难道社会要鼓励无效教育不成?我们决不能在课堂上教一些出了校门就没用的知识,生产一线劳动者只讲实际、能解决问题就行,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和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大道理。
理论上,国民教育整体上是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具体来讲,基础教育没有功利性,更不应该功利化、急功近利,非义务教育具有功利性倾向。所以,非义务教育可以收费。
作者简介:柴福洪,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责任编辑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