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联河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朱联河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文章以2009~201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销管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面对公司业务量下降,高管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迅速调整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二是不调整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静待业务量回升。当高管固定薪酬比例高时,非国有上市公司愿意使用固定薪酬结构对销管费用粘性进行调整,国有上市公司不愿意使用固定薪酬结构对销管费用粘性进行调整。该结论表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影响方面存在差异。
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固定薪酬结构
自2008年我国出现高管天价薪酬现象以来,高管薪酬问题一直受到广泛质疑,面对这些争论和质疑,国家相关部门紧急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来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2009年财政部和国资委分别对金融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进行了规范和限制,2011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缩小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收入差距,高管薪酬平均增长幅度不应超过企业员工平均薪酬增长幅度。在国家限薪令的背景下,高管固定薪酬激励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针对限薪令,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做出的反映可能会有差异,因为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运用自身权利影响薪酬政策制定的行为容易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政策约束,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在公司高管薪酬制定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大的操作空间,更能对自身薪酬制度的决定产生较大影响。
我国学者主要从客观角度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刘彦文和王玉刚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受到历史费用、宏观经济增长、资本密集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会计年度的延长费用粘性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越明显,但不同行业公司费用粘性受到三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刘武(2006)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电煤水供应业和房地产五个行业中,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信息技术业类和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水平最强,而电煤水供应类和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很低。万寿义、徐圣男(2012)通过对我国2004年至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存在粘性,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粘性水平低于国有上市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粘性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粘性水平受到资本密集度的正向影响,而且资本密集度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程度不同,资本密集度对国有上市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国外学者主要从主观角度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Kenji等(2009)通过对公司管理层在业务量下降所做出的决策以及该决策会对成本粘性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做了实证研究,他们选取的研究样本是1997年至2005年东京证券交易所8218家上市公司,通过对样本的分析,他们发现:管理层面对业务量下降,短期内,他们不会对成本进行调整,业务量的下降状况不会维持许久,肯定还会回升的;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当业务量慢慢回升后,反而原本没变的成本费用显得更低,管理者更加不愿意对原本的成本费用水平进行调整。Chenet al (2010)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帝国构建动机对公司费用粘性水平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管理层基于构建帝国的动机,当业务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时,管理层不会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对企业现有多余资源进行调整。Banker等(2010)从悲观预期和乐观预期两个方面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用连续两期营业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作为管理层乐观或悲观预期的替代变量。
虽然有关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少,但是关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之一的高管薪酬激励结构的探讨却很贫乏,而且大部分高管薪酬激励文献主要是研究企业绩效、薪酬粘性等内容,Dierynck和Renders(2009)开始研究管理层操纵业务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当管理层没有过多机会对自己的收入进行调整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业务量下降时立刻对企业成本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费用粘性水平的下降,管理层薪酬状况会影响其自身决策从而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在沪、深A股上市的公司进行研究,以这些公司2009年至2014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高管固定薪酬结构是否会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估计产生影响。本文选取2007年之前上市的公司,并釆用以下标准来进行样本的筛选:由于金融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经营特点有较大差异,所以本文将金融保险业的数据排除在外;将具有ST标识的上市公司从样本中剔除;将营业收入小于(等于)零或销管费用之和小于(等于)零的上市公司从样本中剔除;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大于100%或销管费用之和同比增幅大于100%的上市公司从样本中剔除;去掉2009~2014年中任何一年在营业收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高管固定性薪酬、股权性薪酬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数据来自万德数据库(wind)、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财经。
(二)研究设计
本文在Anderson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模型对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进行验证。
模型中expensei,t表示A股上市公司中第i个公司第t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revenuei,t表示A股上市公司中第i个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sticki,t为虚拟变量,表示A股上市公司中第i个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是否下降,1表示本期营业收入出现下降,0表示本期营业收入上升,csi,t表示第i个公司第t年高管货币薪酬占高管货币薪酬和权益薪酬之和的比例,资本密集度capinti,t用总资产与营业收入之比来表示。
对样本进行回归时,当营业收入增加,含有虚拟变量的部分则为0,从而得到营业收入增加时销管费用的变化情况,即营业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销管费用之和也会随之增加β1个百分点;当营业收入减少,含有虚拟变量的部分则为1,这时就可以得到销管费用之和的减少状况,即营业收入每减少一个百分点,销管费用之和减少β1+β2个百分点。按照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不同的业务量变化方向,销管费用的变化幅度是相等的,这样使得β2=0。如果销管费用存在粘性,那么在业务量不同变化方向上,销管费用的增减幅度不是同比例变动,而且业务量增加时销管费用的增加幅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销管费用的较少幅度,那么β1>β1+β2,从而推出β2<0,而且β2的值越小,销管费用的粘性水平就越强。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2009~20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所统计的对象包括营业收入、销管费用(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销管费用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密集程度和高管货币薪酬结构,统计的指标有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值。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国有上市公司销售管理费用年增长率的平均值14% 和中位数10.35%的变动幅度都在10%~20%的范围内,而非国有上市公司销售管理费用年增长率的平均值18.98% 和中位数15.29%的变动幅度也都在10%~20%的范围内,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增幅差异不大,非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增长率比国有上市公司高一点,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销管费用增长速度很快,极易产生销管费用粘性,而且很有可能非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粘性水平要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14.17%和中位数10%的变动幅度都在10%~20%范围内,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16.88%和中位数12.73%的变动幅度也都在10%~20%范围内,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要略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另外,国有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为 1 210 905(万元)和中位数312 009.7(万元)均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均值399 546.3(万元)和中位数133 680.2(万元),这说明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依然是主体,但是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变化幅度比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大,这可能跟国有企业自身性质有关,国有企业在企业规模上要比非国有企业大。从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销管费用来看,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的均值为96 971.16(万元),而非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的均值为52 918.17(万元),我国非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要远低于国有上市公司销管费用,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所处的特殊行业造成的,但也可能是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执行不到位和管理层工作负责程度有关系。
(二)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为了验证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存在差异性,利用基本模型1、模型2、模型3分别检验不同性质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情况,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1%的置信水平,**代表5%的置信水平,*代表10%的置信水平.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来说,模型1验证了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存在性,此时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β2|=0.2099;模型2加入了高管固定薪酬比例变量,系数β3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且在1%水平上显著,此时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β2|=0.3195,这说明在加入高管固定薪酬比例变量后,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下降了;模型3加入了资本密集度控制变量后,系数β4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且在10%水平上显著,此时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β2|=0.2443,这说明资本密集度对费用粘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而此时模型3中系数β3=0.4187比模型2中系数β3=0.4234下降了0.0047,这说明随着高管短期货币薪酬比例下降,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上升了,这与预期假设相一致。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说,模型1验证了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存在性,此时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水平|β2|=0.2667,模型2加入了高管短期货币薪酬比例变量,系数β3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但是回归结果不显著,这说明国有上市公司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不同性质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具有影响,但是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非国有上市费用粘性不具有影响,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任命往往是由政府或国有股东任免,甚至经常成为政治理论较量后的平衡杠杆,政府对高管薪酬具有较强影响,国有上市公司薪酬制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固定薪酬低但各种福利高的特色。国有企业的许多高层管理者是具有编制的国家行政干部,他们按照行政级别受到国家薪酬制度的约束,明确要求他们的薪酬水平不得超过普通职工薪酬的一定倍数,所以相同行业众多高管的固定薪酬差距很小。此外,国有企业还会出现以官位替代薪酬的现象,对于国企高管而言,更喜欢行政级别的提升而不是过度追求薪酬提高,而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来说,许多高级管理者是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成员,高级管理者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在薪酬制定方面为自己掠取私利。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主要是通过劳务市场来获取工作职位,基本很少有行政因素在内,非国有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状况制定高管薪酬,这样的薪酬结构更符合市场规律和更加的透明化。
(2)国有上市公司薪酬内容不明晰,非货币化现象较为严重,高管名义收入虽然不高,但他们往往利用各种机会和名义来弥补较低的显性薪酬,其中一些不规范的在职消费相当严重,造成的结果是实际薪酬远远高于名义薪酬的水平,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来说,货币薪酬对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吸引力有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国有企业薪酬改革力度,例如,2004年6月2日印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高管薪酬做了限定,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也受到影响。2009年9月多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在2004年办法的基础上对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进行细化,在薪酬水平和结构、在职消费、保险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在这种制度和现实背景下,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高管薪酬体系,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必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因此,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通过固定薪酬结构来调整费用粘性的动机并不强烈。
(一)结论
经过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文经过实证检验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固定薪酬比例可以通过影响高管决策来调整企业销管费用粘性,也就是当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中短期固定薪酬比例较高时,非国有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迅速调整企业成本,从而导致费用粘性水平下降,而且随着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中短期货币薪酬比例的下降,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面对业务量的变化,不会对企业成本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导致费用粘性水平上升;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存在性检验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预期假设结果不一致,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通过高管货币薪酬比例调整费用粘性的效果不是太好。
(二) 局限性
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高管薪酬划分为短期固定性薪酬和长期权益性薪酬,这种薪酬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管薪酬一般是由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两部分组成的,本文在界定高管薪酬结构时,没有将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因素包括在内,而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因素会对费用粘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在高管薪酬结构界定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1]孙 铮,刘 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26-34.
[2]刘 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102-105.
[3]刘彦文,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98-106.
[4]高文亮,罗 宏,程培先.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粘性[J].经济经纬,2011,(6):82-86.
[5]万寿义,徐圣男.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经验证据——基于上市公司实质控制性质不同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4):79-86.
[6]Banker R, Chen L.Labo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Cost Stickiness[R]. Working paper,2006.
[7]Dierynck B,Renders A.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 and the Asymmetric Behavior of Labor Costs[R].Working paper,2009.
[8]Kenji Yasukata,Takehisa Kajiwara.Are “Sticky Costs”the Result of Deliberate Decision of Managers?[D].Kinki University,Osaka,Japan and Kobe University,Kobe,Japan,2011.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2015-08-30
朱联河,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F244.2
A
1007-9734(2015)06-0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