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义
(漯河日报社,河南 漯河 462000)
媒体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不断传来报刊关停的消息,媒体人在彷徨和焦虑中探索,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悲观和浮躁情绪。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有些东西已经跑偏,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媒体需要回归以社会效益为首上来,加强技术融合不能忽视内容建设,从业人员要回归到新闻情怀上来。
《长株潭报》9月21日停刊,《上海商报》10月1日正式休刊,今年来,一家家纸媒成为历史,让不少业界人士感到悲哀,纸媒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业人员前途何在?这让业界感到焦虑不安。
同时,我们不断听到的一个词汇叫纸媒“塌方式下滑”,也叫“断崖式下滑”。正是在这种下滑的大环境下,纸媒在激烈竞争中纷纷探索转型之路。有分析指出,《长株潭报》就是在和《株洲晚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如何转型?大多媒体在“互联网+”上下功夫,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澎湃新闻”高歌猛进、“九派新闻”又异军突起就是明证。
毫无疑问,在竞争中败北者就面临生存的问题。无论是转型,还是融合,核心的内容只有一个,至少让自己生存下来!分析各种“下滑”,其本质也就是经营收入的减少,所以,一年来经常见到的各种媒体高层论坛,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互联网+”,如何凭借互联网的平台,企望实现更多的经营创收。
在喧嚣的媒体融合进程中,我们看到,不少媒体纷纷涉猎其他领域,有的在做报商,有的在做电商,基本是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大家关注更多的也是媒体融合中的盈利模式,而鲜有讨论社会效益的内容。就是在追逐经营利润的过程中,出现了“21世纪传媒”系列案,因涉嫌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等罪,2015年8月20日30人15单位被公诉。
2015年9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也给在融合发展中冲动的媒体敲了个警钟,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尤其在正确引导舆论这一点上,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9月3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暨阅兵式,网上出现一些奇谈怪论,9月16日,新华社发文对这种背离历史的说法予以驳斥,以正视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核心是更新报道理念、报道方式,即内容建设。
面对新媒体异军突起,纸媒转型风起云涌。在国字号媒体的示范带动下,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纸媒纷纷在渠道和平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媒体矩阵,尤其是注重客户端、手机报、微博和微信的建设,抢占舆论阵地。其实,这一切,都是技术上的融合。业内甚至还产生争论,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然而,冷静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渠道,所有的平台都离不开内容,如果没有内容,这些渠道和平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内容,互联网转载什么?假如没有了传统媒体人提供的稿源,作为“新闻搬运工”的某头条还搬运什么?功能强大的大数据还分析什么?对媒体来说,内容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建设拥有广泛受众和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渠道和平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没有了内容,媒体的公信力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已经离死期不远了。当大家一窝蜂地涌向“互联网+”时,郑州报业集团首次提出“报业+”的思路,就是抓住主业的最好例证。
当我们回首曾给传统媒体造成不小冲击的自媒体时,不难发现,不少自媒体已经沦为广告圈,甚至成为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一大部分已经烟消云散。客观地讲,社交工具无法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毕竟,传统媒体有着专业的新闻队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谨新闻生产流程,这是自媒体永远无法超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来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过分重视平台和渠道,反倒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加强内容建设,重塑传统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来源于公益性,关键是加强内容建设。笔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近几年慈善事业处于低谷,《漯河日报·晚报版》开展的“我要上大学·爱心桥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深入贫困学子家中进行实地采访,在报纸上连续报道他们家中的贫困状态,并肯定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多企业看到报道后纷纷感动着伸出援手。五年来,“爱心桥行动”已经救助264名寒门学子,凝聚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成为漯河慈善事业的一个公益品牌,提升了报纸的公信力。
2013年,陈永洲事件使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创,“21世纪传媒”系列案则让人感到震惊,再加上央视也有多人被查,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不断下降。2015年9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通报《扬子晚报》等15家媒体刊登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记者入职时满腔热情的新闻情怀哪里去了?当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加强队伍建设,回归新闻情怀。
从事新闻的媒体却不断发生负面新闻,归根结底,是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中没有“人民”,把新闻工作当作捞钱的工具。笔者不仅想起新华社记者汤计的事迹。2014年底,轰动全国的“呼格案”把新华社记者汤计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他九年坚持不懈追踪此案,以深入、翔实、准确、权威的调查,最终推动冤案得以昭雪。新闻工作者要把“人民”记在心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记者,这个是汤计的感人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记得几年前,“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记者纷纷开展“走转改”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着实提振了士气,也让新闻工作者得到了锻炼,这些优良传统还需要继续发扬。
加强队伍建设,回归新闻情怀,首先需要从高校入手。在高校教育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时,就要不断加强新闻情怀教育,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媒体招聘人员时要切实把好进人关,不能让一些怀着不良企图的人混入业界。再次,媒体单位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管,培养新闻情怀,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抵御外来诱惑,同时加大惩处力度,让从业人员不能做不敢做败坏媒体公信力的事情。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媒体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如果跑偏了,必须立即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壮大宣传舆论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