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梅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左翼文学视野下的丁玲小说研究
姜冬梅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20世纪三十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其创作思路有了重大变化,创作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受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才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爱情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关于人物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描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后从三十年代世界左翼文学风潮、中国左翼文坛影响以及丁玲本身创作心理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创作转变的原因。
丁玲小说;左翼文学;思潮;影响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是在世界左翼文学思潮风行的时候逐渐产生并走向兴盛的。一大批文人都在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早先的创作风格。丁玲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自从1927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处女作《梦坷》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发表了一系列的“红色篇章”。丁玲在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分二个阶段:从1927年发表《梦坷》到1930年初,她在创作上主要走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路线;从1930年到丁玲抵达延安前的这段时间,她在左翼文学观念影响下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之路。
1.创作主题由爱情转让为工农
1927年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梦坷》。梦坷是一个退职太守的女儿,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个性、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毫无疑问,这个女性生活在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窒息。但是,丁玲的描写笔调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相比有很大的不一样。在这篇作品里,梦坷是靠老父亲借钱养活,但是却可以“邀表姐同去买衣料,表姐硬做主替她买了一件貂皮大髦,两件衣料,和帽子,皮鞋,丝袜零星东西,一共便去了两百四十五元”。而表哥晓淞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法国回来还不到半年……从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译点小说”的一个资产阶级青年。而梦坷的姑母则明显是一个富家太太形象。对比丁玲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品中关于“革命”和“阶级”的鲜明立场,《梦坷》实在是“个人”的东西了。
说到革命者的形象,在丁玲早期作品中出现的“革命”及“革命者”形象与其三十年代《韦护》、《水》、《田家冲》中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有所不同。《梦坷》中在写雅南带着梦坷去见几个革命者朋友时,对于所谓的“革命者”生活的环境的详细描写是非常狼狈的。在丁玲早期的作品里革命就是“堆满一桌子的尽是些传单、报纸”,革命者就是“热情、坦直、大胆、粗鲁而又浅薄”。而丁玲则是经历过“既不能把自己放逐到原始的野人中,又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架机器”的痛苦之后,在创作上渐渐倾向左翼革命文学所提倡的“平易”、“大众”了。这不得不说是左翼文学制度建设上的一个胜利。
丁玲早期的小说多是表现感伤、苦闷、叛逆的女性内心。从“只想在这种欲望中得一点浅薄的快意”的梦坷,到每天思考着“为什么他不在这几天中单独来会我呢”的莎菲,还有“为虚荣为图佚乐生出的无止境的欲望”的阿毛。这些活跃在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人给人留下了倔强、叛逆、苦闷的典型形象。从对爱情执迷不悔的追求,到失意的痛苦,到麻木的活在这“肉感”的社会,丁玲的写作题材总是脱不开“小资产阶级”味道。但是无可否定的是,这种“小资产阶级”的题材和风格却表达了当时女性真实的心情。一个出身资产阶级、也一贯写着“资产阶级”那套文字的作家,在受到社会上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熏陶之后,她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红”色。作品中的女学生、大小姐、时髦女郎慢慢地被朴实的农村姑娘、粗俗的工人、消瘦但精神抖擞的年轻人所取代了。任性、叛逆并且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逐渐被一些正面、革命的男性形象所取代。
作者为了表现革命与斗争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当时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所倡导的各种“大众”、“革命”的创作方法,丁玲和许多其他的作家一样,用“阶级感情”压倒了“私人情感”,用“集体”战胜了“个人”。这是一种被压抑人性的扭曲变形,即使作家们在革命文学大潮面前被推拥着向前,作品中关于革命的模式化、概念化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仍不能说是作家浪漫、抒情本性的真现。从资产阶级题材到工农题材,从爱情到革命,从苦闷到充满斗志,也可以说是从“右”到“左”的转变。纵观众多的与丁玲同时代的左翼文人,他们当中大多有着和丁玲相似的创作变化。
2.心理和身体描写的前后之变
在丁玲早期的作品中,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身体欲望描写,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如“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去的嘴角了。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人儿要糖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但我知道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准许任我去取得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在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自己情不自禁的“小人儿要糖”似的欲望渴求,而且还流露了社会的“不准许”姿态给自己带来的压抑和苦闷。
从丁玲这些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身体欲望在文本中的“膨胀”,也可以感受得到作者作为一个女性所独有的那种敏感、忧郁、细腻的心理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但是,到了三十年代,丁玲很多作品都被打上了“理智”、“冷静”的革命和阶级的味道。丁玲的作品中关于身体的描写相对很少。主人公们也不再局限在都市知识女性这一群体,作者更多地关注到“大众”,关注革命和“男性”在革命中所起到的领导作用。从原来的“莎菲’、“梦坷”、“阿毛”到后来作者把越来越多的笔墨留给了“若泉”,留给了“全村的父老乡亲”。这并不是因为作者后来真的丧失了原有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而是丁玲作为一个个体,她在寻求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渐渐领会并运用了“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纲领。丁玲三十年代创作的诸如《水》等作品中有关具体的心理细节描写和身体欲望的描写基本上“不见了踪影”。丁玲的创作风格较之以往,少去了很多女性的委婉和细腻,多上了一些僵硬的“通俗”和“直白”。
丁玲在接触左翼文学之后的创作之所以和她早期的作品有那么多的不同之处,主要原因和当时世界上的文坛风气,以及当时中国国内的一些文学状况脱不了关系,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三十年代世界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思潮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世界性的文艺思潮,在亚洲、非洲和欧美都形成了不容忽视的一股时代潮流。也正是因为这样,20世纪三十年代也被大家公认为“红色年代”。苏联在1930年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委派萧三同志参加会议,会上同时集聚了苏联、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日本等国的进步作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苏联的左翼文艺思潮指引着方向。苏联文艺方向的每一次风吹草动无不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苏联文艺政策即后来的拉普主义对当时中国文艺的“畸变”起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宗派主义、关门主义,这种种弊端都出现在了中国的左翼文艺团体之中,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和文艺家。丁玲从主编《北斗》到加入左联,再到担任左联的党团书记,她无疑不可避免地在第一时间感受着中国文艺的最新变动和世界局势的“晃荡”。苏联历次文艺上的变动,中国都会较早地感觉到。从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讨论、对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到对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批判等事件,每一次,中国的左翼文坛总会及时地跟上“老大哥”的步伐。国际左翼文艺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苏联文坛的动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左翼文坛。
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的文坛出现了一批“革命的罗曼蒂克”作家,包括丁玲女士的《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都是一种“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这种创作潮流的出现和当时日本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指引有关。1932年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开展“文学大众化”的讨论,周扬、郑伯奇、田汉等参与了此次讨论。事实上,这主要是受当时日本左翼文坛的影响。三十年代的日本,藏原惟人提出的“文艺大众化”得到了日本左翼文坛的大力宣扬,并且拉普作家把“文艺大众化”作为了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核心思想。而中国文坛因受其影响,在整个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都对于文学的“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宣传。
2.中国左翼文坛
丁玲从一个追求自由的“莎菲”到最终皈依左翼文学,这和当时国内左翼文坛的一些人的影响脱不了关系。
曾经高喊“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的鲁迅先生,曾经坚定地认为“青年必胜于老年,将来必胜于过去”的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末的一场论争之后也慢慢地开始相信“文学和出汗”的关系。从早期的立人思想到后期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盟主”,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二三十年代风靡青年之间的知名作家,鲁迅先生从早先的启蒙和立人的立场到后期更加强调“革命”和“斗争”的重要性,这中间的转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位“在沙漠里走来走去”的老人最终选择了左翼文艺、选择了有阶级的文学。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受世界左翼文艺风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学家出现以上这种“转向”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像丁玲一样的许多社会文学青年,她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创作上都是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遇上了这样一股不可抵御的文艺思想“强流”,又加上自己原本崇拜或喜欢的作家纷纷转变原有的创作思想,这对于年轻的作家来说一定会有极大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作家们也是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他们需要群体的认同、需要有归属感。那么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必然要对社会上、群体中风行的思想和潮流有所接受。
3.丁玲本身创作心理的变化
20世纪三十年代面对着日益变化的政治化文学环境,在丁玲的内心当中也引起了很大的波澜。同一时期,她创作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一文,在作品中她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创作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文学梦想的破灭,也可以看出丁玲对早期的写作行为的深层质疑和彻底否定。丁玲感觉到了以往文学创作的局限,那种主观自我伤感情怀的抒发,似乎无助于现实矛盾的解决。在后面的一次文学大众化的讨论当中,她发言说小说创作要关注群众,要让自己替群众说话,替自己说话。从此时,丁玲不仅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创作思想,更是要求创作应该为群众服务,这表明着她受左翼文学影响后,逐步对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同,她克服了自身创作的困惑,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救赎。
综括全文,三十年代丁玲所受到的左翼文学观念的熏染是明显的,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复杂的。丁玲突破了小资产阶级的圈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沿着“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坚定地走下去。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创造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左翼文学思潮使丁玲在一场革命性的文学思潮中重新找到了立场、定位与创作方法,奠定了她以后创作上的辉煌成就。从这个角度上说,左翼文学思潮对于丁玲的创作转变具有不可磨火的贡献和积极影响。
[1]张勇.革命叙事的建构与解构——丁玲小说《夜》的解读[J].职大学报,2014,(2):88-91.
[2]曾宪章.耦合中抵牾与诗性的呈现——丁玲小说《夜》再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8):98-111.
[3]周佳.革命感知与创伤书写——丁玲左翼短篇小说里的身体和空间[J].现代中文学刊,2013,(4):33-38.
[4]王晓平.从左翼文化工作者到“党的知识分子”——论丁玲最重要转折期的小说[J].职大学报,2012,(1):57-65.
[5]董诗顶.从上海到延安——丁玲小说的转变[J].名作欣赏,2012,(26):38-40.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Study of Ding Ling’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ftwing Literature
JIANG Dong-mei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Yantai 264670,China)
In the 1930s,under the influence of left-wing literary thought,Ding ling changed a lot in his writing way,i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 images.And it is also the same reason that caused Ding ling to gain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s writing career.Ding ling changed her writing subject-matter from love story of petty bourgeoisie to subjects about works and farmers; besides,she changed a lot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in her novels.In the end,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from three aspects,viz.,left-wing literary thought in the 1930s,the influence of China’s left-wing literary circ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ing ling.
novels by Ding ling;left-wing literature;thought;influence
I246
A
1009-3583(2015)-0059-03
2014-12-15
姜冬梅,女,山东烟台人,烟台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