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安
(喀什日报社,新疆喀什844000)
典型常为新,典型报道也应常为新
——对改进典型报道的探索和思考
□陈喜安
(喀什日报社,新疆喀什844000)
宣传报道好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标杆和旗帜,进而正确引导社会道德舆论,是各级党报的传统优势和应尽的责任。搞好典型报道,对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各项工作、提高党报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近年来,喀什日报社推出了一批典型人物报道,传递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引领了社会新风尚,收到较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典型宣传报道的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上有偏差:一是认为典型宣传的主要功能是让人们向典型学习,以典型为榜样。而现在社会,思想多元,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多元,个性化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宣传的引导作用不大,不一定非要花精力去开展典型报道了。二是认为典型报道就是“高大全”、说教、古板,枯燥无味,没人看,可读性不强。因此,在改进党报新闻宣传过程中,典型报道就被削弱了。
但是,从实际看,党报的典型宣传报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喀什日报》推出刘国忠(2013年中国十大“最美村官”之一)、处置巴楚“4·23”暴恐案牺牲的社区干部群体等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社会效果非常好。例如,2012年7月21日,《喀什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百姓心中的一面旗帜———记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忠》(获2012年新疆新闻奖一等奖),在喀什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自治区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13年,刘国忠被评为“全国最美村官”,成为全疆各族党员干部学习的又一个光辉榜样。
实践证明,党报的典型宣传报道是大有作为的。做好典型宣传报道,首先要有典型意识。每个记者编辑都应具有这种意识。只有这样,行动才能统一,上下之间、采编之间才能有效配合,采访才会深入到位,编辑也才能认真编好稿件。
2012年初,中宣部提出:“坚持典型宣传要坚定不移,坚持提高典型宣传改革也要坚定不移。”但一些人认为,典型报道,说教味较浓,不可读。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不是典型报道本身的问题,反而说明媒体应该切实改进典型报道。
就拿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来讲,我们一些记者往往以“高大全”的定位来报道典型人物。其实人无完人,我们要从情感上贴近群众,把他们同普通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展示典型人物独特的精神风貌,如他们的思想道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科学创新等;典型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广大群众所赞许和认同。只有这样,典型人物宣传才能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笔者2013年采写的《灿若夏花美如胡杨》(获2013年新疆新闻奖一等奖),在充分展现巴楚县色力布亚镇三社区各族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与暴恐分子英勇搏斗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同时,也通过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点点小事,展现了他们普遍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要做好典型报道,首先要树立起典型宣传意识,要认识到党报典型宣传的必要性,新时期仍需要典型宣传。
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典型是一般中的个别,有榜样作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是事实,否则社会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流的价值导向,或者社会导向偏差,缺乏统摄和引导作用,就会造成社会陷入无序或混乱,这同样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典型报道就是要发挥主流的核心价值导向作用,而党报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帮忙不添乱”的需要。典型报道不仅起到引路作用,也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帮忙。这可以说是“帮忙不添乱”。在一些人看来,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不添乱”上面,忽视了“帮忙”,以为“不添乱”就是“帮忙”,其实,“不添乱”只是一种被动的帮忙,做好主动“帮忙”的报道很重要。
增强党报新闻性的需要。新闻性包括时效性、启发性、新奇性、重要性和典型性。没有典型性,新闻性就受到影响。我们要正确理解“新闻宣传”。我们的新闻担负着宣传任务,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新闻的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典型报道有很强的宣传作用,我们要运用好新闻的形式,做好典型报道。
树立典型报道意识,是做好典型宣传报道的前提。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典型。那么,如何发现典型呢?
首先,搞好党报的典型报道,关键在于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也就说,要吃透上头,然后在现实生活挖掘典型。只有这样,典型才能树得起来。
其次,记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把先进的、优秀的人和事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历史留下一点东西。否则,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没有一点值得回忆的报道,将有愧于“记者”这一光荣称号。
第三,记者要胸有全局,拓宽视野,多领域发现典型。一件事、一个人是不是典型,要拿到全局去衡量。同时,典型并非只有人物典型。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蕴藏着典型。我们应该拓宽视野,注重在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新问题上挖掘典型。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报道理念还是具体形式,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向新闻规律和受众接受规律回归。尤为可贵的是新闻工作者正在努力尝试突破报道模式程式化、形象单一化的藩篱。
当然典型人物报道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在多元而异质的社会中如何遴选典型、如何避免由于形式上创新不足而造成的刻板效应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典型人物报道绝对不会消亡,而是魅力长存。人们的精神需要感召,而典型人物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典型人物是常为新的,我们的报道也应该是常为新的。时代在发展,我们仍需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本栏编辑:尚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