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的“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

2015-01-31 00:52湖北陈朝晖
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大学生

湖北 陈朝晖

新闻写作中的“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

湖北陈朝晖

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人的思维方法也不一样。新闻写作中,“同中求异”,是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寻找具有个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异中求同”,则是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寻找具有共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是新闻写作中寻找新闻报道落脚点的两种不同思维方法。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新闻出新,新闻写作的“同中求异”可采用“转换形式、转移对象、转变观点”的方法,新闻写作的“异中求同”可采用“同源探流、同类整合、同题归纳”的方法。

新闻写作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方法

“同”与“异”,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眼光。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人的思维方法也不一样。新闻写作中,“同中求异”,是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寻找具有个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异中求同”,则是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寻找具有共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是新闻写作中寻找新闻报道落脚点的两种不同思维方法。

一、“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意义

好新闻,是创新的产物。每一篇新闻都力求出新,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潜质。而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则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都是新闻写作的创新思维。

某时候,面对同一新闻事件,众多媒体重复报道成“炒剩饭”,甚感无味。新闻写作如何避免雷同,独树一帜地写出新意?独辟蹊径、追求与众不同是关键。“同中求异”,要求新闻报道求异存同,即保留同一新闻资源的共同点,寻求不同点。以具有个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追求与众不同。“同中求异” 的意义在于:在相同中寻求不同点,异中出奇,奇特出新。

某时候,面对不同新闻事件,独家媒体一一报道成“大锅饭”,难分秋色。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平庸,脱颖而出地写出新意?兼容并收,追求增值共鸣是关键。“异中求同”,要求新闻报道求同存异,即保留不同新闻资源的不同点,寻求共同点,以具有共性特征的新闻报道点追求增值共鸣。“异中求同”的意义在于:在不同中寻求想相同点,同中增值,增值出新。

“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共同点在于:新闻出新。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同中求异”,是通过新闻出奇来出新;“异中求同”,是通过新闻增值来出新。

二、“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方法

(一)“同中求异”的方法。“同中求异”,是报道同一新闻事件,达到“异中出奇”的一个过程。如何使新闻报道“异中出奇”?可采用“转换形式、转移对象、转变观点”的方法。

1.转换形式。新闻贵在一个“新”字,内容上要新,形式上也要新。新闻写作中,老格式将会成为束缚人创新的教条。在此情况下,只要不按常规模来写,就可做到与众不同。转换报道形式,从表现手法上求异求新,这是许多记者新闻写作创新的深切体会。

以获1982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为例: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亡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帧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在电影《松花江上》的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周总理的教导,他与大庆《初升的太阳》剧组在一道……

这是著名记者郭玲春采写的一篇经典之作,被读者和新闻界津津乐道,称赞这条消息是一次“可喜的突破”,突破了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格式。此稿导语就出手不凡,有画面有气氛。接着,把金山一生的精彩片断融入挽联的报道之中,并借悼词评价他的一生。这是一种与传统程式化、平铺直叙的追悼会消息迥然不同的散文笔法,以语言形式求异而取胜。除在语言形式上求异外,报道还可在体裁转换上求异。如《我也是一片树叶》,本是一篇“温总理看望清华学生”的领导视察消息,却写成特写,别出心裁。

2.转移对象。报道对象不同,新闻观察的角度也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视角决定着新闻的面貌。变换观察角度,新闻报道就会有独特的新发现。因此,转移报道对象,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新闻事件,可使新闻写作以报道对象的差异来彰显个性化,从而造就意想不到的新意。

以消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丈夫——妻子眼中的郑培民》( 新华社北京2003年4月1日电)为例: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在他逝世一年后,亲人们对他的怀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

郑培民妻子杨力求至今还记得郑培民前往北京的前一天,那正是元霄节前夕,夫妻俩坐在餐桌前吃饭。郑培民因为不能陪妻子过元霄节而内疚,与妻子开玩笑说:“你是我的糟糠之妻,但我非常爱你,只是我欠你的太多,来世我做女的,你做男的,我来报答你。”后面几句话郑培民不知说了多少次,但唯有此次,一语成谶……

郑培民是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同焦裕禄、孔繁森一道,成为千百万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胡锦涛总书记曾就深入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作了重要批示。他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后,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中,《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表现了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公仆精神,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但在众多报道中,这篇报道却与众不同地将报道对象从郑培民转向他的妻子,以“妻子眼中的郑培民”写出郑培民公仆本色背后的铁骨柔情,报道对象的转移带出一篇精彩的报道。

3.转变观点。新闻报道最忌“人云亦云、”,这就要求对事件的一贯定论要有质疑精神。不按常范去判断事物的是非,敢于怀疑现成的答案,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创新素质的深度考察。在对事件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中,转变观点,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新闻。

以深度报道《“性别歧视”的帽子不能随便扣》(原载于2007年4月3日《中国教育报》)为例:

“你能提动10公斤的重物吗?”3月24日,在郑州大学举行的2007届毕业生春季供需见面会上,河南悉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向前来应聘的女生这样询问,并明确告知:过了负重行进这一关才可能考虑录用。

悉诺公司为何要用负重10公斤来“难为”女生呢?该公司负责招聘的刘小姐解释说:“从事通信工程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公司所在地洛阳不少地方是山区,搬东西爬山不可避免。”当有学生问“这是不是性别歧视”时,她回答:“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考虑到女生的体力和安全。女生劲儿小,在承担工作强度上不如男生。比如晚上某处干线断了,需要到现场进行技术测量,搬二三十斤的东西走山路,女生显然不合适。”……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过去,新闻界对此类事情的报道存在趋同性现象,几乎都是站在女大学生的角度,众口一辞地谴责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于是,“因性别歧视而不聘用女生,女大学生不满、无奈”的报道频见媒体。面对舆论的一边倒,这篇报道却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通过调查发现企业的实情和难处: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女生,并非性别歧视,主要是因岗位特殊的考虑,要求企业绝对男女一视同仁,不现实。这告诉我们应多角度、理性地看待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报道观点新颖,与众不同。

(二)“异中求同”的方法。“异中求同”,是报道不同新闻事件,达到“同中增值”的一个过程。如何使新闻报道“同中增值”?可采用“同源探流、同类整合、同题归纳”的方法。

1.同源探流。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有一些零碎的新闻素材,分散来看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根源是一样的,组合起来报道隐藏着重大的新闻价值。同源探流,即探析各种事件发生的同一原因,进而统摄概括成系统的、有关联的、条理分明的重大报道。

以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浙江:93名农民上大学由政府“埋单”》(原载于200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为例:

2月23日,对于农民石海燕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戴上了浙江林学院的校徽,正式成为该校的一名全日制大学生,圆了她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大学梦……与石海燕一样,今天共有来自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的93名农民,走进了浙江林学院的校门,注册成为该校林业技术专业全日制大学生,接受为期两年的大专学历教育。

与其他大学生不同,这93名农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有的学费全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埋单——浙江省扶贫办通过财政扶贫基金全额资助这些农民大学生的学费。他们在校期间不转户口,毕业以后依然回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将和该校其他学生一样,住学生寝室,进行全脱产学习……

浙江93名农民上大学是个新鲜事,“在校学习期间,所有的学费全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埋单”更是个新鲜事,这93名农民与其他大学生不同,值得一写。这篇报道抓住这93名农民上大学的共性,探析事件发生的同一原因:政府出钱,让农民上大学,是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旨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报道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金量”高。当然,如果分开报道这93名农民大学生各自的求学经历,也可以,但显然没有这样概括起来报道所隐藏的新闻价值大。

2.同类整合。由类似之点而推知其余,是新闻敏感的特性。世间万物虽各有个性,但某些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共性的一面。将共性的事物有效地整合到一块,力量就会得到放大。同理,将同类新闻事件灵活地整合起来报道,新闻价值就会得到放大。这要求记者应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新闻敏感。

以消息《春节“恐归族”有苦难言》(原载于2010年2月9日《孝感晚报》)为例:

春节到了,很多人盼望着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有一部分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对回家过年有着难言之隐,要么到了婚嫁年龄还没有归宿,要么收入太少没脸回家……

“囊中羞涩”没脸见亲人

2008年中专毕业的小韩,在孝感城区某大型超市上班,春节他争取到加班名额,打算留在孝感独自过春节。小韩的家在孝昌,离孝感城区这么近,他为什么不愿回家过节……

父母安排相亲选择逃避

家在孝感的欧阳今年26岁,大学毕业4年了,现在深圳一家企业上班,平时工作很忙。8日,欧阳无奈地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从她毕业那年开始,每年回家父母都给她安排相亲,让她哭笑不得……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年”是万家团圆的象征,也是在外游子寻找文化归属和心灵安顿的眷恋。但一些在外漂泊打拼的年轻人,对回家过年有着难言之隐,甚至害怕回家过年。这篇报道就列举了对回家过年“有苦难言”的两种情况,无论是“父母逼着相亲选择逃避”,还是“囊中羞涩害怕回家派发红包”……记者敏感地都将他们归为“恐归族”一类,将这一本不起眼的社会现象,通过同类整合起来报道,从而放大了新闻价值。

3.同题归纳。谋划好一篇报道,首先要确立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是记者通过事实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新闻主题是选择和组织材料的主要依据,同题归纳,即将不同新闻事件归纳到同一新闻主题下报道的写作方法,从而实现新闻增值的目的。

以消息《喜看乡村新变化——武山新农村建设侧记》(原载于2009年6月11日《天水日报》)为例:

近日,记者走进武山县山丹乡采访时,只见一条条水泥路,犹如一根根连缀的飘带,把一幢幢农家房、一个个养殖小区、一座座组装式移动温棚连在一起。村内绿树掩映;村外田畴纵横有致,呈现出一派小康村的美景……近年来,武山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改善民生入手,着力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农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许多新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农村建设涉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到底有什么新变化呢?这篇报道从“住房变好、生活变样、观念变新”三方面入手选择和组织材料,将其归纳到一起,以乡村的新变化共同反映了一个大主题“新变化带来新农村”。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