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林晓燕 王 佳
中国古今“师道文化”浅谈
西安林晓燕王佳
师道文化是随着社会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中国,师道活动的开展,历史悠久,但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佛家的师道文化为主流,形成了“古代师道文化”。新时代中,社会发展变化对师道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更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科学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健康的身体及心理,即当今的“现代师道文化”。
古代师道现代师道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师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对教育以及人类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师道也是一种文化。
“师道”,犹师法,指老师的学问或技艺体系。也可指为师之道,亦指师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师之风尚。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师道文化”以师表和师德为核心应包涵上述所有内容。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创私学的同时,就对师道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他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还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学生出身贵贱,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品德。继孔子之后,孟子、董仲舒、韩愈等人进一步完善了“古师道文化”中儒家师道的内容。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所以“以道为师”,是道教“师道”的核心思想。这种“尊道贵德”、“以道为师”开始于先秦道家。《老子》关于师法“道”的论述基本上奠定了道家、道教、师道的基本精神。《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东汉张陵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主张以“善能知真道者”为师。
佛教本师释迦牟尼示寂前,殷殷叮嘱弟子:“佛涅槃后,以法为师。”法是妙药,法是良师,能够继续指导我们的修学。魏晋南北朝之间,儒家所推崇的师道渐趋隳堕,但是,此时兴起的佛教重视师承的思想,和政治体制上确立的王者尊师的礼仪,把师道为尊的精神,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佛教传入汉地后,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各家各派的传承。现在,佛教徒对佛菩萨和“师父”进行礼拜,神情专注,严肃,把对师道的恭敬,在庄重的仪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佛教对师道的重视与儒家的所见可相媲美。一句话概括就是:佛法是师道,佛教是教育。
现如今,师道教育已经具有传统精神与现行教育制度相结合的内容。老师更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科学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健康的身体及心理,老师既是人之师表,也是学生的诤友。过去的老师对于受业的学生、亲情爱护,以及对他的学术思想乃至行为,都须负起毕生责任;在称谓上,向来也很谦抑,犹如兄弟的相处。所以古来称学生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义。老师写信给学生,除了“贤契”等文诌诌的称呼以外,有时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称,表示相互尊重之意。大多数是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同样遵循“学修一体化,丛林生活化”的原则。这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民主、协调的师生关系。因而,老师就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一)儒家师道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每个阶段都或多或少的渗透着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品德,其次孔子也提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弟子颜回把孔子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孔子死后,弟子守孝三年以表敬畏,固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特殊师生关系。
随着孔子对教师的认识的发展,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被儒家尊为"亚圣"。在孟子的学说中,“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观念非常明确,意思就是“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他还提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大意是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不仅老师要有为师之道,尊师也逐渐被重视起来。荀卿,荀子是稷下学宫儒家的一位大师。荀子提倡师道尊严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推崇。他特别强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老师”一词最早也是出自《史记・荀卿列传》。
至此,师道文化已经基本形成。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师道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教育家对此也做了深入研究。
韩愈倡导人们“尊师学道”,并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在韩愈心目中,古之学者“从师而问”,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圣人无常师。当然他的“师道”思想也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他认为的为师之道应先“闻道”,而此“道”是为了发展封建王朝的统治权服务的。他身上有着一种厚古薄今甚至颂古非今的思想,为尊儒而一概排斥佛老,缺少一种兼容并畜的气度;他虽然淡化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不讳人的地位、身份、贵贱、贤能,提出了能者为师的进步观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阶级歧视的烙印,他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蔑视和对“士大夫之族”的虽恨犹惜,这是很明显的。
朱熹则提出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在朱熹说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至于师道尊严,他认为有“道”才有“尊严”。
王阳明倡导“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他还提出:“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凡我师士,宜鉴于兹”。此文讲述的是为师应当威严庄重,这样才益于施教的道理。“严师”应做到庄严自制、表里如一、谒诚高尚、以身作则。
(二)道家有云:“以道为师”
德道不兴,师道难立。从宗教修行的目标来说,道教以“得道”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以道为师”、“以得道的人为师”可谓是道教“师道”的核心。这种“尊道贵德”、“以道为师”的思想可以说直接来源于道家。
老子可谓是道家的杰出代表,《老子》有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并且以此作为弟子择师的标准,即道之所在,师之所在。当然,道教也很重视尊师、事师之道。《要修科仪戒律钞》云:“弟子见师不敬,不恭无礼,语言我汝,魂魄在水官,拘闭六十日。考竟,减算二纪”。道教的“师道”思想,除了上述师承与师法、求师、为师、尊师之道等几个方面外,还包括师徒传承有关的仪式和禁忌,如拜师入门仪式、经诀传授禁忌、道家丧葬仪式中的仪式等,是道教“师道”思想中具有宗教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家师说曰:“佛法是师道,佛教是教育”
魏晋南北朝之间,儒家所推崇的师道渐趋隳堕,但是,此时兴起的佛教重视师承的思想,和政治体制上确立的王者尊师的礼仪,把师道为尊的精神,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佛法经典的弘扬和传流,起初是以口传口,通过师弟(师父和弟子)之间代代相传。佛教传入汉地后,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各家各派的传承。
佛家经典著作《宝积经》有云:“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其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其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其一,欺诳师长,已受法而不恭敬。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其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菩萨有四善顺之相。其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其三,为求法故,不惜生命”。
佛教徒对佛菩萨和“师父”进行礼拜,神情专注,严肃,把对师道的恭敬,在庄重的仪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故此曰:“佛法是师道,佛教是教育”
当代师道,应以渊博的理论知识去教育学生,同时又是“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者是科学理论的忠实传播者,是理论实践的带头人,同时也是社会美德的提倡者和捍卫者。为人师表者,当以负责为态度,以崇高道德为职业理想,为当代师道增加风采。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价值非常重要。那些平时只传授课本理论知识的老师,充其量是帮助学生背书的工具,成不了良师益友。当代师道,真正受让敬仰的老师,或许不局限于他们给学生传授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在课本之外,给学生传授了宝贵的为人之道。一个伟大的师者,面对学生终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言传身教,试图以最核心的价值授予学生,让他们在学术、处世方面“离经不叛道”,成为国之栋梁,民族臂膀。
(一)当今师道文化现状
这几年,一些人把为师之职责简单的定格于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平时忽略“传道”,根本就自己没有固守师道尊严和责任,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斥责。犹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范美忠,一个人民教师,却率先跑出教室,他被人们戏称“范跑跑”,当然是舆论一片哗然,;2013年5月,在万宁市的“校长带领女学生开房”事件,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丧失职业道德老师的口诛笔伐。除此之外,还有人们热议的“辱师门”,“杀师门”等事件,也时刻牵动着社会上有关“师道”的思考。
当然,当今社会也有“师道”方面的正能量。2008年感动中国的贫贱夫妇李桂林和陆建芬,放弃城市生活,甘愿在一个悬崖小学的支教,他们用爱心烛照深山,言传身教,在最崎岖的山路上为学生们点燃知识的火把,在人生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持和付出,他们让精神变为沃土,让学生们的希望发芽。2010年为留守儿童辛苦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她的身旁有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都是留守儿童,但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所有人的掌声。她为了孩子东奔西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可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当代师道”。
(二)如何树立现代师道尊严
1.重塑师生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教育已经由“授”本位转变为了“学”本位,教师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2.自尊
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教育改革对师生平等关系的强调,使得一些教师对教育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敢批评学生,甚至出现了丧失自尊的现象,例如教师向学生下跪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是值得深思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尊,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他尊
师道文化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面对现如今出现的一些问题,社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应树立尊师观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整个社会应尊重教师职业;其次,法律方面应明确教师地位,约束对教师不尊现象的发生。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发扬师道文化,树立尊师之道。
“师道”,不管是从古代儒家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还是道家的“尊道贵德”、“以道为师”,又或者是佛家的“佛法是师道,佛教是教育”。师道文化是一种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新形势下已经产生了新的师道文化,即教师基本技能加上“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新的师道文化内容。不管怎样,我们应该以古师道为鉴,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古师道文化中的精华,为新的教育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
[1]《辞海》编辑委员会[M].辞海,2001
[2]朴泰洙,中国的师道文化与新世纪新教师像[J].东疆学刊,2004.07(21);92-106
[3]《老子》[M].第二十五章
[4]《荀子·礼记》[M].第十九章
[5]卢宁,论韩柳道统观的歧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4)
[6]王黎燕,韩愈《原道》中的尊儒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10(04)2;62-64
[7]杨芳,王阳明教育思想微探《教育学文摘》[M].2011,12
[8]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9]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M].卷三
[10]孙瑞雪,道教“师道”思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58-63
[11]释开仁,《宝积经讲记》[M].2007/3~2008/6
[12]立人,《白话佛经系列—宝积经今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毋丹丹,传统教师德行的现代诠释[M].西南大学,2013.
[14]李慧芳,浅谈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感于李桂林、陆建芬事迹和"范跑跑"事件[J].南方论刊,2012(2);102-107
[15]陈怡冰,"感动中国"政治叙事与变迁研究—基于十一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M].西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