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莉
摘 要:本文使用S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定量分析了1990-2012年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对四大经济区域人均GDP影响的动态过程。表明:在短期内,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要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效应具有典型的“货币政策长期中性”的特征。然后分析原因,并从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扩大人民银行大区行的货币政策管理权限,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体制、健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系,增强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性、顺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各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SVAR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43-05
一、问题提出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经济衰退阶段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小于经济过热阶段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二是货币政策空间上的非对称性,或称区域效应,即统一货币政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对于货币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已被国内外诸多研究所证实,如Tsiddon(1991)、Caballero和Engei(1992)、Ball和Mankiw(1994)理论研究;Delong 和Summers(1988)、Cover(1992)、Morgan(1993)、Thoma (1994)、Ammer 和Brunner (1996)、Weise (1999)等的实证研究;在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研究方面,黄先开和邓述慧(2000)、万解秋和徐涛(2001)、冯春平(2002)、陆军和舒元(2002)、刘金全(2002)、(2003)、赵进文和闵捷(2005)、刘明(2006)、杨定华(2008)、曹小衡(2008)、何国华(2010)等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
对于货币政策空间上非对称性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近几年才涉足,还处于初始阶段。而中国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创造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奇迹”,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却没能阻止国内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特征的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实行统一货币政策,这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已经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用的有效发挥,其政策效果是否呈现区域非对称性,如何降低或弱化这种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等问题,亟需我们深入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国外已有文献证实了货币政策区域间的非对称性确实存在,Carlirio和DeFina(1998)采用VAR方法证实了货币政策对美国48个州个人真实收入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Arnold和Nyenrode(1999)发现货币政策对欧洲69个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Elbouren和Haan(2004)采用VAR方法证实了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存在,并对价格和产出的反应大小进行了稳健性排序。
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研究,孙天琦(2004),胡振华(2007),蒋益民(2009),丁文丽(2006),杨晓(2007),阮莉莉(2011),申俊喜(2011),方蔚豪(2011)等均证实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存在。但是在区域划分上大多数学者仍沿袭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将中国粗略地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这已不能充分刻画中国经济特征在区域上的差别,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发表报告指出,应把中国内地主要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以及东北四大主要区域;在研究方法上,VAR模型是目前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常用计量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不能反映变量间的当期关系,而SVAR是在一般VAR基础上加入内生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使模型的经济意义更加明确。
基于此,本文采用“四分法”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运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基础货币(M0)变动对各区域人均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及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对区域人均GDP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是:政策工具→操作目标→货币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为:央行通过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等操作目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等中间目标,最终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各省物价指数差异较小,同时缺乏根据各省物价指数计算各区域物价指数的统一标准,故本文选取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各区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量。因此,本文选择的分析变量包括:基础货币(M0)、区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区域人均GDP(PG),使用1990-2012年度的年度数据,所有变量均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取对数后各变量分别记作:LM0,LM2和LPG。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部。
(二)分析模型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来分析,SVAR是基于特定的经济理论对VAR系统参数附加结构性约束条件,从而避免无约束的VAR在设定和估计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缺陷进而影响结论可靠性。运用SVAR不但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当期相互影响关系,还可以通过脉冲反应函数发现信息冲击的时间路径,这是传统VAR模型无法做到的。
包含K个变量和P阶滞后的S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BY=ΦY+ΦY+…+ΦY+μ (1)
其中,t=1,2,···,T ,B为主对角线元素为1的K×K非奇异矩阵,Y为K维列向量,Φ为K×K矩阵,μ为误差向量且满足E[μ , μ]=I
根据式(1),结合本文研究分别建立四个区域K=3个变量的SVAR模型,其结果为:
BY=ΦY+ΦY+…+ΦY+μ (2)
其中,
Y=
LPG
LM
0
LM2
B=1 -
b
-
b
-
b
1 -
b
-
b
-
b
1 Φ=
r
r
r
r
r
r
r
r
r
t=1990,1991,1992,···2012; i=1、2、3、4,分别表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j=1、2、···p;如果B可逆,可在方程(2)两端乘以B的逆矩阵(B)-1,得到简化式:
Y=(B)-1ΦY+(B)-1ΦY+…+(B)-1ΦY+(B)-1μ
=AY+AY+…+AY+ε (3)
A为P阶滞后内生变量的系数矩阵,简化式扰动项ε和结构式扰动项μ的关系式ε=(B)-1μ,即ε是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代表的是一种复合冲击。根据等式ε=(B)-1μ,我们可以利用估计得到的简化式对矩阵中B中的元素进行估计,具体估计必须对结构矩阵施加K(K-1)/2即3个约束条件。本文的所有数据分析都是基于EVIEWS 5.0数据分析软件。
四、实证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LM0和各区域的LM2和LPG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序列,属于同阶单整序列,可以构建SVAR模型。
(二)S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和稳定性检验
对LM0、各区域LM2和LPG的一阶差分分别建立4个区域的VAR模型,然后以参数矩阵对模型施加约束,使之转换为SVAR模型。采用AIC和SC取值最小的原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结果显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滞后阶数为2,中部和西部的滞后阶数为1,因此4个区域的SVAR模型分别为:
东部:BY=ΦY+ΦY+μ
中部:BY=ΦY+μ
西部:BY=ΦY+μ
东北部:BY=ΦY+ΦY+μ
采用AR根对上述滞后阶数建立的SVAR1(2)、SVAR2(1)、SVAR3(1)、SVAR4(2)模型进行稳定检验,经检验4个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落于单位根圆内,表明所建立的4个S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三)SVAR模型的约束条件及矩阵参数估计
在检验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后,需要给出模型的约束条件并估计矩阵的参数,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根据前文分析,需要对每一个地区的SVAR模型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即3个约束条件,由于B矩阵中的元素反映的是变量间当期关系,因而根据经济理论和所研究的问题对模型施加如下约束条件:(1)基础货币的数量影响当期产出,但是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数量是年初根据上年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因而当期基础货币不受产出的影响,即b21= 0;(2)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很大程度上由基础货币等决定,而基础货币不受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即b23= 0;(3)由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多为银行信贷,货币供应量会决定产出,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当期产出的影响,即b31= 0。因而,可将约束条件表示为:
μ
μ
μ=1
b
b
0 1 0
0
b
1
ε
ε
ε
该矩阵第一行表示各区域人均GDP与基础货币M0和区域货币供应量M2具有同期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b和b;第二行表示基础货币M0只受其他变量的滞后期影响,并不受到其他变量的同期影响;第三行表示各区域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M0具有同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b。经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上,矩阵B的参数结果见表1:
从当期来看,在95%的概率水平下,基础货币每增加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应的增加0.62%、0.55%、0.42%和0.57%,区域货币供应量分别相应的增加0.76%,0.78%,0.83%,0.81%;各区域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应的增加0.18%,0.25%,0.22%和0.26%。表明,在当期对于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区域的政策效应是:东部大于东北部,东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各区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M2对基础货币M0的反应是:西部大于东北部,东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对区域人均GDP的效应是:东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
(四)脉冲响应分析
在SVAR模型中,通过结构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可以得到系统中各个内生变量对自身以及其他变量单位变动的反应。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分析基础货币对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和人均GDP,以及区域货币供应量对人均GDP的动态影响,本文选取滞后长度为15期。
图1为各区域人均GDP对基础货币的结构式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可见,对同一的货币政策M0施加一个正向冲击,这一政策冲击对四大经济区域人均GDP的影响在总体趋势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影响程度的大小和影响时间的长短,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短期内,基础货币对各区域人均GDP的影响,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是东北地区,然后是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人均GDP对基础货币的反应最弱,其响应的峰值仅为东部地区峰值的65%;二是基础货币M0对各区域人均GDP的影响在第3、4期才达到最大值,证实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三是从长期来看,四大区域人均GDP对基础货币的响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趋向于0,说明货币政策冲击在四大经济区域的长期效应不明显,存在“货币中性”。
图2为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结构式脉冲函数响应结果。表明:一是各区域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冲击的反应迅速且趋势大致相同,四大区域都在第1期就达到峰值;二是基础货币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然后是东北地区,影响最小的是东部地区,其峰值是西部地区峰值的73%,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不完善,对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计划依赖性较强。
图3为区域人均GDP对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式脉冲函数响应结果。可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短期具有有效性,但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性,对区域广义货币供应量M2施加一个正的冲击后,四个区域的人均GDP在短期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在第2期达到峰值,其中,东北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略低于东北,然后为西部地区,受到影响最小的是东部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区域人均GDP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逐渐减小并趋向于0,进一步证实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不明显,存在“货币中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结论与分析
1、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要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货币的产出效应要强于区域货币供应量的产出效应(对比图1和图3的峰值)。具体表现为:
(1)基础货币对各区域人均GDP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是东北地区,然后是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人均GDP对基础货币的反应最弱。这是因为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市场越完善,政策传导机制越顺畅,政策效应越显著。
(2)区域货币供应量对人均GDP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东北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然后为西部地区,受到影响最小的是东部地区。这是因为:在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竞争激烈,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贷款资金有可能流出实体经济领域而进入证券市场和其他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对人均GDP造成的冲击很小;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选择相对较少,风险大、收益低,商业银行可能把吸收来的部分存款通过系统上存,没有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存款的增加对人均GDP造成的冲击较小;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当地大量的中小企业立刻提高产量,扩大产能,人均GDP增加。
(3)基础货币对各区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然后是东北地区,影响最小的是东部地区,这是因为经济越不发达地区金融市场越不完善,对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计划依赖性就越强。
2、从长期来看,基础货币和区域货币供应量对区域人均GDP的冲击都趋向于零,具有典型的“货币政策长期中性”的特征。这是因为,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货币数量的长期扩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对人均产出无影响。
(二)对策建议
以上结论表明,短期内,我国统一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四大区域经济同步增长的目标,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性不仅加大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甚至有可能激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具有“先趋异后趋同”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流动等因素会使得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将由扩大转为缩小,并趋于一致。因此,在政策效果区域差异性难以避免的前提下,政策建议的重点应放在缩小过渡时间上。短期内,应进行及时的宏观干预,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性货币政策,为欠发达地区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从中长期来看,应通过相关的改革来增强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性,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改善各地区金融环境,从而引导各地区逐步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1、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防止货币政策“一刀切”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自2004 年4月25日起已经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这一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但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而言,其资本充足率往往不高,按规定将实施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依据货币派生的乘数效应,其货币供给将成倍缩小,会进一步抑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设计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信贷规模扩张、资产质量等因素的差异,更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应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在1913-1972年之间,美国落后地区乡村银行的准备金率往往是最低的,美联储的这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2、扩大人民银行大区行的货币政策管理权限。在坚持我国货币政策大方向统一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应授予大区分行一定范围内的区域货币政策制定权和决策权,允许其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率浮动幅度、资金额度和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相机抉择。美国1913年制定的联邦储备法就曾明确规定:美联储实行分散管理,地区联邦储备银行可以根据本辖区的经济状况直接对当地银行进行再贷款和再贴现,执行不同的贴现率。
3、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体制、健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规定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吸收本地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最低比例,尽可能减少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外流;二是大力引导资金流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发展的贷款,国家应给予商业银行贴息或优惠利率支持。三是降低欠发达地区区域性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加大服务本地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欠发达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在中西部的某些地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升区域融资能力,减轻资金短缺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限制,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的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4、增强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性、顺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改革深度的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资金的跨区流通渠道、打破劳动力的区域流动限制、深化本地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市场化适应能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生产效率和资本利润率的提高,从而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畅通的微观基础,减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同时,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顺畅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传导途径,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俊喜等.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36-46。
[2] 封思贤等.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2):65-71。
[3] 曾拥政.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评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99-105。
[4]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铮.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1,(7):15-19。
[6] 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参考文献
[1]申俊喜等.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36-46。
[2] 封思贤等.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2):65-71。
[3] 曾拥政.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评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99-105。
[4]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铮.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1,(7):15-19。
[6] 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参考文献
[1]申俊喜等.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36-46。
[2] 封思贤等.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2):65-71。
[3] 曾拥政.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评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99-105。
[4]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铮.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1,(7):15-19。
[6] 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