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涛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服务越来越“与客户需求接轨”——高铁也有卧铺了。
据报道,2015年1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在北京至广州、深圳间,上海至广州、深圳间,增开8对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这组“动卧”,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高价——以春运期间从北京发往深圳的“动卧”为例,4人包厢的下铺价格最高达2200元/座,而二人包厢的下铺最高约为3300元-3960元/座。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价格如此之高的高铁,全程耗时11-12小时,而北京到深圳的机票全价也不到2000元,却仅耗时3小时左右,实在看不出这个“动卧”的竞争力何在。
事实上,“动卧”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0年2月,北京南至福州的D371次动车上就有卧铺,但仅运营了两个月就因上座率低而停运。笔者也多次在沪宁线、京沪线的动车二等车厢里看到“卧铺改二等座”的字样,足见那些为“不差钱”的乘客设计的“高端产品”,并没有多少市场。
除“动卧”外,高铁的商务座、一等座等高端坐席,也因为价格高企而空置率长期居高不下。“高端座位”卖不出去,经营者就动起了歪脑筋。据《齐鲁晚报》报道,在12306购票网站上甚至出现了“默认商务座”现象。买票时默认商务座,就是因为“卖不出去,故意诱导乘客去买,这就是陷阱”。
极个别的乘客,确实有“高端”需求,如高铁的商务座椅就有由坐姿到半躺、平躺状态的一键转换功能;车厢内基本没有嘈杂的外界干扰,乘客可以休息或办公。但问题是,现实中,能出得起这个高价、也愿意乘坐的高端客户,数量远远少于座位数。那么,这些“特供座位”的空置所引起的亏损及运行成本,最终是由谁承担呢?答案是,由全体乘客分摊了。
在空置率如此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广大“屌丝乘客”分摊车厢的运营总成本,那些数量极有限的高端客户所付的那点寒碜的车票钱,如何能够支撑得起整个VIP车厢的运营?
就这样,普通乘客,成了那些“特供座位”的主要买单者。这就是说,中低收入者在对有钱人进行逆向补贴。当然,要说那些没有上座的高收入者享受了这种补贴,乃是冤枉了他们;不过是高铁的运营者误认为,高收入者有这种特殊需求,为他们搞了“私人订制”,从而使得补贴隐性化。
要改变这种“钱从低处往高处流”的现象,就需要科学评估空置率极高的一等座、商务座及“动卧”的市场需求。折中的方案是,高端座位保留,但数量应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