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洁
如果说过去的广场是追求宏大叙事,消解了个体,称之为“大广场”;那么,如今广场建设应更加注重与居民和游人间的互动,可将其称为密切人们关系的“小广场”。
“可进入性”很重要
广场自诞生起,其要义就是“聚人”。没有人气的广场只能叫荒地。如何聚人,西方有一个专门的词汇,那就是广场的“可进入性”空间(Easy accessibility)。
如果一个广场(非市政广场),举目望去不见一棵树,或全是硬质路面,或有草坪也不让进,冬日寒风,夏日暴晒,甚至有车辆穿行其中,自然“可进入性”就差,市民难以在其中休闲、观赏、健身、娱乐,广场的功能就大为消减,造成城市宝贵资源的浪费。
西方的现代广场建设非常重视“可进入性”。首先是广场的密度够大,让市民“有地可进”。在房地产开发中,也充分考虑城市人口的密度和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设计中主动在楼群间留出空地,称为“Plaza”(广场)。比如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周围是大公司办公楼和购物中心,可谓寸土寸金,但仍然建设了一个小型广场,周围设有咖啡座、凳椅,供行色匆匆的路人歇息。根据纽约市规划条例,在建造摩天大楼的同时,建筑物前的预留尺寸须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给市民留出“公共空间”。也就是说,你的楼建得越高,门前留给市民的空间就得越大。
广场设计还要体现出人性化。多数西方城市广场虽然建在街道旁边,但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户外空间,广场上禁止开车、停车,为居民活动留出空间,有喷泉或雕塑可供观赏,周围设立椅子供居民歇息聊天,这样的公共空间才有“可进入性”。
细节决定价值
人们到广场做什么?仅仅是散步、跳操吗?这里面有大量细节值得规划者仔细考量。
中西方的广场不太一样。中国广场大多新建,变化也快,尚没有形成文化积淀和传统,广场活动更多是个体自发行为。而西方城市广场存在时间长,或多或少保留了自建成以来就存在的市民生活细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广场特色。比如罗马著名的“鲜花广场”,到现在仍然是市民购买鲜花的场所。这片花海让广场真正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西方广场有别中国广场的另一个特征,是广场周围普设咖啡座、啤酒座供市民歇息聊天。一位旅欧学者讲述说,他在德国的邻居是位90岁的老太太,每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梳妆打扮叫辆出租车,隆重地去小镇广场喝咖啡。开始他觉得奇怪,喝咖啡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后来发现西方进入老龄社会后,老人去广场能够找到情感寄托,摆脱独处带来的疏离感。这个设置让广场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与市民情感交融在了一起。
旧金山市的联合广场在细节方面也做得成功。广场的的配套设施完善,有正式的长椅,也有非正式的边沿、台阶、草坪,因为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坐在正式的座位上;有各种软质和硬质的亚空间;有小型草坪区作为半私密性的户外空间;设置有货亭式的公共卫生间及城市地图。因此,聊天、谈事、聚会、玩音乐、搞行为艺术……形形色色的人们都爱到这里来。
广场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小到设不设台阶、设几个长凳、如何设计动线、以什么特色来吸引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用户体验”。细节做好了,才能聚人,广场才有“人味儿”。
人文与科技交融
广场也是城市的艺术品。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当广场具有了独具特色的“可观赏性”,自然也就会吸引来更多的“观众”。
西安的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当属这方面的佼佼者。在音乐喷泉建设之前,大雁塔的北广场仅仅是作为大雁塔前的供游人休息的“空地”。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后,人气就此爆棚。广场选择了唐文化作为主题,分为百米瀑布水池、八级跌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三个区域,可分区独立表演或整体表演。喷泉会随着音调的变化而高低起伏,灯光打在水柱上,场景蔚为壮观。大型喷泉配以大唐古乐,一时让人“梦回唐朝”。
这一艺术观赏性让这个广场成为了到西安旅游必去看的景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之外,这个广场的无接触式卫生间、干净且数量超多的坐凳、世界首家直引水配置等优质配套,也是让人们喜欢来这里的原因。
历史人文与当代科技的交融,也许是广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这也是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的一个路径。广场文化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协调时代和历史的关系,共同创造的城市的个性。
一位设计大师曾经说过,最好的设计,是从脚底下开始的。一个广场设计得成功与否,取决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当一个广场失去了人的关注和进入后,无论它被设计得多奢华,也只能可望“场”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