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形态

2015-01-30 02:52刘惊铎姚亚萍王筱竹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深度德育理论

刘惊铎 姚亚萍 王筱竹

生态体验是中国原创理论,顶层哲学命题乃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作为一项战略重点课题,近30年来,生态体验式研究形成了覆盖海内外的实验基地网络,不断倡导和践行着生态文明思想。自“八五”至“十二五”,持续作为国家重点课题不断深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德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与应用的理论与实践范例。

处理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德育理论体系大厦的根基,蕴含着提升德育科学性、实效性与艺术性,繁荣德育事业的价值,对提升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现试选择生态体验课题研究中,若干不同区域、学校、情境下德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范例进行分析。

一、德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范例分析

范例一

清华附中以生态体验模式下促进教师发展研究为题,立足校本实际,追求“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境界,力求创建生态体验理论下的新型师生成长模式,进而构建起生态全员育人机制,探索形成了专家引领、互动探究、陶养师生健康人格的德育科研模式。与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一道将生态体验引入课堂,把德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之中,探索出学生听证团、模拟联合国活动、高三成人仪式等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不仅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心灵对话,且极富挑战性。每次体验课中,教师分别扮演导引者、耐心听众、智者的角色,或指导示范,或沟通激励,在共同感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人格与威信的提升。随着教师理论水平不断提升,观念逐步更新,清华附中的德育和教师发展模式日渐形成科学、合理、有效、有序的新常态。

理论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是生态体验理论的核心命题。其价值形态是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人格境界,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创生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模式,显现为一体万象、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堂形态。德育与教学是一种辩证关系,德育关涉到教学质量、人格健全等基础问题,并为教学和做人提供方向感、动力源、学习智慧等三大支持系统。德育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贯穿实践,为此,须不断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德育理论更具指导性,使实践得以不断创新,才能让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当全体师生浸润在道德的阳光雨露中,形成互惠共生、相簇而茂的生态关系,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动力,学校才有可能完成其应有的社会使命。

范例二

北京十一学校结合生态体验德育课题,系统思考德育和育人的本质。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大胆追求生态多样性,创新育人模式;将课题理念融入各科教学,融进学校文化建设及各项工作之中,在环境、课程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提供广阔实践平台,极大地解放学生束缚;尊重差异,提供多样化选择,深度拓展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开设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及272个社团和60个学生管理岗位,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与北京玉泉小学等牵手,一起创建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校本教育生态文化;营造让师生心情舒畅、自由舒展放飞梦想的生命成长空间,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文化的生态化育魅力。教师藉此找到了育人的新感觉,教与学成了享受快乐与幸福的生命体验场。

理论分析

生态体验理论倡导生态多样性、体验本体、魅力实践模式,在学校德育和教学中张扬师生的主体性、个性与创造性,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互惠共生性和享用性。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趣激发的教育生态情境与课程,优化师生关系,开启生命智慧,自觉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彰显学校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北京十一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触及学生灵魂的魅力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丰富各种体验活动,师生一起亲近、欣赏广阔的大自然,养成善待环境与他人的行为习惯,在尊重生态多样性中享受学习、工作,享受自然和生命成长的乐趣。

范例三

北京延庆一小在生态体验课题中,学会了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和引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亲子关系发生了深层变化。基于校本生态环境与文化特点,学校将生态体验理念与百年校训“诚敬敏毅”对接,与十五项德目相融合,在生态体验例话的思想框架下开发校本品质阶梯课程。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师生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改变了心态。教师开始按学生身心特点与需求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表达内心的真实感悟,富有个性的经验、灵感一起涌流在体验场内,互相开启智慧的闸门。面对生成的德育资源,老师及时捕捉,使其成为德育的新契机。老师变得更快乐、宽容,思维充满灵动,枯燥的职场变得愉悦幸福,更添了探索的动力。课题不断深入所展现出来的效力,让老师们追随课题的信念更加执着。

理论分析

生态体验理论主张,德育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三重生态观和体验本体观。如此,创新德育资源形态:一是挖掘校内外的自然生态资源;二是充分调动类生态资源,引导代际间的沟通、理解、感恩、互助;三是唤醒生态阅历等内生态资源,感受并承认生命的无限多样性,向一切生命开放,相互滋养。在同一生态情境的体验中,师生展开体验诉说和零距离对话,交互提升、共同臻于蓝海遨游的道德境界。在群集共生的关系性感悟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以求得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满足感。

范例四

2014年1月,北京市顺义、海淀等区县教委的领导、校长和教师,齐集国家开放大学,举行生态教育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对话活动,推进国家重点课题与区县及学校之间深度对接,打开科研与改革探索的新空间。此前,专家组应邀到密云参加了密云和顺义等区县生态教育学术共同体对话会,理论工作者阐释了课题研究的生态价值观取向,强调应关注“教育(德育)生态”的理论前沿,不能把生态仅仅理解和局限于自然生态,还应当将生命自身的内生态、社会的类生态纳入到生态范畴之中,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把学校变成反转课堂的体验基地,并围绕生态体验、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德育生态与网络社会主题深度对话。区县教委和学校代表分享了生态教育和区、校改革的模式与经验,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向、重点等,既沟通了信息,融洽了感情,又促进了课题与区县、学校实践的深度对接。

理论分析

生态体验理论针对人类重科技轻生态、重知识智力轻道德体验的时代性问题,提出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促成教育生态关系的结构性变动,自觉营造体验场,臻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模式,提升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由于吸引了实践一线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生态因子,而使课题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实践操作流程清晰、简便易行,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取得了显著的德育实效和社会效应。

范例五

2014年1月和10月,任丘市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陶养培训活动按计划举行。这是以大县市为样本的区域德育效能工程推进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教体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针对现实问题,聚焦生态体验德育理论及实操,课题组开设量身定制的课程。一改传统培训方式,让老师们全息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生态体验活动之中,亲身感受爱与责任、走向蓝海、心灵之旅等体验活动的妙趣,同时又静心聆听生态体验理论的精彩慕课,渐次把德育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在开放式对话中,教师纷纷诉说生命感动、体验之思,一起经历心灵震撼,穿越生命云层。

此前,在沧州市运河区实施的七彩阳光德育工程中,开展了为期42天共计1700余人参加、量身制定的生态体验式校本轮训。老师们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将生态体验理论穿插在小品、歌曲、舞蹈或表演剧之中,现场展示了生态体验轮训的卓越效果。大家或感动,或沉思,或智慧涌流,或满含泪水。

理论分析

生态体验开创了德育的区域和校本工程模式,大面积提升了德育实效。其顺应时代呼唤,破解德育实效难题,实现了与当地经济、社会、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深入实地的现场扎根性研究与培训,做到了有的放矢,高效做功;探索震撼心灵、感动师生生命的有效德育形式,打开德育实践的源头活水。这使德育从口头上重视转变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用实际行动齐抓共管,切实落实,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一个“显学”,也意味着德育理论正在深度融合中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广远学术影响力。

生态体验式德育培训模式以区本、校本真问题为切入点,行政领导和教师全员全程共同参与,在“生命多精致德育就应多精致”的体验教育中,让生态体验理论深入教师心灵深处。实验发现,德育理论必须扎根于现实德育情境中,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体验。一旦市、区县的行政、教育部门和学校扎扎实实、有针对性地切实推进,就可真正帮助德育者专业成长和做人境界提升。该种培训模式通过亲验活动、专家与教师零距离对话,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现场融合,专家切身感受与思考实践问题,而一线教师理论水平快速提升,提升了区域和学校德育的实践效能。

范例六

在生态体验德育研究荆州市沙市区子课题结题大会上,许友琴副区长指出,五年来在全区48所中小学开展的生态体验德育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德育目标更明晰,德育途径更宽广,德育策略更丰富、科学。全区构建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课程形态,创建出的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尤其是“四名工程”德育品牌,享誉荆楚大地。荆州市委应代明书记批示,向全市推广这一典型经验。结题会现场,展示了《抱一抱》《乡下人家》等生态体验德育课,既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老师,还感动了专家。而在沙市实验中学操场举行的“四名工程”之生态诗意大课间经典诵读擂台赛,校际间的对擂更是气势宏大,激情飞扬,精彩纷呈。

理论分析

生态体验德育课题所创立的由专家、学校与政府和教育部门三结合的科研模式,开创出一条德育理论与实践协同推进的新科研范式。围绕德育新途径方法的案例探究,真正做到扎实、有序、高效,构建起德育工作新体系。生态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抓住了学生身心特点和规律,着眼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交往的真问题,从学生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经历身心沉浸和内心感动的过程,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生活中体验道德,体验生命的意义。做实做细做精德育常规管理,拓宽深化德育渠道,加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震撼学生心灵,感动学生生命。

范例七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赵志成、汤才伟博士和萧开廷总干事一行专程到哈尔滨市实地考察交流,开放式地观验了12节生态体验课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体证了各个教室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并与23所生态体验课题实验校的教师约60多人开展零距对话。每节课所营造的体验场,诱发了生命感动。在三重生态体验中涌流的生命感悟、思想精髓物化而成的学校文化标识,处处彰显出师生的生命灵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让沉寂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看到这些在体验中陶养化育的做法和文化、师生绽放出的靓丽生命样态,参观交流的专家们都感到眼前一亮。生态体验课题真正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其魅力是做到了实处、扎到了根上。香港专家情不自禁地被感动,异口同声地高度评价:“我们这次看到了当代内地德育的真东西!你们所做的生态体验德育研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与世界接轨,与香港学校正在进行的体验学习同步,原生态地展示给我们许多亮眼的启示。”

理论分析

这一有时空跨度的区域和校本范例,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意义上证明了生态体验模式是一种震撼心灵、祛枯返魅的魅力德育实践形态。哈尔滨市及多所学校党政一班人审时度势,引入了生态体验德育课题,十余年来忠实学习和践行该理论和模式,以其牵动和统领区域和学校发展,在师资培训、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而形成特色,创出了一条当代中国特色德育发展之路,实现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跨越式发展。生态体验场是三重生态因子的科学组织与艺术化处置情境,运行机制是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德育的枯燥说教困境,彰显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德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检验标准

目前,有两种颇具市场的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抱怨德育理论空洞,德育实践盲目;另一种以为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正确结论,可以指导德育实践。这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一类缺乏建设性,或暗含着否定新中国德育改革成就之嫌;一类则流于经验主义,且带有片面性。两种观点都潜藏着巨大的危害性。必须全面确立科学、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即深度融合的观点,以保障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

经验既是工作的法宝,也是实践创新的壁障或桎梏,就如跳蚤实验所证实的那样。而今,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度和复杂性,置身于网络社会、大数据、全球化时代,德育对象和环境不断发生新变化,德育的老经验、老办法已不灵光,必须善于刷新和超越已有经验。德育实践呼唤原创性理论的支撑和指引,要更新德育理念和方法,优化德育过程,从根本上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德育祛枯返魅,走出经验的困境。

深度融合是一体两面,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检验理论。深入火热的德育改革前沿,面对日益生态多样的德育科研形态和成果簇,根据深度融合理论和诸多案例分析提出深度融合的检验标准,可作为进一步探索与思考的参照。

要有深度融合的价值形态,全面深刻地反映时代诉求、德育需求、体验者的特点与需求,践行以人为本、德育服务的价值观。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储备,既有原创性理论,又有原创性实践,且有长时间大样本的融合实践探索的检验。要有深度融合的方法论,在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上有所创新。要有深度融合的研究范式,创新出现场扎根性研究、生态对话式研究、现场汇聚反思性理论提升等范式。要有深度融合的研究方法,创生出生态融通法、体验研究法、零距对话法等新方法。要有深度融合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超越西方解释学话语体系和本土经验话语体系,倡导体悟性、诉说性、涌流性而富有生命感悟、生态智慧、诗性的生态体验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要有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创新出情感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网络体验模式等中国德育新模式。在时空拓展上,要让德育理论者与实践者融合,德育生态与网络社会融合,线下线上互动融合。

基于以上德育哲学分析,今后和未来,我国深化德育改革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不应当在理论与实践分离中各自前行,也不应当再在经验绑架实践或实践倒逼理论的非生态化困局中徘徊,而应当自觉走德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道路,让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簇而茂、融合创生。

猜你喜欢
深度德育理论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