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恺
摘要 从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各种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揭示、资源共建等方面介绍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介绍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中所涉及的法律规章、服务方式、收费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统计和研究总结其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特点,希望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日本大学图书馆 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共享
日本的大学教育与科研活动一直十分活跃且成就斐然,这与其背后强有力的文献保障支持体系息息相关。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文献的生产、储存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日本的文献保障工作带来了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课题。同时,不同的出版、教育体制以及相关法律又催生了其在相关工作中一些独特的做法。通过对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考察,笔者总结出其中有益的经验,以启发新的思路。
1 文献资源建设状况
1.1 文献资源的收藏状况
日本主管教育及科学研究的文部科学省在其网站中专门设立了名为“学术信息基础设施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公示页面,其中公示了从2001年以来日本大学图书馆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各项基本情况。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2年底日本全部774所大学图书馆所藏书籍总量为319649601册,期刊种类总量为4325789种。此外电子书籍总量为3921525种,电子期刊总量为3846668种,数据库总量为8784种。
2002—2012年,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平均图书藏量、平均期刊藏量以及平均电子期刊藏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图书的平均馆藏量基本保持稳定,逐年有小幅增长;印本期刊的平均馆藏量在2009年达到馆均5520种,之后逐年小幅递减,而电子期刊的馆藏量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图1和图2分别统计了十一年间日本大学图书馆每年图书和期刊的人藏总量,从中可看出两者皆呈减少趋势。此外从图2可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日本大学图书馆每年入藏的期刊中来自捐赠的数量始终高于来自购买的数量。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大学纪要发行量较大,很多学校、院系都定期出版并无偿赠送给相关院校。
1.2 购买文献资源的经费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年日本大学图书馆的资料购置总经费为69547462000日元,其中图书的购置经费为21890988000日元(占总经费的31.5%),期刊的购入经费为14658195000日元(占总经费的21.1%),电子期刊的购入经费为22747023000日元(占总经费的32.7%)。日本大学图书馆的总资料购置经费近年来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传统纸质文献资料购买经费的下降尤为明显,2001年日本大学图书馆馆均图书购入经费为49527300日元,馆均期刊购入经费49,291,420日元,而2012年相应数据则为28282930日元和18938240日元,传统纸质期刊的购入经费12年间下降超过60%。在此期间电子资源,尤其是电子期刊的经费投入则增长迅猛,从2004年的8656265日元,到2012年的29388920日元,7年间电子期刊经费上涨超过3倍,而且在2009年还超过了传统纸质期刊的购置经费。由此可见,由于文献资源的载体以及读者利用习惯发生变化,日本大学图书馆在经费缓慢下降的情况下,面对不断增加的电子资源需求,不得不挤压传统纸质图书及期刊的购买经费转而购买数量不断增加且价格持续上涨的电子资源。2001年至2012年日本大学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料的合计购置经费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1.3 文献资源的共建
1.3.1 NACSIS-CAT联合书目数据库系统
日本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整理工作依托于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NII)开发并运营的NACSIS—CAT联合书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始于东京大学文献情报中心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联合书目数据库系统。最初有12所日本国立大学图书馆加入该系统,到2014年已扩展到1259家机构,其中包括741家大学图书馆,覆盖了日本大学图书馆的95.7%(不包括短期大学)。随着NACSIS-CAT的不断发展,日本以外的图书馆机构也加入到该系统中,2014年接入NACSIS-CAT的外国图书馆机构为132家,其中来自中国的图书馆机构占了100家。
NACSIS-CAT系统于1997年公布了“CATP通信协议”(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当初制定的Z39.50协议),其规范数据也完全公开,为日本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发商制作联机编目客户端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日本各大学图书馆使用的联机编目客户端也都是基于CATP通信协议的系统。2001年NII发布了Z39.50协议网关,并于2002年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CATP与Z39.50协议的对接。截至2013年,NACSIS-CAT中图书书目记录为10395568条,馆藏记录为123358683条;期刊书目记录为335994条,馆藏记录为4643775条;平均每天新增书目记录1000余条,新增馆藏记录15000余条。NII还于2004年启动“综合目录回溯项目”,组织大学图书馆对小语种文献资料和稀有文献资料等集中进行回溯。2012年底NII宣布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已经完成。综合目录回溯项目共分三期,耗时9年完成了249万册图书的回溯编目。
1.3.2 外国期刊中心
早在1977年当时的日本文部省为解决外国学术期刊的稀缺问题,针对医学生物学、理工学、农学三个领域指定5所国立大学图书馆为“基地图书馆”,分别收集相应领域的外国学术期刊,并在本校、本地区及本国开展不同层次的共享服务,标志着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的起步。1980年担负收集任务的基地图书馆更名为“外国期刊中心图书馆”,其后又在上述的学科领域之外加人了人文社会科学。如今的外国期刊中心是一个由9个中心图书馆构成,覆盖4大学科领域的文献共建机构。外国期刊中心建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对日本国内缺乏的外国学术期刊进行系统化网罗式收集,但随着日本国内期刊资源建设的进展,外国期刊中心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2001年发表的《外国期刊中心馆资料收集方针》正式明确今后该中心的收集目标转向稀有期刊,而对于稀有期刊的定义是:“在日本国内收藏该刊的图书馆数量少于等于3家”。外国期刊中心每年还利用NACSIS-CAT数据库对全国的期刊馆藏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相应调整购入期刊的品种。endprint
1.3.3 日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联盟
外国期刊中心为日本建立稳固的一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文献资源电子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各大学也相继购入了各种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期刊价格大幅上涨的“期刊危机”之后,日本大学图书馆也对联合购买进行了各种尝试,分别成立了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采购联盟(Jap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ies,JANULC)和公私立大学图书馆采购联盟(Private and Public University Libraries Con-sortia,PULC)。通过与出版商进行谈判,2000年以后日本的大学图书馆纷纷与出版商达成期刊打包订购的协议,就是所谓的“Big Deal”。大学图书馆在订购原有电子期刊的基础上加付一定的费用就可参加Big Deal,从而获得该出版社全部电子期刊的访问权。但这种模式随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BigDeal采用打包订购的模式,无法通过裁减特定品种的期刊节省经费;同时Big Deal仅对图书馆持续订购的电子期刊提供永久访问权,对于加入Big Deal而获得的其他未订购期刊的访问权,则规定退出后不再享有访问权。这意味着一旦中途退出BigDeal,图书馆期刊种类的丰富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大出版社的Big Deal价格连年上涨,最终可能造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Big Deal费用不得不挤压其他文献购买经费的窘困局面。在与出版商谈判的过程中,现有体制各自为战的局限性以及Big Deal模式的非合理性迫使JANULC、PULC与NII联手于2011年4月建立了日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联盟(Japan Alli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a for E-Resources,JUSTICE),并在NII设置了事务局。JUSTICE的成立使日本大学图书馆首次拥有了统一的电子资源联合采购及管理机构。JUSTICE在其主页公布的现阶段主要工作为:1)与出版商就购买、利用以及保存电子资源的条件进行谈判;2)与NII合作开展保存电子文件档案的项目NII电子期刊库,扩充电子期刊的过刊数据以及电子资源藏量;3)与NII合作构建电子资源管理系统;4)为电子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访问提供技术保障;5)利用NII的研修制度培养电子资源方面的专业图书馆人才;6)派遣成员馆馆员参加国际图书馆采购联盟的国际会议,并与国内外的其他采购联盟保持合作与沟通,获取相关信息。
1.3.4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在日本最先进行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是千叶大学。2002年千叶大学设置工作组启动了“千叶大学学术情报知识库”的建设。2004年NII以6所国立大学为中心尝试利用Dspace和Eprint等开源软件进行机构知识库构建的试验。2005年作为日本“尖端学术情报基础设施建设事业”(Cyber Science Infrastructure,CSI)的一环,“学术机构知识库协作支援项目”(NII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program.NIHRP)正式启动。2005年第一期指定了19所大学承担机构知识库建设,2006年开始改为2年期公募制度,由各学术机构应募参加。同时该项目的支援对象也细分为两个领域:其一,学术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运营;其二,知识库尖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0年又追加了第三个领域,即机构知识库的学术交流活动。在NII-IRP项目的支持下,日本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2012年日本已经建成并公开的机构知识库有232家,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NII还构建了机构知识库数据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DataBase,IRDB)。各机构知识库可向NII提交申请加入该数据库,加入后IRDB使用OAI-PMH协议定期自动收割其元数据E113。收割进IRDB的元数据现在应用于三个方面:(1)日本机构知识库在线(Japanes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Online,JAIRO)(由NII设立的机构知识库内容检索平台);(2)CINII学术信息导航门户(一个涵盖了机构知识库内容的综合学术信息检索平台);(3)IRDB内容分析系统(该系统可提供机构知识库与机构知识库内容的统计与分析数据)。
2 文献资源共享的情况
2.1 系统概况
日本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主要由NII运营的NACSIS-ILL系统提供。NACSIS-CAT早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包含利用馆藏记录进行馆际互借服务的想法。1985年投入运行以来NACSIS-CAT书目数据库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建立馆际互借服务所需的数据基础。1989年作为Nil前身的学术情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NACSIS)开始着手开发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ILL/DD(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Delivery)系统,1992年在NACSIS-CAT投入运营后的第七年NACSIS-ILL也正式投入运行。NAC—SIS-ILL与NACSIS-CAT实现了无缝对接,处理ILL请求时检索到的书目信息可由系统自动填入ILL记录。系统最多可向5个候选图书馆发送请求,如果被某家图书馆拒绝,将自动转送至其他候选图书馆。NACSIS-ILL建立之初仅有约221家大学图书馆(不包括短期大学)加入NACSIS-ILL,加入率为42%。2013年成员馆数量达到743家,加入率已达95.9%。NACSIS-ILL不仅基本覆盖了日本的大学图书馆,还与英、美、韩等国的文献资源共享机构互联,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国外。1994年与英国BLDSC正式开展ILL/DD业务(由于对该服务的需求逐年降低,于2011年3月终止),2001年NAC-SIS-ILL开发了基于ISO ILL通讯协议的新系统,并于2002年与美国OCLC、2004年与韩国KERIS等ILL系统分别实现了对接。2012年,NACSIS-ILL共处理馆际互借业务754590笔,其中文献传递为662057笔,馆际互借为92533笔。endprint
2.2 ILL/DD服务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其影响
日本一直以严苛的著作权保护法著称,作为使用人的大学图书馆以及科研机构与作为权利人的著作权所有者团体处于对立的立场。在诸多问题上双方的看法截然相反,这也对ILL/DD服务在日本的开展造成了影响。首先是ILL/DD服务的用户是否属于图书馆读者范畴的问题。日本著作权法第31条规定:图书馆读者以调查研究为目的申请复制图书馆的资料不违反著作权法,图书馆可以免于支付使用版权的费用。而图书馆读者的界定最初规定为来馆者,根据这个解释ILL/DD服务的用户不属于图书馆读者的范畴,因此对其提供文献复制的服务也就不在第31条所规定的免责范围之内。就这个问题大学图书馆委员会依照大学文献流通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通行的ILL/DD的做法据理力争,最后取得了成果。2002年日本文化厅著作权课明确了ILL/DD用户也视作图书馆读者并适用著作权法第31条,从而使日本的ILL/DD服务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对于文献的复制及传递,日本的著作权法也有严格的限制。虽然著作权法规定允许以调查研究为目的复制图书馆的资料,但对于复制形式没有更详细的说明。ILL/DD服务不可避免要涉及电子期刊的文献传递,以及通过电子通信手段传递纸质文献等服务,这也成为了新的争议。经过图书馆与版权方的交涉,2004年由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合作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大学图书馆间合作中涉及文献复制的指导意见》。对ILL/DD服务所涉及的传递手段规定为两种途径:1)由提供馆直接复印文献通过邮寄的方式递送至请求馆,如果是电子文献则打印后邮寄,由请求馆将收到的的纸质文献交给最终用户;2)通过传真、网络等电子通信手段递送。这种方式中用于传递的电子文档(在日本称这类电子文档为“中间复制物”,即传递过程中的文献复制品),仅仅作为提供馆与请求馆之间传递文献的通讯媒介使用,请求馆收到电子文档后需将其打印,并仅能将纸质文献交付最终用户。电子文档作为“中间复制物”,在纸质拷贝交付最终用户后必须由请求馆彻底删除。
此外,对于连续出版物的复制,著作权法也有特别限制。第31条第1项第1款的免责范围规定:连续出版物出版后需经过一段时间,其收录的论文才可以进行全篇复制。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在文献传递实务中对该条款的执行办法是将连续出版物的最新号视为出版后还未经过一段时间,不提供论文的全篇复制。对于出版间隔较长的连续出版物,如季刊,年刊等,在其出版3个月后视其为“出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对论文进行全篇复制。
2.3 ILL/DD服务的收费政策
在国立大学实现法人化之前,ILL/DD服务所涉及的收费政策归文部省统一管理,所有国立大学的文献复制与传递费用都由文部省统一定价。2004年实施国立大学法人化后,ILL/DD服务的收费政策不再由文部省统一规定,转由各大学图书馆自主设定。现在日本国公私立大学间馆际互借的费用构成为:往返运费+(部分图书馆可能征收的)服务费用。文献传递的费用为:文献复印费(通常约为35-60日元/每张)+递送运费+(部分图书馆征收的)服务费用。为了提高ILL/DD业务的工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NII对加入NACSIS-ILL系统的图书馆间推出了馆际互借费用互抵服务。实际上这一制度在国立大学图书馆之间已经实施多年,但在法人化之前国立大学与公私立大学的会计系统不能通行,直到2004年4月伴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实施,NII建立了通行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的ILL/DD费用互抵制度。在该制度下所有ILL/DD业务所产生的债权以及债务都会转至NII汇总,据此每年进行四次账目结算。每个参加机构的总债权与总债务相减后便得出该机构的应付费用或应收费用。各机构不再需要与每家发生业务的机构逐一结算,而仅需与NII进行结算。这样节省了中间环节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提高了ILL/DD服务的响应速度。2012年所有已处理的NACSIS-ILL请求记录中采用费用相抵方式的已经占了91%。
3 对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情况的分析
3.1 文献资源建设对文献共享的影响
图4显示的是NACSIS-ILL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量的发展趋势。馆际互借业务量多年来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而文献传递业务量则在2005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馆际互借业务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NACSIS-CAT加盟机构的稳步增长,书目与馆藏数据的不断增加与完善。而文献传递业务在1999年以前表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期刊危机”导致大学期刊采购种类的明显缩减。2000年以后,受电子期刊集团采购“BigDeal”捆绑式销售手段的影响,大学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得到明显改善,文献保障率提高,文献传递业务量的增加也相应放缓。
文献传递中日文刊与外文刊的数量对比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4年文献传递中外文刊约35万件,日文刊约9万件。到2005年外文刊约49万件,日文刊增长至52万件,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外文刊。日文刊文献传递量显著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前文所述外文电子期刊的价格连年上涨挤压了其他期刊经费造成期刊购置种类减少的原因,也有日本大学学科设置变化的原因。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少子化现象的加剧,近年护理及医学专业急速增多,使得这方面的文献需求迅速增长。相比外国期刊电子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国内的护理、医学类期刊还处于比较封闭的发行体系中,电子化也鲜有进展。过刊、会议文献等时效性资源日后很难购买,造成许多护理、医学院系新成立后难于获得充分的过刊资源,从而导致日文刊文献传递需求的增长。2000年文献传递申请最多的25种期刊中没有一种日本国内期刊,而2005年日文刊已占到18种,全部都是护理、医学、心理学领域的期刊。2005年后日文刊的文献传递业务也开始出现递减趋势,这是由于日本科学与技术信息集成数据库JSTAGE(Japan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Electronic,JSTAGE)开放获取(OpenAccess,OA)期刊数据库、JAIRO机构知识库门户等开放获取的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取得进展,使得日文文献资源的获取环境逐渐得以改善。endprint
3.2 外国期刊中心的成功
日本文献共建与共享工作的一个亮点就是外国期刊中心馆,他们既是日本文献资源共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文献共享领域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文献传递业务的提供馆业务量排名的前十名中半数都由外国期刊中心馆占据。2009年在外国期刊中心成员馆受理的文献传递业务中,对外国期刊中心收藏刊(即成员馆根据外国期刊中心的资料收集方针,利用中心经费购入的期刊)的文献传递业务量占其全部业务量的40%。外国期刊中心收藏刊较高的利用量,说明了重点收集稀有期刊的方针有效地补充了其他大学的馆藏,在日本大学文献保障与共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外国期刊中心分学科进行期刊收集,也发挥了各馆的专长,避免了重复建设。其每年对中心收藏刊的全国所藏量进行动态监测,依据藏量调整中心收藏刊品种的做法也能有效地节约经费。
3.3 文献电子化带来的转机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文献的生产、流通以及利用形态。读者对文献的使用习惯也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文献的电子化是一个全球趋势,而日本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也不能绕开这个课题。由于出版以及流通体制不同于欧美(版权往往归于著者,出版社仅仅购得出版权;学会期刊往往自行出版销售,而非由大出版社出版),日本的文献资源电子化以及相关的流通与应用大幅落后欧美,日益不能适应读者的文献需求。面对这些紧迫的课题,日本在推进文献资源电子化的同时也着力克服欧美文献电子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欧美国家的文献资源电子化多采用纯粹的商业化模式,以购买者付费来支撑电子文献的审读、制作以及流通等运营成本,并且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由于论文数量的增加,出版商兼并形成的垄断格局等原因,电子文献资源价格呈不断上涨趋势。而日本则比较突出以国家为主体,推进以开放获取出版以及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为主要形式的文献资源电子化进程。其代表性的事例就是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ST开发和运营的OA期刊数据库JSTAGE与作为CSI一环的NII-IRP。在推进OA与IR建设的同时,日本图书馆界与出版界也在探索合适的电子文献商业模式。文献电子化的趋势给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这一进程对日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影响。
4 结语
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有如下特点:
1)统一的领导机构。上文所述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各项工作中,从研究到实践再到推广,NII无一例外地处于核心地位。NII是日本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中的核心机构,是联系其中的官、学、产三个主体的枢纽。与“官”,NII作为国立机关体现了日本国家层面对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统一规划;与“学”,NII负责协调组织日本全国大学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并组织各大学进行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与“产”,NII广泛与日本的信息产业界合作,配合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发展积极研发和导人先进技术。日本这种以NII为唯一核心的体制其优点是可以明确发展方向,有效协调各方,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OA与IR的大力投入。近年来电子文献资源的价格上涨趋势一直不能得到控制,究其根源还是商业出版模式使然。不断上涨的资源价格与有限的大学图书馆经费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了学术信息的流通与保障体系。虽然联合采购、打包购买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日本在著作权规制方面较为严格,使上述矛盾更加突出,最终促使其大力推进OA以及IR事业。这种在国家层面上推进,对OA及IR发展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做法成效颇为显著。
3)对于各项工作的统计及数据公示有完善的制度。无论是文部科学省的“学术信息基础设施情况调查”还是NACSIS-CAT/ILL的统计信息等等,参与日本大学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单位都会对各项工作以及其各方面做详细统计并及时更新。这些统计数据都在相关机构网站的醒目位置发布,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找到。统计数据的产生是科学管理的结果,统计数据的内容又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日本的这种作法也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接受公众监督的理念。
4)完善的教育研修制度。作为日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核心机构,NII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与组织体系构筑了制度化的教育研修体系。NII的教育研修制度分为两个层次:1)基础层次。面向全国的大学图书馆职员围绕联合目录与机构知识库举办讲习会;2)研究层次。针对学术信息网络服务、学术信息素质教育、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业内最新动向举办短期研修会。研修会就特定主题先由讲师授课,再由参会者介绍各自单位的事例,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撰写研修报告,选取代表作大会发言。NII有组织的、持续开展的教育研修工作对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新技术与服务的推广都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讲习会互动式的研修体制促进了大学图书馆间的业务与研究交流,为图书馆员共同学习、研究、探讨、进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同为亚洲学术研究与教育大国,中国与日本的大学图书馆所面对的很多问题具有一定共性。今后对于日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的动向我们还需继续予以关注,汲取其中有益的经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