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玲
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本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形成良好学风进行了探索,效果显著。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成因
1. 班风不良,急需改善。刚接手四(1)班时,喧闹声震耳欲聋,兴许是暑假刚过,学生的状态还未及时调整,又或许是想给我这个新班主任一个“下马威”,我算是见识到这个班的“厉害”。当我在黑板上写课题的时候,不少孩子站起来手舞足蹈地和同学聊天,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违反纪律,扰乱课堂,班干部管不住,也不想干了。接班的第一天,我的声音沙哑了,想到还有漫长的日子,暗自痛下决心,必须改革,我需要一套集体制约个人的班级管理制度,扭转班风,促进学风。
2. 促进学科平衡发展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与调查,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低,沉默的居多,鼓起勇气回答的,又常常词不达意。但奇怪的是品德课上,他们异常地活跃,回答问题几乎都能答到点子上,班会课也如此。这个情况引发我的思考,到底是语文课上老师提的问题很难,还是学生不感兴趣,或是觉得压力大,怕答错。我试着变换方式,玩玩游戏,安排一些互动环节,课堂活跃了一些,但仍有不少同学不敢举手。经过我与大多数学生的交谈,我发现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爱面子、怕答错,于是逐渐养成在语文课上“不表达”的习惯。作为班主任,我要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包括思品课、班会课、综合实践课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孩子,如果我再“一手包办”,自己累,也培养不了学生,得不偿失。因此,我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又能锻炼孩子的能力。
3. 培养良好学风的需要。这个班学生分层比较特别,优生比较多,后进生也不少,因此中间层次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呈“沙漏”型结构,这种分层结构的班级要提高综合成绩并不容易。再者,班里的学习群体基本是优生和优生聚在一起,后进生和后进生聚在一起,这样的分类对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并没有帮助。后进生学习上的疑惑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久而久之,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接班的第一个月,我一方面要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一方面要抽时间监督后进生的学习。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后进生不领情,跟我玩起“躲猫猫”来,弄得我焦头烂额。“补差”工作实施效果不佳,“培优”工作无法进行,我常为此感到十分挫败,我急需一套合理的方案将“培优”和“补差”有机结合起来。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做法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相互交错中忙得喘不过气来时,一位女生来到我面前,主动提出帮我督促那几个后进生的作业。原本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但事实证明后进生作业交得及时了,因为有人督促、指导,倒也进步不少。于是我灵光一闪:如果班上多几个这样尽职的优生可以帮助后进生,那么不但能培养优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还能帮助后进生提升成绩,何乐而不为?既然班上有十个后进生,那么我干脆就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开展“生生帮扶”工作。
1. 合理分组。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小组必须同时拥有外向型、内向型的孩子,因为外向型的孩子乐于表现,善于争取机会,但有时过于浮躁、不够细心;而内向型的孩子则相反,他们沉稳、谨慎、细心,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两者融合时,性格优势互补,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小组内还必须包括文科优异的学生和理科优异的学生,学科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同时也能给后进生全方位的帮助。因此,小组里一般都是由外向型的具有领导才能的孩子当组长,而副组长则由组内谨慎、沉稳的孩子担任,并且力求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旗鼓相当,以便开展组间相互竞赛,在竞赛中完善自我。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分组还应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搭配成十个学习小组。
2. 建立机制。小组分好了,若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也是无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详细分类各种加分细则,大致分“为组争光”“为班争光”和“为校争光”三大类,将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起来,以求扭转“各自为政”松散的班风,利用集体约束个人的行为。除了(下转第87页)(上接第77页)有能调动积极性的奖励机制外,还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则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从结果进行评价,要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力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 协调矛盾。有些学生难于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每每此时,需要教师及时调节,缓和矛盾,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接受不同的想法。此外,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后进生,若是后进生影响了小组的综合表现时,难免受到指责或者孤立,此时,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小组其他成员灌输“同一个集体”的思想,一方面则利用这个“独立排斥”来警醒后进生,纠正其学习上懒散的态度,融入集体,一起为集体争光。
三、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成效
1. 学风好。学习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是一件互相合作、相互学习的乐事,拥有共同目标的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努力,组员的感情深厚,形成相互信任的小伙伴。例如,我给出小组学习课题,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歇后语、对联等等,小组进行细致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最后形成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选派一人作为代表主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幕后指导的角色,退下讲台,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2. 班风正。那个人声鼎沸、纪律涣散的班级摇身一变,连续16周蝉联星级班的荣誉称号,班上不少学生成为校大队委的得力干事,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工作上获得一致好评。最值得称赞的还是我们自主自导的班队会课,根据学校规定的主题,每小组轮流负责一周,小组长组织组员开会,明确分工,进行资料收集,然后制成课件,咨询教师,在课上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全班互动的环节,曾多次成为学校的观摩示范课。看到孩子们自信、阳光地站在讲台上畅所欲言,心中有种无言的感动,他们正一点一滴地成长。
3. 协作精神强。组内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模糊了优生、后进生之间的“等级界限”。此外,优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更加扎实。后进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在“不拖小组后腿”的思想的鞭笞下,他们常常收获惊喜,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变成自信、乐观,成绩也稳步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影响下,本班整体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