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贾宝玉人物形象之比较

2015-01-30 10:59徐青
考试周刊 2014年97期
关键词:吴承恩贾宝玉孙悟空

徐青

一、知人论世:作者的经历

吴承恩(1500-1582),汉族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少年时代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社会地位的低下和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给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曹雪芹自幼在“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这时,曹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居住,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晚年贫困潦倒,更使他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由作者的人生经历可知,他们都经受过生活的磨难,有机会亲身感受人情冷暖和社会的世态炎凉,并且对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着清醒的、深刻的认识。

二、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中后期,商业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特点,理学的禁欲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社会上涌现出一股争取个性自由、实现人性解放的近代启蒙思潮。《西游记》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章主要从孙悟空这一形象入手,阐述了孙悟空享受原始状态的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追求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从而反映作者的自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红楼梦》这部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是十八世纪上半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

由于《红楼梦》是反映当时那样错综复杂社会背景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当时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由于作者出身于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因此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限制了他的世界观,给它蒙上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色彩。他对于封建制度的罪恶虽有强烈的憎恨,却找不到出路。

小说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有着这一时期的烙印,反抗着又痛苦得没有出路,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启发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

三、孙悟空与贾宝玉的相同之处

首先,《西游记》中的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红楼梦》里的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后来被称为“通灵玉”。天生石猴的齐天大圣和通灵宝玉的混世魔王都是从石头中迸发出来的,而这一石玉之身又不仅是普通的石头,他们一个是“仙石”,一个是“补天顽石”,都来源于自然精华,都为“灵根育孕”。

其次,孙悟空追求自由、反对神权,对神佛保持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气馁。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追求婚姻自主和自由个性。

孙悟空和贾宝玉的性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为时代的产物,都对所处环境进行反抗,都追求自由、平等,都有着难以摆脱的悲剧意蕴。

四、孙悟空与贾宝玉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个人悲剧性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更强。小说的结局表面上是孙融入了这个社会,被社会肯定,取得真经,终得正果,但实际看来是迷失了自我,这可以从小说中塑造的他的性格中看出来,因为他本是一个不愿受任何约束的人,而结局却恰好相反。明代中后期新兴市民萌生的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必然对顽固僵化的封建等级制度产生冲击,尽管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已经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要求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体现的是解放生产力的进步因素,但当时封建社会力量仍处于绝对优势,刚萌芽的新兴市民阶层的力量极为柔弱,因而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孙悟空的悲剧正是这个不可避免的时代的悲剧。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写作时的矛盾,这也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因为他看不清社会发展方向,所以它的主人公只能生活在“明代”。

第二,与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不同的是贾宝玉这个人物虽然表面上家道中落,由衣食无忧的贵公子沦落为流浪汉,一生一事无成,被人所不耻和同情。但恰恰这样他才有了自我——他成日在女子堆里厮混,与女性关系非常亲密,他不思科考,厌恶仕途经济,专门搜些杂学旁说的闲书来看,只有“歪才”。一听人劝他考科举,马上就不理人,只有黛玉从来不劝他,所以他跟黛玉才能成为知己,更是挚爱。贾宝玉最怕的就是他的父亲,只要一听到贾政叫他,就会脸色发青。宝玉对贾政的期望总是“反其道而行之”,随着贾府的衰落,又面临家族的破败,黛玉之死让宝玉对生活再无乐趣,他麻木地接受家族安排的婚姻,参加了科举,这里似乎宝玉已经对封建制度妥协,但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在第119回中,当宝玉考了第七名,中了举人后,他却选择遁入空门,皈依佛门。他抛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抛下昔盛今衰的贾府,更深层次意义来说,是抛下了整个封建制度下的所有产物,是与整个封建社会的决裂,至此他对整个封建传统的反抗达到了顶点,他清醒地知道旧时代将成为过去,这个社会由他开始正在进步。这正是这部小说更深刻的地方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宝玉这个人物不仅仅属于清朝。

五、结语

孙悟空形象具有独特思想内蕴:孙悟空是一个并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自然人,为了赋予生命意义,确证主体存在的伟大,自然人必须变成社会人,必须在社会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点,必须获得他人的尊重與社会的承认,在这方面,孙悟空做出了不懈努力,同时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蕴带给了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贾宝玉作为封建社会数千年自我演化生出的异端,以平等的真情大爱和功利污浊的尘世相对立,然而最终又无奈地经历由“好”到“了”,归于虚空。贾宝玉形象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发展的希望。

齐天大圣孙悟空和混世魔王贾宝玉是这两部作品中凝聚着作者审美感受和主体力量的主人公。这两个表面迥异、看似相提并论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其身上有很多相似性:与石结缘,性格叛逆,向往自由,又有许多不同:出身天差地别,由反抗到妥协再到出路不同,带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1958:28.

[2]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上),1958:7.

[3]赵海霞.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形象.2009(06).

[4]贾宁.析贾宝玉的形象.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吴承恩贾宝玉孙悟空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吴承恩剿匪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