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2015-01-30 20:27:02张乃文李奕晓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常态

张乃文 李奕晓

摘   要:“新常态”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对经济形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准确理解“新常态”成为一个尤为重要的话题,我国经济又该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结合新常态分析中国当前经济走势,存在的经济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三期叠加;内需不足;刚性兑付

一、新常态的提出

“新常态”一词最早在西方提出,旨在对受金融危机重创后的世界经济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不能一味追随西方的政策措施,而应根据中国的经济现状,合理分析,把握经济发展的关键命脉,去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踏上新的征程,实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二、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由超高速增长转变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开始占主体,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群众;经济发展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有学者以“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来形容当前的中国经济。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将 “新常态”概念结合 “三期叠加”,概括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即: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而我认为,目前中国存在着3大不可忽视的诱因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是房地产泡沫,以房价收入比计算的目前泡沫至少有30%,房屋空置率大,鬼城超过60余,泡沫一旦破裂就会引起资金链断裂,形成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然而我国对五大国有银行实行“刚性兑付”,阻止五大国有银行破产,这将很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其次是地方债问题,这是引起金融危机的主要潜在因素。据目前已知数据获知,我国地方债高达40万亿。一旦地方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借的款没有马上还,将严重危害社会信用体系,导致资金链断裂,破坏金融秩序。

最后是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目前的各种民间借贷,以及正式银行的理财产品,其信用风险不比P2P小,利率之高应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监管。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诚然目前中国物价稳定,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压力相比前两年缓解,但“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的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的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有些学者将出现的这些经济问题归为世界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以及周期性因素。然而我认为,关键问题还是由内部因素即政策失调造成的。

不得不提的是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大量的资金投放于基础设施,例如公共设施、高速公路、机场等,这些项目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收率低,超出经济水平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目前高速等公路基础设施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大量公共建设资源闲置。过度投资反而造成了消费的降低,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劳动报酬率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率,从而引起“内需不足”。

其次是我国的货币政策有问题。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即对内人民币购买力不足,对外出口竞争力不大,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出口外向型企业利润将降低两个百分点,外贸拉动经济增长没有力量,三驾马车中,消费与出口都丧失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借鉴美国供给学派的观点,即刺激供给,扩大需求,面对中国现正面临的经济问题,我给出以下4点建议,以适应中国“新常态”经济的发展:

1.要适时终止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灵活的货币政策相结合,财政政策要量入为出,形成约束机制,货币政策要为经济增长服务。

2.努力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存款利息率与贷款利息率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打破银行垄断,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体制必須改革,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继续减税,必须使企业活起来,只要企业不倒闭,失业就不会增加,收入也不会减少,购买力则加强,内需增加,经济将得到好转。

4.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民营银行的发展,与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形成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打破垄断,提高社会效率,造福人民百姓。

新常态是新的探索,新的发展,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新常态,新发展。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正确认识出现经济问题的原因,要把握准确,对症下药,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管清发等.《新常态下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民生宏观“风向”系列报告 20141212》,2014.

[2]陈启清.《正确理解和适应新常态》,2014.

[3]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2014.

[4]张慧莲.《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环球时报(2016-08-19)2016-08-19 09:54:46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环球时报(2016-06-14)2016-06-14 06:46:56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
环球时报(2015-03-07)2015-03-07 09: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