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及成因分析

2015-01-30 21:00:50徐玮玮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期

徐玮玮

摘   要:通过对于我国近一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局面的展示,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存在流动性较紧的普遍现状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流动性的原因。文章认为银行资金期限错配,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和居民储蓄习惯是重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流动性紧缺;资金期限错配;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业务

一、引言

中国规模强大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通常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能力,即要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对于企业,保持一个适度的流动性是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对做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保持适度的流动性能够让银行满足正常提款或是兑付要求以及突发事件,避免资金枯竭陷入破产危机,是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健康的运行的保障,也是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1.银行同业拆借率

在2013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一场流动性惊人变化。6月8号,银行间隔夜利率一直高升到9.58% ,最高隔夜拆借率高达13.4%。面对这样的情况,央行相反开始了从市场抽离资金的行动,一共回收货币210亿元,以至于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紧缺的状况加剧。第二波流动性严重紧张的情形自12月19日再次上演,中央银行最终开始注入流动性缓解紧张状况。2014年,银行拆借率逐渐降低。2013年的利率变化经历提出了一个信号: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流动性紧缺的事实。

2.存贷款比例

银行的存贷款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比值越高,反映出对应银行债务的贷款资产就越多,对应流动资产越低,国家规定各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75%。中行存贷比在1997年的为98%,建行约为83%,存贷比直到2003年度才降到国家规定的比例之下。各个银行的存贷比总体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这也反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长期较为紧张的状况。

3.资产负债比率

流动性比例 = 流动性资产 ÷ 流动性负债 × 100%,该指标能够用来考核银行是否储备足够的资金可以防范风险。建设银行该比例为25.02%,工商银行24.8%,光大银行28.6%。而25%这个值就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警戒线,三家银行以较少的流动资产支撑数倍的负债,一旦发生意外或突发事件,银行之间极容易同时爆发流动性困难问题,体现了银行体系宏观上的薄弱。

在我国银行钱荒的背后,却是我国的货币发行超额的现状。我国M2/GDP的数值远超欧美国家:在我国国民经济占全世界8%的情况下,货币量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根基稳固。这样的环境下,银行流动性紧缺出现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

三、寻找对于银行流动性紧缺的原因

1. 内在原因

(1)银行自身的资金期限匹配错误。我国的银行信贷是主营业务为存贷款业务的传统结构。首先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增加:相当多的银行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并持续攀升,同时又将大规模的资金投给了如房地产、基础建设等领域,这些资金基本被运用到长期投资项目中,回收期相对长,一些长期产业中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业。投出去的钱无法及时收回,银行的资金回收成了问题。其次银行的短期存款如活期存款占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的日益短期化导致了银行需要用活期存来提供长期贷款,那么资金期限难以匹配。财务数据显示,银行充当信用中介,发放贷款赚取的利息收入占据着商业银行主要营业收入份额。银行吸收的一部分短期存款和卖出的理财产品带来的资金,最终还是要被投放到收益稳定的中长期贷款和个人信贷比如消费信用,各项资金的来源与去向的期限结构相差明显。由于活期存款的存款人,即银行的债权人随时都有可能取出活期存款,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属于绝对的短期债务。高份额的活期存款导致银行资金来源呈现短期化,因此不能保证资金供应较高的稳定性;银行还要用“短期存款滚动”去支撑“长期贷款”,流动性风险必然增加。同时活动存款例增加,为了应对挤兑现象的发生,更要求银行具备更高的流动性,也相应增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银行的资产负债率长期保持高水平,也没有对资产和负债的足够的独立经营权和管理分配权。我国商業银行的主要资金是盈余部门企业大量存款和个人存款。这种情况就导致商业银行是接受存款,不能够管理资金来源,对各项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的搭配。我国主要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其资产负债率均在90%以上,自有资本占贷款比例低于20%。虽然对于银行来说,主要以负债的存款支撑贷款资产,但一方面存款种类集中都是一年及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存款,另一方面银行要追求盈利性的经营原则,必然需要投资流动性差的长周期贷款和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盈利性较高的比如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中长期业务项目,终导致银行“短存款”支撑“长贷款”现象的出现。大额信用贷款额投放国有经济的企业单位,放在长期的项目上的贷款回收期很长,甚至存在项目失败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银行只能收纳存款,新钱还旧账,结果是资产的总规模越来越大,对应的短期负债也高居不下。居民作为银行用户大量申请房贷,由于我国的货币超发,宏观流动性过剩,导致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过多的金钱集中流入房地产, 未来政策变化使房地产泡沫被挤出,房价的下跌届时会对银行造成更大投资损失和资金流失。

(3)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缺乏且不能够有效地管制

贷款银行资产中的主要构成因素,贷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资产的质量,对于资金的运营安排,运作效率有直接的联系。持有较高的不良贷款将会导致银行不能及时收回贷款,资金链出现紧缺甚至是断裂的流动性风险增大。据中研网数据,2014年今年一季度全国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工商银行在一季度新增了不良贷款56.62亿元,比上年末的数据提高0.02%;兴业银行一季度新增的不良贷款为10.69亿元。(2)如果银行承担着过得多的不良负债,可能面临破产重组的威胁,同时银行会更加严格规定贷款发放条件,提高获得贷款的门槛,一些具有发展实力又急需注入资金的企业融资受困,以许多中小型的企业为例,由于银行对于贷款条件设置的严苛和贷款发放的低效率,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无法在市场中存活,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更阻碍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

2.外部原因

(1)由于我国居民和企业支付习惯普遍稳定,各类型的企业往往有着大额储蓄的习惯。加之各大国有银行因为有着国家强大的财政实力做保证,在居民眼中有着永远没有任何破产风险的“保险光环”,导致我国居民选择安稳的储蓄习惯而不是积极的理财投资理念。我国财政预算计划十分严格,“流通中现金”总体波动不大,但在不同月度间会有大的波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临时性。每逢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来临,企业和个人的现金需求均会增加,因而发生巨额的提款需求,货币市场的货币数量剧增,对银行货币需求增加。同时货币增加对利率产生下降的影响,刺激投资使得银行银行面临更大的贷款需求,进一步的考验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2)外汇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截止2014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额为38900亿元,我国中央银行用人民币向商业银行购买外汇资产,使得外汇占款成为主要供给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渠道。目前外汇占款已经逐渐停止了高速增长阶段,我国正步入经济新常态,央行逐渐实现退出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承诺,逐渐的减少对外汇的购买,因此银行间的货币流动性将会变为“有限宽松”,甚至“短缺”,流动性压力难以忽略。

(3)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与高额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从业务来看,银行追求盈利性和安全性原则,即在平衡风险与收益之后,往往选择将手中的资金主要投资于非标资产(如信托受益权),因为非标资产的利率要高于银行贷款。非標资产的主要融资方也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的基建项目,又再度引发了银行的“短期借款支撑长期贷款”。此外,存款类金融机构经营指标的考核需要,也会导致整个银行在某些考核时点如季末均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状况。

(4)金融创新的活跃也给银行留住存款增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流动性的源头上给个银行一个不小的挑战。各大银行热衷于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其根本目的是让存款用户将手头资金留到银行体系中,而不是通过其他直融资渠道。因此银行提供的各个保险产品收益往往都高于当前国家规定的存款利率的最高值,和其他产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收益率向着由市场调节的方向前进。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余额宝等产品的问世,以及发展债券市场并完善证券市场,必将对我国居民的投资习惯产生一定的改变,由传统的储蓄变为寻找各种投资渠道,保证起到对我国经济起关键性作用的投资的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生存发展最大目标的今天,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压力去加大自身金融创新力度,将不纳入法定准备金范围的最初存款的效用最大化,资金的期限错配相应而生,为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埋下隐患。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比之前下调了0.5%,目的在于解决总供给过剩,但是实际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有助于大量的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因存款增加而需向央行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缓解我国银行同业间实际对于货币供应较大的需求量,也可以减少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工作量,减少直接干预。我国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态势,预测未来银行同业间流动性的改善仍是走逐渐缓慢的路线,银行需要积极寻找有效地方法解决流动性问题。

四、对于银行流动性较紧造成原因的总结

我们可以得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短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时,政策变动的效果传递到金融市场也会有较长时滞性,我国采用的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缓解或是应对银行缺钱现状不能彻底解决流动性紧缺问题。近期商业银行的“钱荒”反映了当前宏观政策和货币市场结构,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调整和发展,相应的融资形式如债券,信托,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开发,投资渠道丰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上我国经济事务的日程,在逐步放松管制的金融市场中,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要求会增加,同时风险也增大。我国居民的投资动机得以增强。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及时摆脱缺钱困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更多金融产品的产生会减少银行的存款来源,但同时也扩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持有流动性提供贷款的压力。总体来说,唯有将实际的货币资金维持到社会经济实际需求的水平上,立足这一点银行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和金融服务职能。银行需要积极进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调度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国家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桂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3.

[2]银行业调研报告金融保险行业市场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