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著
在当代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评价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学术评价正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发展。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如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期刊的发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情况及其他相关数据,历来是国内外进行学术评价所倚重的重要指标,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甚至个人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计量评价研究及量化指标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但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的某些方面是根本不能量化的。有时,判断一个理论和观点的是与非、优与劣,不仅不能量化,甚至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及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例子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史中实在是太多了。鉴于此,学术界和期刊界对探寻一种较完善的评价方法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
不管围绕这个问题存在多少争议,评价作为投入-产出比的一种重要衡量工具,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学术研究的走向起着实际上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些天公布的数字,我国正式认定的学术期刊多达5756种(不包括需进行整改的127种),但即使是正式认定的学术刊物,其发展也并不平衡。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公正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就难以对不同期刊进行差异化管理,也难以反映其进步,各种资助的效果也很难得到客观评估。
总的说,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科学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专家评价和计量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基于内容的主观判断,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公允,与参与评价的专家的学养深厚与否、个人品行及学风优劣、是否受到学术外因素的干扰等息息相关;计量评价相对客观、操作便捷,但由于过分依赖量化指标,往往忽略学科特征和个性化刊物及论文的差异,难以准确反映不同论文及刊物的实际价值,以致陷入“以刊代文”等简单化评价的“怪圈”。
晚近时期以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合”的评价方法,或者说以计量指标作为辅助手段的定性评价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然而,即使是同行专家的定性评价,也不能完全凭主观印象或主观判断,为了使定性评价尽可能避免主观片面和人为因素,同行专家评价时,也还是需要参考某些客观的量化评价指标,以使自己的评价结果与量化指标相互印证、形成互补。绝对地排斥一方而肯定另一方,都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根据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必须是二者的结合,而且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大同行专家评审的力度,以确保某些读者群和作者群都小,但却办得很好的高水准“小众学术刊物”不致因某些纯粹的量化指标而“名落孙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的同事们探索和遵循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成果产出增多,其中许多必然要寻找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据Web of Science等引文数据库的统计,最近五六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其中尤以科技论文的增长幅度给人印象最深刻,国际竞争的态势日益明显。
中国知网的同事们密切关注着这一发展趋势,他们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构建了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了掌握海外学者对中国学术期刊论文的使用情况,中国知网自2012年起开始编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CAJ-IJCR),其来源期刊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各国和地区。与之配套的还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CNKI-JIF),后者则主要反映学术期刊在大陆的学术影响力,这两个年度报告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来审视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编辑部、读者和学者全面了解期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编制,是一次真正的创新。在2012年以前,不仅我国没有,就是国际学术界也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
编制和发布年度报告的三年以来,起到的激励作用日渐明显。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的召开及相关数据的正式发布,体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数据分析表明,那些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刊物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均值与其他期刊相比较,每年都有较快增长,反映了这些刊物的持续性进步。
清华的同事们坚持“学术期刊的品牌评价是质量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价”这一重要原则,着重探索和制定引证动机分类下的学术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对学术文献的被引用情况进行基于引证动机、引证行为和引证态度的分类分析,关注同行学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对前人研究的客观评价意见,重新进行分类引文计量。他们把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这两个指标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综合考虑其他指标,进行一系列细化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这种具有定性评价特征的量化分析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被引文献对于推动同行研究和学科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和真实贡献。他们通过对数以万计的参考文献数据所做的分析,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参考文献定性分类方法。
2014年《年报》在以往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成功的经验,同时对指标体系中一些潜在的可能影响评价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地方不断修改完善。在对学科性质、评选范围、评选目标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诸多定量数据中探寻其定性评价属性,初步形成了旨在支持优秀论文评选的模型。该模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纯以被引频次评价论文的弊端,有助于提高专家评审时的效率、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并不满足各期刊管理部门对所属期刊的科学管理的需要,因此知网开发了一套可定制的评价指标,集成了专家在线评刊功能、自动统计和实时发布等功能的期刊智能化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共享中国知网特有的大数据,支持各行业期刊主管部门、期刊协会、行业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科特色组织评价活动,提高和优化了各管理机构的评刊效率。
2014年《年报》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期刊影响因子指标体系,用以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如坚持对期刊“综合影响因子”的计算,更加注重引证计量评价与期刊范围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提高各项指标本身的质量,使指标数据的适用性和客观性得到增强,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水平。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年报》听取了专家们关于进一步扩大统计源的建议,2014年统计源期刊以 Web of Science(包括 SCI、SSCI、A&HCI数据库等及会议论文集)为基础,扩增了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最终统计源期刊达到1.4万余种。补充来源期刊来自Elsevier、Springer、W iley、Emerald、Taylor&Francis、MUSE等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集团所出版的未被SSCI和A&HCI收录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和其他语种期刊。1年报根据各期刊的影响力指数(CI)的高低分别选出TOP5%
“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年报不仅揭示了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揭示了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数据表明,被评为TOP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均值相比较其他期刊逐年均有快速增长。以往入选的许多学术期刊中,有不少继续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显示了这些刊物的持续性进步或快速进步,如China&World Economy、《经济研究》等。通过遴选结果,学术界可以对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最新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我们对那些一直有良好表现或进步较明显的刊物表示祝贺,同时也希望成绩不够理想的期刊查找差距、分析原因、迎头赶上。
由于SCI数据库偏重于英文期刊,有些在国际学术界的表现并不逊于SCI期刊的中文期刊却未被收入该数据库,从而使这些期刊在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现行的科研评价中被忽视甚至受到歧视。通过年报的统计和遴选,揭示一批已经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可以为我国的学术期刊争取公平、公正的待遇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因此,《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引证报告》的发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科研评价指标,引导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更客观地看待中国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期刊领域的真实状态,避免盲目追随SCI。SCI论文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有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有把SCI论文作用单一化和绝对化的趋势,这对全面推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是不利的。靠单一的指标来解决复杂的学术评价问题,有时必然会造成结论的误差。而对国内中文期刊如果一概不加区分地加以排斥,长此下去,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通过年报的发布,可帮助我们正确和全面认识国内中外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寻找差距,促进其良性发展,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为了尽可能消除语言障碍,建议有条件的优秀期刊可以考虑实行双语出版。据我所知,国家社科基金也正在考虑逐步资助一批我国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外文学术期刊,但是,短时间内资助面可能不会太大。我们高兴地获悉,中国知网已经启动了优秀期刊双语出版计划,将遴选科技、人文社科各100种中文期刊的优秀论文翻译成英文对外发行,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最大的传播效益,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步伐。
《年报》作为刊物的一种评价方法,既然是一种开拓性和探索性的工具,就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另外,学术评价工具也总会有使用是否得当的问题。希望期刊界和学术界能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这一工具,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努力推动我国学术评价的健康发展。
《年报》的连续发布,在学界、期刊界已经引起很大反响,并将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发展及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一种新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总是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进行验证、不断修改,才能逐渐臻于完善。衷心希望中国知网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继续开拓创新,注意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特别是广大学术界对学术期刊评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因为社会和学术界的反映实际上也是定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评价是一种多元的、全方位的评价,无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希望继续关注指标项的完备,除了重点指标外,确保对衡量一个学术期刊优劣的全部因素都能进入同行专家的视野。另外,希望进一步扩大期刊源,把在国际上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其他期刊源尽可能多地吸纳进来作为补充,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评价。在期刊属性的划分方面,还需更多地听取专家意见和期刊编辑部意见,使分类更加科学、准确。
衷心祝愿中国知网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学术评价,为推动中国学术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10-11页,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