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2015-03-26 02:27刘秀娟李晓燕虞子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过刊科技期刊海洋

■刘秀娟 李晓燕 徐 雯 虞子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青岛市南海路七号 26607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数字化阅读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化阅读,科技期刊的发展也随之面临一场深刻变革,实施期刊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期刊发展的必然之路。

1996年,德国Springer公司正式推出全球第一个电子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开始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我国的数字出版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接近7000种[1];2010年,在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有59.2%的期刊拥有自建网站,初步实现了数字化。2010年1月,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业以后发展的重点是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期刊数字化建设进入繁荣时期。据统计,2010年我国期刊数字化整体收入已达到1051亿,4年间增长了近3倍,增幅远大于传统出版业[2]。

在期刊数字化出版如此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海洋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发展情况如何?是否也如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学术期刊一样在数字出版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本文对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现状进行了统计,并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1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现状统计

本文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等为数据来源,统计得到我国(国内)海洋科技期刊55种(含渔业、石油、工程等涉海类刊物),如表1所示。其中有中文期刊46种,英文期刊9种;SCI期刊4种,核心期刊34种。

我国的海洋科技类期刊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海洋刊物是青岛观象台于1930年创刊的《海洋半年刊》,共出版了10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洋科技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主要由学会、研究所(中心)、高校主办,还有一少部分由企业和出版社主办。其比例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研究所(中心)主办占比最高,达40%;学会主办(含联合主办)次之,占33%;其后为高校主办,占16%,其他则占比约10%。从地域来看,青岛出版刊物最多,有14种,上海9种,北京8种,天津6种,广州5种、杭州、大连、南京、舟山各2种,厦门、湛江、武汉、长春、哈尔滨各1种。按照学科性质分类,目前国内共有海洋学术综合类刊物16种,占全部海洋类期刊的29%;此外,渔业水产类刊物有9种,工程技术类刊物7种,地质、信息科普类刊物各5种,社科、气象测绘类刊物各4种,极地、石油类刊物各2种,药物类刊物1种。

表1 国内海洋科技类期刊一览表

图1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主办单位比例图

2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将办刊流程和成果信息发布有机整合,实现期刊出版内容、编辑流程、经营方式及编辑部内部管理的数字化[3]。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需具备几个要素:(1)具有独立的网站,功能齐全,更新及时;(2)具有完善的采编系统:实现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发行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化;(3)实现期刊内容数字化: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体现内容增值,实现数字化传播和资源共享;(4)实现多平台发布:不断开发新媒体发布形式,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化出版。

2.1 网站建设情况

构建自己的独立网站是期刊数字化建设进程的第一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建立门户网站,可以促进资源的整合,扩大对外交流,而且有利于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升期刊的知名度[2]。一个设计良好的期刊网站可以承载几乎所有有关期刊的内容信息和媒体形式,使之成为期刊内容信息发布、品牌推广和为读者、作者服务的综合平台[4,5]。

根据调查显示,国内55种海洋科技期刊中有36种建设了自己独立的网站(表1),其他34.5%的期刊没有独立网站或挂靠在其他网站(如主办单位网站、期刊导航网、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图2),说明我国的大部分海洋科技期刊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出版的重要性,拥有独立网站;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网站建设比例仍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各期刊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大体一致(表2),有50%以上的期刊提供了期刊的主要信息,如期刊介绍、投稿要求、下载中心、论文模版、版权转让协议、编辑部联系方式等等,为作者、读者投稿、了解期刊信息提供了便利;但甚少有期刊为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构建一个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仅有25%的期刊网站上开设了留言板功能,大部分期刊的信息传递仍以单向为主。甚至有一部分期刊网站缺乏管理和维护,网页更新慢,上传时间延迟,读者进入网站只能浏览少部分文章和投稿,网络利用率极低。

图2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比例图

表2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网站发布内容

2.2 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

具有完善的在线采编系统是实现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是许多期刊自建网站的主要目的之一。传统的纸质期刊其工作流程多依赖纸稿、邮箱与作者、审稿人、读者和出版社联系,各个流程缺乏连贯性,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而数字化的实施可以让期刊工作人员从这些繁琐、效率低下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期刊网络平台,将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管理及经营中的每个环节都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出版效率,实现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6]。本文研究发现,在所调查的55种海洋科技期刊中,有33种期刊拥有在线采编系统,占总比例的60%。其中使用率最高的采编系统来自北京勤云科技,占30.3%;其次为汤森路透集团的ScholarOne系统和北京玛格泰克系统,其余为知网、三才、编辑部以及其他科技公司研发的系统(图3)。

图3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使用采编系统类别

2.3 期刊内容数字化建设情况

期刊内容数字化主要包括期刊内容的在线发布、过刊上网、在线预出版等形式,通过网络传播实现期刊内容的网上发行,对于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1 在线发布内容

根据调查显示,在36种拥有独立网站的海洋科技期刊中,有33种在线发布了期刊的目次,可供读者免费浏览。这其中有31种期刊进一步发布了期刊的文章摘要,占33种期刊的93.9%;有23种期刊在线发布了期刊文章的全文信息,除4种期刊需要通过链接到Springer、中国知网数据库才能下载全文外,其他19种期刊均实现了OA出版(可免费浏览、下载全文),占33种期刊的57.6%。

由上可知,尽管国内大部分海洋科技期刊已经实现了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但数字化程度并不高,尤其在OA出版方面其重视程度不够。OA出版期刊全文,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浏览、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全文。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OA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7]。目前国际上已建立多个专门的OA期刊网站,ISI所收录的近6000种期刊中,有90%的期刊允许其作者将自己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电子文档存储[8]。而根据国内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统计的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461种在自建网站上实现OA出版,占总数的24.7%[9],与国外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

2.3.2 过刊数字化

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过去科研人员查阅文献多是到图书馆等地查阅纸质刊,或通过文献传递扫描,费时又费力,现在,各种专业数据库及网站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文献,传统纸质期刊的阅读率急剧下降[10]。对于海洋科技期刊而言,由于专业的限制导致其受众范围本身就比较小,期刊发行量也比较低,而印刷成本较高。数字化的出现给海洋科技期刊带来了机遇。很多期刊采取缩减纸版发行量,将期刊内容尤其是过刊在网上发布,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数据库冲击、纸版发行量减少而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扩大了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同时更极大方便了科研工作者,他们可以在网站上快速地阅览到最近一期或以往各期发表的论文,此外其检索途径也比较全面,省时省力。

因此,将过刊数字化,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已成为很多科技期刊的选择。本文调查发现,在36种拥有自建网站的海洋科技期刊中,除2种期刊目前功能并不完善之外,其余34种期刊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过刊数字化。其过刊发布的期数如图4所示。有47.1%的期刊网站发布过刊期数在50期以下,有53.9%的期刊在网站上发布了超过100期的过刊,而仅有3家期刊网站发布了200期以上的过刊,仅占8.8%。在这34家发布过刊的期刊中,有14种期刊的过刊回溯至创刊年,其他期刊网站的过刊均回溯至2000年之后。

图4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在自建网站上发布的过刊期数

2.3.3 在线预出版

在线预出版是指将已经接受录用的稿件在网站上预先发表。与印刷出版相比,它更新快、传播快、出版周期相对灵活,其论文的时效性也大大缩短[11]。目前在线预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在目次、摘要和全文三个不同层次实现在线预出版[9]。在线预出版的内容主要包括:发表期次、页码,定稿但无页码,已接收但未正式排版等几种。在本文所调查的55种期刊中,实现在线预出版的仅有10种,而已经定稿发表的仅有一种,即《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其余均为未正式排版的稿件。在未排版预出版的期刊中,可以提供全文的有5种:《海洋与湖沼》、《海洋学报》中文、《海洋学报》英文版、《海洋科学》、《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其他3种期刊仅提供了摘要信息,一种在“最新录用”栏目发布的内容非预出版内容,可能是因为该刊正处于试用阶段。总体而言,大部分海洋科技期刊对于预出版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在线预出版是加快学术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极大提升期刊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我国的海洋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优势,在自建网站上尽早发布优秀的科研成果,吸引优秀稿件。

2.4 多平台发布情况

在数字化时代,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不断改变,原本单一的平台发布形式已不能满足期刊发展的需要,实现期刊多元化、立体化的出版发行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主要依靠网站和数据库实现,出版模式比较单一。除各期刊自己构建的网站发布平台以外,还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库作为期刊发布平台。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期刊在多平台信息发布方面还比较落后,55种期刊中仅有两家设立了微信和ipad移动阅读平台,其他绝大多数期刊还主要依靠网站和数据库发行。在“一种内容,多媒体展现、多渠道发布”的数字化出版趋势下[12],改善原有单一的期刊发行模式,推广多元化平台发布,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实现期刊长远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研究可知,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有65%以上的期刊自建了独立网站,实现了编辑远程办公和出版流程的初步数字化,并实现了期刊在线发布、过刊的数字化,OA出版也获得一定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虽然我国的海洋科技期刊拥有独立网站的比例不低,但网站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功能单一,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服务功能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以及资金投入;第二,期刊的出版流程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多数期刊只是实现了投稿、审稿、编辑的网络化,出版和发行仍采用传统模式,并且各个编辑部采用的采编系统不统一,网络共享程度低;第三,期刊网上发布的内容大多只是对印刷版内容的再现,缺乏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增值能力低;第四,期刊出版发行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平台发布,以网站和数据库发行为主,资源分散,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共享。

3.2 发展建议

3.2.1 重视期刊网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的数字出版队伍

期刊网站是期刊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主要发行平台,对于扩大期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部分海洋科技期刊的网站都是由编辑人员自己维护,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网站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期刊主办单位、编辑部应加强这方面的重视,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国家也应建立专门的研发队伍、研究机构甚至设置相关专业,提供数字化信息技术,培养数字化建设所需的尖端人才。只有优秀的数字人才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数字期刊,要加大对数字化所需硬件设备、技术人员及相关条件的投入,同时应重视对网络编辑、经营和出版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营造良好的数字出版环境创造条件、储备力量[13]。

3.2.2 促进资源整合,建立投稿、编辑、出版一体化平台

我国大部分海洋科技期刊多分属于不同的研究机构,各自采用不同的数字出版平台,网络共享度差,且资源浪费。而将各个期刊整合在一个数字化出版管理平台上,编辑部均可在网络上实现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整个工作流程,在资金、人力、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专业资源,统一研发数字化技术手段,统一进行市场发行、经营,实现全面的数字出版。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编辑出版平台,能够将科技期刊资源进行集约整合[14],统一对数据源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提供增值的数字化出版产品。

3.3.3 打造契合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期刊数字出版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日趋成熟。各种新的科技期刊发布平台不断涌现,手机微信、博客及微博、云技术等正日益成为出版领域发展迅猛的新生力量。手机微信具有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强、受众目标明确等优点[15];博客、微博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多媒体性等特征;云技术出版可以集结大量资源数据,实现科技期刊资源的共享,并能节约出版运行成本,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广使用以上数字出版新模式,能有效弥补原本单一数字化出版模式的缺陷,促进我国科技信息多渠道快速有效的传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1]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96-299.

[2]孙昌朋.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2,1-58.

[3]孙远,朱晓红,喻伟.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初探[J].人民长江,2009,40(4):102-104.

[4]冯向春.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网络服务功能剖析[J].编辑学报,2008,20(1):76-78.

[5]胡政平.传统期刊网络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0,(4):52-54.

[6]申轶男,曹兵,佟建国,等.腾云科技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311-314.

[7]程维红,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J].编辑学报,2007,19(3):196-198.

[8]王昕,方立国,骆瑾.当前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9,(10):52-55.

[9]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49-655.

[10]董文革,王玥,刘谦,等.过刊数字化回溯与 PubMed LinkOut全文链接在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全文平台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20-526.

[11]徐会永.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J].编辑学报,2014,26(4):315-318.

[12]王炎龙,黎娟.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形态及新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57-960.

[13]王华菊,金丹,陈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现状及问题探讨[J].编辑学报,2011,23(Sup.1):9-11.

[14]李春华,丁迎春,周慧君.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8):157-160,188.

[15]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81.

猜你喜欢
过刊科技期刊海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国蔬菜》网站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