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山 刘振顶(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标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第2部分:调度中心系统技术要求》解析
王宝山刘振顶(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公交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采用先进的公共交通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通过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可靠和安全的服务。为保证快速公交车载子系统、场站站台子系统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控制通畅,需要建立统一的快速公交智能系统。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系列标准旨在解决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建设标准不一致及各子系统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规范的问题,进而为建设功能完备和性能优异的快速公交智能系统提供有效的指导。共分为七部分,分别是:《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2部分:调度中心系统技术要求》、《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3部分:车载信息终端及车载外围设备技术要求》、《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4部分:场站站台控制系统及外围设备技术要求》、《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5部分:调度中心与车载信息终端通信数据接口规范》、《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6部分:调度中心与场站站台控制系统通信数据接口规范》、《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7部分:公交优先设备与交通信号控制机通信数据接口规范》。标准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为《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2部分:调度中心系统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为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乌鲁木齐公交集团。
2010年1月,由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行业内专家组成标准编制组,确定了标准编制的原则和基本的内容框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进行了合理的工作分工。
2010年3月,标准编制工作进入初稿编写阶段。标准编制组相关成员分工协作,集中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的技术标准资料,了解国际上交通信息服务领域数据通信系统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了解相关的通信协议的研发以及应用情况。编制组成员还到国家有关机构了解其它领域数据通信协议应用层的相关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并与国内外相关技术专家反复研究和探讨技术方案。
2010年5月至12月期间,对标准的初稿进行了多次评定,各相关技术专家和评审人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采纳多方意见之后,本标准初稿完成定稿。
2011年1月至5月,本标准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进行验证,统一业务系统与中心网关信息交换接口规范,减少各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的工作量,得到用户和厂商的高度认可,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标准编制组成员针对验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在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后对标准初稿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升了本行业的建设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本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2011年5月,经过专家讨论将《快速公交(BRT)控制系统》与国家标准《快速公交(BRT)应用系统数据接口规范》调整为系列标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快速公交(BRT)应用系统数据接口规范 第1部分 调度中心与车载信息终端通信数据接口规范》更名为《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第2部分:调度中心系统技术要求》,调整说明详见标准主要内容。
2011年6月至10月,编制组针对新增加的内容,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展开了快速公交智能系统技术要求的专题调研工作。
2011年12月标准编制组形成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七项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
2012年2月至10月,标准编制组对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和处理,形成《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七项标准送审稿。
2013年3月18日,标准编制组织召开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七项标准专家讨论会,专家一致对调整成系列标准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提出了智能系统模块划分、标准术语规范性等意见。
2013年11月11日,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进行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七项标准送审稿的预审查,与会专家对标准的适用范围、功能要求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补充。
2013年12月4日至6日,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七项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该系列标准的审查。编制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术语修订、框架调整后,形成报批稿初稿,之后以函审方式进行了复审,修改反馈意见后形成报批稿。
本标准按如下的原则进行编写:
充分参考国际相关先进标准,符合中国国情,遵照国内现状,与现有国家标准协调一致;
标准文本符合GB/T 1.1—2009对国家标准编制的要求;
术语标准的编写必须符合GB/T 20001.1的规定,并与有关交通行业的术语标准协调一致,术语标准中的术语本身构成完整的体系结构;
分类编码标准的编写必须符合GB/T 20001.3及GB/T 7027的规定,同时与其他国家标准和交通行业的有关分类编码标准协调一致,对于相同的信息应做到互相兼容;
标准与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一致,尽量引用有关的专业基础标准;
标准格式统一,内容完整。
本标准描述了快速公交智能系统中调度中心系统的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调度中心运营调度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对基础信息、行车计划、配车排班、监控调度等的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2)调度中心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对场站显示设备、WEB网页及手机客户端等的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3)调度中心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对信号控制、车载优先设备及路口优先设备的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4)调度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对车载视频监控和场站视频监控的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5)调度中心数字广播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及时钟同步系统的技术要求;
(6)调度中心票务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IC卡管理、充值、数据采集、结算、统计等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7)调度中心的数据接口规范,包括业务系统的登录、注销、握手、消息订阅、取消订阅、车辆跟踪、车辆点名、人员签到或签退、短信、发车通知、行车计划的下发、设备状态上报、图像信息上传、故障信息上报以及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参数配置、系统升级、乘客服务信息、出行预测信息、车辆位置信息的发布和查询等。
(8) 各模块及接口规范的检测要求,包括检验的规则,检验的条件及详细的检验方法。
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系列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在快速公交智能系统行业没有标准的空白,满足了我国快速发展的快速公交系统对标准的迫切需求,显著提高了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标准化水平,为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大幅提升了我国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建设水平、集成速度和维护技术。
本标准的发布,将规范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建设,加强市场准入管理,限制功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高、应用效果差的低水平系统,避免行业的低水平竞争,也有利于促进技术成果的共享与技术交流,提高公益性技术的共享程度,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行业研发技术能力和工程设计实施能力的整体提升,有效地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本标准的实施,解决了快速公交智能系统行业内由不同厂商承建的子系统功能不对应、接口不统一、集成周期长和集成效果差的问题。本标准的实施将显著提高快速公交行业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减少系统的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能够使公交企业及系统承建方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功能的丰富和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快速公交产业的相关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快速公交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可带动快速公交智能系统销售收入约15亿元。据初步测算,执行标准化规范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水平,平均大约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5%,缩短工期5%,可每年减少因产品、系统和方案设计验证不足产生的成本300万元以上。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智能交通发展: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健全技术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范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装备的产品标准;建立新能源车辆性能检验等技术标准;制定公共交通运营的服务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公共交通技术政策,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根据指导意见中“鼓励智能交通发展”和“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的要求,编制组以适用性、可操作性为目的,进行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标准研究和编制。
(1)组织措施
编制组计划在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的指导下召开3~5场宣贯会,邀请行业内主要单位,充分宣贯标准的编制目的、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通过宣贯会将标准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2)技术措施
为了标准的有效贯彻和实施,计划做如下技术准备:
● 编制标准实施指南,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指引。
● 建立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的检测平台,为相关产品提供检测手段。
(3)过渡办法
标准编制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子系统单独进行标准化约束,各子系统间的接口规范也相对独立,标准实施前后不存在技术或管理的鸿沟,因此可以分系统、分模块逐步完成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标准化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