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蕾
(泰州晚报,江苏泰州225300)
打开展示本地历史文化一扇窗
——《泰州晚报·望海楼》副刊特色解析
□谢蕾
(泰州晚报,江苏泰州225300)
综观各大城市晚报副刊版面的栏目设置,《新民晚报》也好,《羊城晚报》也好,《扬子晚报》也好,各家副刊有各家的特点、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者不同、作者不同、编者不同,各地方晚报副刊定位自然也不相同。《泰州晚报》的副刊《望海楼》虽起步较晚,但已初现个性化风格和地域特色,该栏目立足泰州、服务泰州,打开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扇窗。
保持晚报副刊魅力,突出副刊的地域特色。魅力,这里指风格、韵味,有了风格、韵味,也就有了魅力。一张成熟的都市晚报副刊,应“副刊不附”,应有自己固定的广大读者群。一个成熟副刊的栏目,应打造成这张报纸的名牌栏目。《泰州晚报·望海楼》在地方特色和风俗上找到了突破,泰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泽国和千年古韵孕育了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人文景观,有着极其独特的乡土风貌、民间风俗及人文特色、文化积淀。这些正是《泰州晚报》副刊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
只有突出副刊的地域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泰州晚报·望海楼》栏目的目标定位准确,栏目设计清晰。“人物”钩沉本土名人,倍感亲切;“文苑”发表本土作品清新自然;“风土”叙述本土人情,如数家珍;“世象”展示大千世界,引人入胜;“晚晴”关注老人世界,生动活泼;“收藏”挖掘泰州文物,底蕴深厚;“画廊”陈列本土书画,琳琅满目。
不少文章内容颇具地方特色,致力于捡拾、展示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地域风貌和泰州历代先贤。有些高质量的文章亦颇显文学功底,能够唤醒读者对泰州文化风俗和历史的久远记忆。例如:《胡瑗妹夫潘及甫其人其事》,高港古称柴墟,有“江名区”之美誉。水秀文昌,地灵人杰,北宋潘氏“二世八进士”堪称千古传奇,读来令人津津有味。《永记蔷薇花》《望穿秋水的马兰》是两篇乡土味、文学味巨浓的好作品,诗意盎然,别具一格。地域性特色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善于发现草根作者,保持稿源多元化,有利于副刊地域特色的建立。
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着眼于副刊的本土化。在文化界有句很有名的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副刊而言,越是地域的就越是全国的。在笔者看来,挖掘不尽、历久弥新的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地市晚报副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本地区的城市居民,副刊有责任帮助读者发现自己家乡风物之美和人情之美,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人物和人文底蕴。本土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确是地市级报纸副刊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潜力所在。
从读者的心理出发,副刊就应贴近读者,着力把当地社会最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突出地方特色,就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真实细致地反映当地民俗风情,这些都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泰州晚报·望海楼》在这方面可圈可点,成了文化泰州建设的生力军。泰州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制史,泰州多姿多彩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例如,《陈志纪:敢于谏言的清代乡贤》一文,叙述了清初陈志纪忠于职守、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怕得罪权贵,后被流放到边塞,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为满汉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贡献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凸显副刊的时代特色。副刊毕竟姓“副”,跟正刊有很大的不同,是以文学的方式,艺术地、形象地、深度性地表现现实。这就要求副刊编辑善于发现和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除时刻关注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活动外,培养和建立一支稳定的本地作者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利用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加快副刊专刊化及新人新作的发展。众所周知,副刊专刊的品牌效应不可忽略,除了与正刊共有一个总报名外,许多副刊专刊有着自己的专有品牌,它们经过长期积累,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泰州晚报·望海楼》开办的“人物”、“风土”等栏目致力于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力度和形式灵活,版式多样化,开办的栏目切合实际,如介绍本地文化知识的乡土风情、地方风物、民间传说、历史渊源、旅游名胜乃至本地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老城老街老巷等等。这样,对读者而言,既可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又尊重了当今的文化感觉。
此外,副刊还可与本地区文化资源相结合,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既有时代感又洋溢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好作品。如何去翻新、包装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泰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泰州晚报·望海楼》既为泰州文化的留存、传承、发展在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又伴随着泰州城市改造,记录历史符号、文化符号,如名人故居、老字号、老行当等带进人们的视线,《泰州晚报·望海楼》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