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爱香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河南 许昌 461000)
时政新闻是地方广播电台“新闻立台”的基础。依据传统的观点,时政新闻报道的主体多是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社会精英等,普通百姓往往鲜见踪影。近年来,民生元素的呼之欲出则扭转了这一局面,使得新闻报道的理念出现了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倾向,并渐渐成为一种主流。其实,在许多时政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涵盖着民生元素。通过记者对新闻的把握和敏感,同样可以做出一道民生新闻的大餐,体现对百姓民生的感同身受和直接参与,让时政新闻为百姓所喜欢。
时政新闻讲究的是时效性和新闻性。尤其是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更是要求记者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在得知新闻线索后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抓最为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受众想听、乐听的新闻主题。2015年4月5日,许昌市在烈士陵园开展首个公祭日活动,市里“四大家”领导悉数参加。如果简单地按时政活动播发,事件的内涵可能得不到深入挖掘。许昌电台“许昌新闻”除了做好一般的时政活动报道外,又提前策划,做好深入报道,通过采访出席活动仪式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烈士家属和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复员战士,多角度、多层面、多批次报道社会各界对公祭活动的认识、理解,既拓展了听众对公祭活动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知,又丰富、活跃了新闻节目。假如根据过去的报道习惯,仅仅播发一条时政新闻,肯定难以取得这样的宣传效果和轰动效应。
作为地方广播电台,很少报道重大时政新闻事件。即便是在报道重大时政新闻事件时,也要善于运用平民视角,多从平民的角度观察事态发展,分析事件的原委,及时反映群众心声,正确地引导舆论。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立刻会在事件发生地及周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冲击波。群众中的目击者,通过人际传播渠道,使各种信息真伪交织,虚实难辨,特别需要媒体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进行解释和报道。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敷衍塞责报道了事,既不能满足大众的知晓欲,又不能以正视听,还极有可能对社会上风行的流言蜚语推波助澜,错失舆论引导的先机,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各个地方都在大搞项目建设,有关招商、项目开工的时政新闻屡见不鲜,在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占据了很大分量。如何将这类时政新闻炒鲜、做活,报出新意,让听众喜闻乐见,则是一个新话题。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年6月9日,禹州市与河南森源集团正式签约,将合作建设百亿元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年发电13亿度,每年节约标准煤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许昌新闻”在报道时,从群众对此项目的认识,受欢迎程度,项目将会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房屋搬迁中政府的补助,群众为了千秋大业舍小家顾大家的行动等娓娓道来,既使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有效扩张,又很好地吸引了听众的耳朵。这条新闻编发后还受到了市里主要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要摒弃传统的报道模式,引入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更多更好地运用平民视角,提炼、放大民生元素,使之鲜之又鲜,活之又活。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在报道时都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让记者从幕后走向幕前,从“置身事外”到“关乎其中”,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报道者,更是作为媒体的代表直接发声。这样的时政新闻可听、看感、可想,自然就吸引住了受众。
近年来,大量民生新闻节目的涌现让一般性时政新闻从高高的主席台上走了下来,也倒逼着时政新闻的报道从角度、语言、标题等方面不断改革,内容更贴近听众,语气更清新通俗,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比如,在报道方式和叙事方式方面,增强新闻事件表达的故事性,设置悬念,吸引听众;在播报形式上,借助热线电话、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加强和听众的融通、融合,尽可能地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如此一来,更便于让时政新闻找准切入点,把握焦点,打造亮点,强化看点,使之严肃不失活泼,板正不失趣味,以新颖的形式,全新的面貌,时时给听众带来新的收获。
新闻是“易碎品”,而时政新闻更是“易逝品”。然而,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准确把握时政新闻的主旨,深入挖掘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元素,作为“易逝品”的时政新闻同样可以成为作品乃至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