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应坚持四个原则

2015-01-30 16:26□李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舆论监督党报

□李 云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舆论监督应坚持四个原则

□李 云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是增强新闻媒体战斗力、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时候,对于新闻媒介来说,舆论监督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新闻作为时代跳动的脉博,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舆论监督又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下,舆论监督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服务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舆论监督主要是在媒体上通过揭露、批评、呼吁等手段,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扶正祛邪、反映民生。党报开展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党的总的工作大局基础上,各级地方党报的报道内容各自不同,舆论监督亦然。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必须紧紧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统一,必须紧紧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依据需要安排报道内容。

舆论监督对社会腐败现象、违法乱纪行为、歪风邪气予以揭露和批评,既维护了公众利益,又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有能力克服消极现象。此举一是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声誉,树立了党委政府的形象,二是为开展中心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支持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积极寻求各方支持

舆论监督,不是包打天下,不能“孤军作战”。党报毕竟不是行政机关,不能对某一问题或现象下文件、作指示;也不能像司法机关那样当“裁判”,断是非;更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者。尤其就一个地方而言,地域的局限,亲戚、朋友、同学、同乡、上下级、关系单位,无不使批评报道举步维艰,以至不少的批评稿件毙命于萌芽中。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从消息到言论,从报纸到广播,从文字到图片,都不乏很有分量很有质量的批评性作品。关键的问题是,党报的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求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一张党报的舆论监督只有得到了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才说明这种监督真正监督到了点子上,打中了问题的要害,是给党委和政府帮了忙。

寻找这种支持,首先是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其次是纪检、监督和行政执法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是开展政策性监督的坚强后盾,他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这样一种角色,既支持报纸开展舆论监督,又要认真解决舆论监督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寻求社会合作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作为新闻报道中难度最大的舆论监督,准确性则尤为重要。因为,舆论监督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可信度,关系到被批评的对象是否能够接受,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报的评价和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舆论监督,看似是新闻单位自身的事情,其实成功的批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合作过程,需要社会提供信息,需要社会帮助形成新闻作品,新闻作品又反作用于社会。

舆论监督首先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要用新闻事实说话,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舆论监督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同时,新闻媒体在从事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自身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公众和各方面的监督。而作为“是杂家不是专家”的新闻记者,这个时候,寻求各专业部门的合作便显得十分必要。新闻单位与本地区的社会性合作:其一,与领导机关的合作,包括党委、政府,包括人大、政协,或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或是配合他们去做,或是联合他们去做。这样开展舆论监督,既可方便调查采访,又可避免见报后的种种纠缠;其二,与执法部门的合作,主要采取配合和联合两种方式;其三,与被批评者上级主管部门合作。事后遇有麻烦,主管部门亦直接处理,不会更多地牵扯新闻单位的精力。

广大群众的参与使党报的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一张党报,应该对这个地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这张党报的舆论监督,也应该与其它的宣传报道一样,是全方位广泛性的监督。而党报要做到全方位、广泛性的监督,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真正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我们的舆论监督才有“千里眼”、“顺风耳”,才能把全社会的监督请“进”编辑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成党报的舆论监督。

敢于触及热点、难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热点、难点。出现这样那样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不可怕,更不应当回避,而应当想方设法去纠正它、解决它。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和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对各种矛盾现象应大胆面对,不能采取掩耳盗铃的做法。要敢于触及热点问题,敢于开展舆论监督,是现实的需要、读者的需要、稳定的需要,也是发挥党报的权威性、战斗性,提高党报质量的需要。

实施热点、难点舆论监督,要注意选择好“点”、把握好“度”、分析好“质”。选择好“点”,即,抓住领导机关、领导部门工作的难点;抓住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共同“兴奋点”;抓住经过积极工作可以解决的问题。把握好“度”。度,包括数量、时间、讲话的分寸等等。一个时期之内,触及多少热点:一个热点问题,做多少文章;一篇文章当中,话讲到什么程度;文章写成之后在什么时候发表,都应该有所讲究。分析好“质”。就是通过对某一热点、难点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和有关部门认清热点、难点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

对于涉及大局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务必要慎重,绝不允许盲目蛮干,更不能人云亦云。这里有几条原则必把握: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党和政府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暂不涉及。不允许脱离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能力,扩散热点、难点,加剧矛盾;二是化解疏导原则。出发点必须明确,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批评丑恶,张扬正气,化解矛盾,疏导情绪;三是服务原则。这是双向的,既为党和政府服务,又为人民群众服务。这里的关键是找到两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四是易简勿繁、宜小勿大原则。热点、难点,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积攒而成。一旦形成倾向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靠一两次会议一两个办法解决。舆论监督的宣传引导功能又是有限的,这种情况提示我们,要在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在一些稍加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上,在一些个别单位个别人、不影响大局、不会引发大矛盾的问题上,开展舆论监督攻势,并逐渐达到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的最终目的。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舆论监督党报
走近内心走向爱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十八大以来反腐制度化研究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