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挖掘经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2015-01-30 16:26翁灵娜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群众经济

□翁灵娜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0)

转变观念挖掘经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翁灵娜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0)

经济新闻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新闻类型之一,《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由于经济新闻包涵大量的经济形态信息,反映经济生活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势,存在多重变异性与多样性,经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就不同于其它类型新闻,更要注重深度剖析和冷静说理。当前,有些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类媒体还不能全面认识经济新闻的重要性,在报道中存在思路不畅、模式呆板等问题,高度重视、全力改进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已经十分必要。

经济新闻采编报道存在的问题

采编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刘海奇曾经说:“美国新闻界对经济类新闻报道的记者要求是必须具备二级经济师资格,这一标准在我国范围内还不能达到。”在当前新闻队伍中,采编人员经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都是“半路出家”,或者根本不懂经济常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闹笑话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一部分记者,在工作中纯粹就是为了报道而报道,为“赚稿分”而报道,不懂得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经济形势、思考国家经济活动,更不能准确把握经济走势与经济环境变化,深入地进行经济分析,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无内涵、无启发、无价值,意义不大。

采写过程存在观念偏差。一是存在过多追求“专业”的观念偏差。不管是电视经济新闻类节目,还是报刊的经济新闻栏目,很多报道陷于“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新闻,外行不明其因,内行没有兴趣看”的困境,不能吸引大量观众与读者,难以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深究原因,是因为这些经济报道过多追求所谓“经济专业性”,与多姿多彩的经济生活相脱节,报道模式过于经济专业化。二是存在过多“政治化”观念偏差。有些经济新闻过多“讲政治”,花大量篇幅报道领导讲话,忽视了“经济点”的介绍和挖掘,失去了经济新闻的“本色魅力”。三是过多集中在传统产业的观念偏差。有些经济报道过于集中在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与分析有所忽视,有些报道,尽管涉及了新技术与新知识,但报道模式过于单调与枯燥,没有理性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阅读兴趣,压制了经济新闻的生命力。

与社会和群众存在“距离”。与一般类新闻相比,经济新闻有其与身俱来的局限性,没有时政新闻的重大性,没有科技新闻的知识性,没有社会新闻的趣味性,没有文体新闻娱乐性,再加上,经济新闻内容行业性强、形式较为固化、一些数字和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等,人们大多不易读懂。因此,经济新闻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要做到人们想看、爱看,乐于去读。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新闻的记者必须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了解社会和群众的需求,熟悉群众的阅读习惯,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新闻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而现实中,很多记者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和群众还存在一定“距离”,这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和社会认同。

挖掘经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熟悉市场规律掌握方法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指导着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因此,要做好经济新闻,首先,一定要深入市场、熟悉市场,善于捕捉经济新闻的亮点。只有认真研究市场,了解市场,掌握市场,才能从生产方面、消费方面、流通方面、政策方面、措施方面、群众的反映方面,及时发掘经济新闻的闪光点,抓到生动活泼的新闻“活鱼”。其次,要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看待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将市场的概念深植于脑海,进行观察、分析、解读和预测,掌握好这个方法论,以不变来应万变。

加强经济政策与知识学习。经济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经济知识,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更要善于应用经济政策和经济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一要学习好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术语;二要学习研究当前的经济政策,掌握经济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目的及实施重点等。只有拥有较高水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熟悉经济政策,才能在变化莫测、数量众多的经济现象中抓到重点、占据主动,探寻规律,写出有分析、有深度,具有较高的客观性、概括性和导向性的经济新闻,获得读者的认可和青睐。

重视经济新闻的社会性。经济新闻应该生动反映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阐述其中的经济意义,逐步实现经济新闻的社会化。

一要拓宽视野,增强广度,丰富经济新闻题材。可以结合人们关心的经济难点与焦点问题,站在宏观层面,发挥理性思维,进行深层次报道。不再局限于报道工、农、商业和大型企业,还可将报道领域拓展至重点工程、管理服务、小微企业,延伸到消费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深入研究价值规律和市场秩序等。凡是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事情,都能从经济视角予以阐释、研究与发掘,以经济新闻为载体来观察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另外,经济新闻不但要涵盖经济建设与经济生活的全面内容,还要密切关注新的经济动向,寻找新的报道亮点,充分利用经济与政治、社会、生活的边缘性,加深经济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二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生活。再好的新闻报道,如果脱离了人的活动,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新闻报道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人的活动。注重在新闻中写人与企业、写人与经济活动,确保经济新闻不单只表现枯燥的数字,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但要表现物化,还要全面结合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等对待人与经济,表现人的思想因素,表现人与经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自新闻视角展现人的存在,在人的需求基础上做好经济新闻报道。还有,记者应该站在群众立场上,深入了解群众生活,准确掌握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将大量实用性与服务性强的信息展现在普通群众面前,将笔触更多地放在衣食住行医等经济方面,而不再只是发挥单纯的宣传作用,不管不顾、自说自话。

三要突破传统,实事求是,不断创新。要创新写作技巧,发挥“立体再现”的功能,让经济新闻充满活力。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更多地描写动作,多用动词,尽量减少平铺直叙的篇幅,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应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式等。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分析经济现象,善于选取新闻素材,发挥感人细节的作用,再现人、事物和写作思想,进一步渲染文章的主题。

重视新闻语言的艺术性。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缺乏趣味性,表现形式过于僵化,经济术语晦涩难懂,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要保证经济新闻的质量,就一定要认真研究数字的应用,可使用联想、对比、反衬等方法,让枯燥的数字产生内在的联系,从而变得生动、有趣,让人感觉亲切。要更多地运用形象性语言、俚语、俗语和口语,让语言更贴近群众生活,也更具有人情味。同时,为保证所涉及对象具有鲜明的形象,还可以考虑使用人们熟悉的诗句、名人名言与成语,保证经济新闻拥有较强的感染力。总之,板着脸孔的说教,谁都不愿意接受。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让读者理解与掌握,取得读者的认同,经济新闻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经济新闻也才能人人想看、人人爱看。

[1]赵磐.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四忌”[J].法制与社会.2010(16)

[2]熊浩宇.媒体经济新闻报道之我见[J].创造.2011(03)

[3]王国栋.经济新闻报道要力求鲜活[J].学习月刊.2010(12)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群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