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报标题“悦”读率

2015-01-30 16:26田云兵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党报生动语言

□田云兵 程 波

(三峡日报社,湖北 宜昌 443000)

提高党报标题“悦”读率

□田云兵 程 波

(三峡日报社,湖北 宜昌 443000)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纸媒如何突破?“增强可读性”是重要的路径。特别是党报,首先要从标题上“破题”,真正做到“准确而不偏颇、具体而不空泛、鲜明而不模糊、生动而不呆板”。

做好“减”法,让读者轻松阅读

“党报死就死在标题”,这是市州报一位老总编辑发出的警示。然而,多少年过去了,几乎还是如此,没有多大变化。

与都市生活类报纸比,党报的标题“楼层”高,大多为“两层,多则“四五层”;有时候主题成两行,多达40多个字。这样的标题形似海带,被称之为“海带标题”。如此之长的标题,哪个读者愿读?

减层数,多做一行题。从受到热捧的新媒体不难看出,单行题已成为网络编辑制作新闻标题时所采用的主要形式;什么人+什么事的主谓结构则是基本手法。一行标题,易读、易懂、易记。传统纸媒多行题多,单行题少,完全可以“退多进少”,主动适应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

其实,对于编辑来说,这样做难度更大,这就和写新闻一样,越短越难写。难度越大,就越需要功底,需要耐心。编辑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积累和养成。

近几年来,湖北《三峡日报》举办了三次“如何改好标题”研讨会,引导编辑增强制作标题的意识,提升制作标题的水平,效果明显。该报已连续3年获得湖北新闻奖好标题奖。

减字数,多做短标题。心理实验证明,人的眼球转动是在移动视线。如果阅读时眼球转动,那是看不清字的。在眼停的状况下,六七个字的标题可以一目了然,而标题越长,眼停的次数越多,阅读也就越累,这可能就是读者不爱读长标题的原因。

让长标题短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是总编辑指导思想要明确,要对长标题说“不”;其次是要从标题生产的源头抓起,引导记者写短标题;再次是授权编辑“砍”长标题,改变“标题长就转行”的陋习。

如果再铺以“月评月奖好标题”活动,必将出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局面。果真如此,党报之大幸也。

做好“加”法,让读者愉快阅读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这是读者阅读的基本规律。任何一条新闻,有了好的标题,就能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甚至拍案叫绝。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的回答是:多用动词,多用俗语。

加动词,标题就会生动。标题要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

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可见,制作标题,选用最确切、最有个性的动态语言来表达是多么的重要。常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制作标题来说,也可以“一字抓住读者心”。

编辑要多用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有形有声的一个字,就能让整个标题都“动”起来,去激起读者心灵中的“千层浪”。

加俗语,标题就有灵气。“话需通俗方传远”。写新闻讲究通俗,制作标题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把标题做得玄而又玄,做得离奇古怪,令人摸不着头脑。像报纸刚开始用“给力”、“拍砖”、“吐槽”等网络语言时,就受到了读者的质疑,有老干部甚至打电话到编辑部“纠错”。

其实,无论是高端读者,还是普通读者,只要是通俗的语言,大家都能读懂,有些群众语言甚至还能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制作标题时,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这样就能达到“明白如话”的效果。

像《三峡日报》曾经刊登过的新闻标题《负担减下去,农民笑起来》、《台上讲得流泪台下听得泪流》等标题,没有什么文采,但仍然很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群众语言虽然没有书面语言那样的典雅、庄重、精练,但却朴实、通俗、生动。有时候,记者所写稿件中,其实就隐藏着生动的群众语言,但就是提不到标题上来。这种时候,编辑就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沙里淘金”。有时候,编辑“绞尽脑汁”想出的标题,可能还不如文中隐藏的群众语言生动。

做好“除”法,让读者喜欢阅读

“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一则好的标题,不仅可以提升新闻的“含金量”,还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的“悦”读率。

对于党报的编采人员来说,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关键是怎样落到实处。愚以为,只有让读者先喜欢上标题,继而才能喜欢上整张报纸。

除庸懒,让能者当编辑。西方媒体,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高级记者才能当编辑。乍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一个记者都没当好的编辑,怎么去修改别人的稿件呢?这的确有点勉为其难。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又确实存在。还有一种情况,编辑有能力,但就是没动力,懒得去修改稿件的标题,记者写多长,就发多长。除非版面装不下,才偶尔“削足适履”。

对于存在这两种状况的编辑,应该调整岗位,让他们先去当记者,成熟后再调整到编辑岗位,这是最科学的办法。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要想提升标题质量,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除陋习,让政策来驱动。不重视标题,应该说是大多数党报的“陋习”,不知这样说是不是有些过分。应该说,这种传统习惯难以改变,还是认识上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就难以破解这道难题。

让能者当编辑,并不是唯一的办法,还应该铺以政策驱动。如今,几乎所有报社都是计量考核,这就难免会出现“量优质次”的结果,尤其标题生产更是如此。

有什么办法鼓励编辑记者重视标题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办法。编辑部应当专门设标题奖,每月评选一次,给予奖励。当编辑觉得改好标题“物有所值”的时候,就不用“反复强调”了。

还有一个笨办法,要求编辑所编的版面,必须有30%的标题是改动过的,否则,版面降级一等。实验证明,任何好的制度,如果不与利益挂勾,就难以落实。

但愿党报标题很快活起来,希望编辑同志且行且珍惜。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党报生动语言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语言是刀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我有我语言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