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1-30 15:03王资博
中国出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出版业跨界数字

□文│王资博

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王资博

[摘 要]在我国出版强国战略运行的进程中,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彰显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数字出版使得出版业的编辑、印刷与发行等的界域日趋模糊,方兴未艾的出版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崛起。文章以扎实推进出版强国建设为旨趣,针对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做了具体分析,进而从以内容数字化为引领、以平台渠道创新驱动、以业态刷新拉动、以多业兼容推动等维度提出了加快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实现内外优化耦合的策略。

[关键词]出版融合 数字出版

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问题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前沿问题。2014年2月,国发〔2014〕10号文件强调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这就确立了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风向标。2014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揭示了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起点。同时,出版业与关联产业加速融合,拓展了其跨界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因此,基于现状和问题,深入探究加快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国坚持人力先行、技术力支撑、物力依托,积极推进出版业跨界有机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态势,引领了产业新潮。

1.人才跨界融合发展:科学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是以打破产业边界、糅合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一是出版业科技教育、职业培训及协同创新、人才整合等使经验型、专业型出版人才向知识型、综合型出版人才发展,其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如2014年以来读者出版集团的“飞天社”与“科技社”实现融合发展,形成了“图书出版人+电子音像出版人+网络出版人”的“立体式大出版”人才融合发展模式。二是复合型的内容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不断进入出版业,数字出版专家、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关联领域技术专家融合成一支出版大军,这成为全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高素质的出版人走向更广阔的跨界融合发展空间,他们将目光瞄向了出版业与教育培训业、信息产业、影视业、金融业、体育业等产业乃至与公共文化服务等的跨界融合发展,数字教育、网游动漫等逐渐做得风生水起。就主营业务而言,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涉足了影视、金融,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涉足了数字教育,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涉足了电子商务,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涉足了体育,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涉足了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北京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涉足了数字视频等。

2.技术跨界融合发展:科技互融互渗,生产资料科技含金量提升

技术跨界融合发展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先导。生产资料的质量特别是科技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够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以及能够加工成什么样的产品。科技已深深融入出版创作、生产、传播和销售、消费中。出版科技化亦有变“散乱”为“关联”、化单效为多效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出版业持续增长。随着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机器类通信(M2M)、网络传输、支撑软件、物联网应用及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全面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庞大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效应。出版科技化的发展创造出高效率的生产手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出版经济的发展。当前,出版业跨界融合呈加速推进态势,出版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增强了产业装备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科学,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空间技术、图像传输技术、数字转换技术、仿真技术等技术互融互渗,在出版创意、出版服务、出版发行上发挥出巨大作用,促进了出版业的产业链延伸。显然,蓬勃发展的数字出版使得出版业的编辑、印刷与发行的界域日趋模糊。而数字阅读器、O2O、移动APP、微博、微信等出版传播形式兴起,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使得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产业走向融合发展。

3.产品跨界融合发展:劳动对象日新月异,数字出版产品更加出彩

在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进程中,以材料变革为例,有机材料、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感光材料等复杂、先进材料得到运用,从而推动电子出版产品、新型出版工业品等不断升级换代,并刷新了出版业态。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国内几大互联网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开发各类云平台,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杀毒、开放数据库等资源服务和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使数字渠道和平台大放异彩,数字产品璀璨夺目,多媒体印刷读物(MPR)、电子书包、数字艺术品、数字音乐、手机出版物、数据库产品等精彩纷呈。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文学作品在出版业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显然,出版业劳动对象的这种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这一切又都是出版科技化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一句话,由于出版科技融合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出版科技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寻找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找准依据。当前,其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出版业生产、研发、传播、消费和延伸等环节。

1.主流数字出版物占比小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前沿。在全球视野下,国外数字出版物产业已经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在大中型出版企业中的比重蔚为壮观,如爱思唯尔2014 年度数字出版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2%。反观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依然滞后,尤其是主流数字出版物及服务占比小。按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2014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13 年我国出版业中作为泛阅读物之手机出版物收入占数字出版业的22.82%,作为主阅读物之数字图书、期刊及报纸收入占比仅有2.43%。

2.出版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文化产业经济竞争的内容包括产品内容创新、科技创新、手段创新等的竞争。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应在产品研发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一一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是出版创新的核心,然而出版研发的推进仅仅依靠文化人的创造是不够的,更需要科技人创造便利的条件,从而加快促进创新产品的产生。必须看到,我国研发型出版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配套科技和资金跟不上,研发人才短缺,成果转化也面临瓶颈,研发动力明显不足。这就亟待基于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出版业龙头企业+关联产业企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式企业集群,合力提升研发规模和水平。

3.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不够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一些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方式是老一套,花样太少,自然满足不了群众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亟待融入数字化、移动化等时尚元素。尽管例如中华书局的“中华古籍经典数据库”已经将“二十四史”等实现了数字化,但我们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提供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并未及时全面跟进。显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出版产品服务和科技的融合度不高,缺乏产品技术创新、活动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创新。例如,大多数图书馆机构仍沿用旧的方式和手段向群众提供服务,这些场馆被动等着群众“走进来”,电子文化资源“待字闺中”。传统图书出版物更新速度慢,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科普技术没有改进,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声光电、多媒体、数字化等出版科技应尽速叠加应用,以求发挥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等效应。

4.出版消费潜力有待发挥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可以说,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追求时尚、讲求个性的现代消费阶段,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在现代科技文化需求、渴望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更丰富精神文化素养的时代即将来临。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衍生出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和文化业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已经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出现了数字出版业,成为争取客户的重要业态。网络游戏业从无到有,成为数字出版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经营、数字娱乐等现代的新业态,都与出版科技化紧密联系。然而,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4.7万亿元,但现在仍存在3.66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因此,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下的各类消费新业务和新业态有待持续有序开发。

5.行业综合竞争力需提升

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链融合发展、价值链延伸上走在了前列。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时代》杂志,英国的查尔斯沃思集团公司等在运用数字技术做附加服务、增值服务上成为范例。我国还处于“大出版、弱传播”的格局。我们亟须解决高科技投入不足、出版传播综合创新能力低、出版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大力推进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实现技术开发方、内容集成方、渠道提供方、平台运营方、终端生产方、版权增值服务方、关联产业方的“融合式共赢”,构建引领全球的行业标准和竞争链条,在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占领先机。正因为行业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出版业与信息产业、影视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三、加快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业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出版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将其视为出版现代化的主导性力量之一。因此,我们要始终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确立出版科技化核心理念并综合施策,扎扎实实加快我国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步伐,以实现业内业际优化耦合。

1.以内容数字化为引领

内容是根本,“内容为王”是持久的主题,内容数字化是整个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数字出版物是出版现代化的产物,是出版物体系中高层次的产品形态。传统出版物转化成数字形态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便提升其满意度和忠诚度。数字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但它只有在同内容资源的结合时,才会变成现实的强大生产力。我们要以内容数字化为纽带,改进出版流程、采用数据化生产、完善全媒体资源管理,创新数字化出版产品,这不仅是内容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出版服务模式提质增效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出版生产力的转变过程。要增加研发投入,以高新数字技术支撑出版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形成和提升“互联网+”下出版业的现实生产力。

2.以平台渠道创新驱动

在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中,以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渠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水平,离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出版新体系,科技创新驱动背景下出版业平台渠道的现代化,是整个出版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构建现代出版产业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出版业应以高科技为基础,重视平台渠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出版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推进现代科技与出版产业的融合,促进出版内容资源优势转变为出版产品优势,加强平台创新和渠道开拓,形成比较优势。一是搭建出版云平台,汇聚整合重要出版活动、出版展示、出版培训、出版物阅读、出版物保护等数字化资源,提供全天候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促进出版业与电商行业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出版业提供专项服务,如推动版权在线交易等服务。三是促进出版业与虚拟书店、实体书店、休闲娱乐、缩微景观融合发展,打造多功能的出版消费场所,提高展陈水平,同时释放微博微信营销效应,吸引客户群,拓展消费圈。

3.以业态刷新拉动

立体多样是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基本追求。新的出版业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致使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结构和产业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掌握和用好尖端技术,产出新产品、新服务、新品牌、新样式、新业态、新载体等,用之于民。研发每前进一步,出版就更进一步,业态就刷新一次。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要培育一批新范式、新业态出版企业,聚焦出版设计、研发、数字化服务。要纳入用户需求考量,推出移动阅读、数字印刷、慕课教育、数据分析、发布服务等与时俱进的出版业态,以求适销对路、引领科技潮流。我国出版企业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人口状况和公众的实际需求提供实用型出版产品和公共服务,由此刺激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4.以多业兼容推动

多业兼容是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与信息产业、影视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产业加速融合,做强企业集群。一是增强互联网思维,推进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等行业对接,推动出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网络化进程,强化出版业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二是以版权开发参股影视投资,或者直接参与影视产业链制售环节,并加快网游动漫业发展。三是与教育培训业融合发展。构建多功能智慧平台,整合教育培训优质资源和汇合相关数据库,创新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在线培训等服务,充实数字化产品。四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集园区观光、创作体验、设计参与、出版展示、衍生品消费、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出版园,打造人文、互动、雅适、智慧的旅游空间。五是与金融业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出版企业的融资品种,同时鼓励相关保险发展,健全贷款担保机制。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重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1456015)、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大调研课题(2015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

[2]杨庆国,等.技术驱动与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15(2)

[3]张新新.融合发展的现状认知与路径思考——以传统出版单位为视角[J].科技与出版,2015(5)

[4]郭志菊,崔进.中美电子书对传统出版业影响比较[J].中国出版,2015(5)

猜你喜欢
出版业跨界数字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答数字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数字看G20
跨界之道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