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婷
平湖“精准发力”绩效评价体系
罗婷
为应对资源要素的日益紧缺,2012年平湖市在全省首创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并于2014年起严格执行各类差别化措施,积极落实“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双重机制,工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2014年,平湖市成为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唯一试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增速均列嘉兴市首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列嘉兴市第二位,其它指标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共有20家企业入围“2014年度嘉兴市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百佳企业”,入围企业数量居嘉兴各县市(区)之首,其中前十强占3家。
完善机制,规范过程。一是完善评价办法,形成综合体系。在全面评估前三年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参考周边县市区做法的基础上,对原有评价办法进行了系统修订,出台了《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推进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的意见》,并通过不断完善用电、用水、用地、排污、融资、评优、享受政策等方面的分类定策,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指导意见、八个评价结果直接应用、若干项与评价结果间接挂钩的“1+8+X”综合政策体系。二是拓展评价范围,实现全面覆盖。2014年底,平湖市对全市5162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土地面积、用电户号以及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状况。经过摸底,剔除实际已关停且不占有土地的企业以及“家庭作坊”类企业,最终确定评价3547家。2015年,平湖市将绩效评价范围从前三年的占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拓展到该3547家企业,基本实现工业企业全覆盖。三是优化评价程序,落实评价反馈。通过转变原手工评价方式,建立了“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在整合数据采集、意见处理的基础上,为企业搭建了信息查询和意见反馈平台。同时,针对基础数据和评价结果,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先后开展意见征求活动,并通过短信平台、镇街道等途径广泛动员企业反馈信息。
定位结果,因企施策。一是推行要素价格差别化,激励企业升级。以用电用能为重点,对A类企业重点扶持、对D类企业严格管控,从严抓好工业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差别化定价、惩罚性加价等。D类企业用电加价0.1-0.3元/度,超核定电量超20%-40%部分加0.1-0.3元/度,超40%以上部分加0.3-0.7元/度。2014年,平湖市共征收各项资源差别化使用费用总计5000万元,全部纳入“四化三名”资金池,用于激励企业发展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推行用能权的差别化,支撑要素改革。2014年,平湖市全面完成了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初始用能权的差别化核定。截至目前,平湖市累计差别化用能权交易量6万吨标煤。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空间、环境空间等资源腾退,自2014年差别化措施实施一年多以来,共腾出用能指标7.62万吨标煤,完成淘汰落后产能282项、设备4535台。三是推行土地使用差别化,盘活低效用地。把低效闲置用地作为盘活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的重中之重,连续两年实行A类企业优先供地,B类企业限制供地,C类、D类企业禁止新供土地,并大力推进“两退两进”工作,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本市和嘉兴市下达的低效用地腾退目标任务。2015年以来,向低效用地的D类企业征收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4000万元,其中3500万元作为给予ABC三类企业的高效用地奖励,全方位营造了赏优罚劣的政策环境。
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一是首创药方式诊断,点对点明晰问题。转变原单纯公布评价结果的操作方式,在全省首创分行业绩效评价结果诊断。对全市460家规上企业,按照行业内综合排名、各项指标得分等内容,进行全市面上情况、行业整体情况的对比,详细分析企业各项指标的高低优劣,并形成《平湖市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诊断意见书》向企业发放,实现了绩效评价从“做体检”到“开药方”的转变。二是实行联挂式走访,面对面开展整治。研究建立区域包干联挂制度,分8个小组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按照“一周一联系、半月一走访、一月一汇总”要求,走访企业700余家。重点开展对D类企业转型改造工作,对连续两年列入D类的企业进行强制整改、限期提升。对提升无望的企业,提出兼并重组、关停、腾退土地方案。通过综合施策,达到提升一批、淘汰一批、腾退一批的目标。三是做好倒逼式引导,多元化推动提升。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加强倒逼,并要求全部规上企业提高R&D投入比重,对规下企业新增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两项指标。同时,严格督促企业改变产出小、效益低的现状,对该类企业设置保护期、“豁免”待遇,推动其“小升规”、“个转企”,并对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而未升规的企业设定“否优”措施。
平湖市经信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